擇偶有風險 丁丁張
對“擇偶”這個詞我非常的不喜歡,因為它透著市儈、功利,帶著很強的目的性,一般情況下我都不愿意用這個詞來形容人生的某個階段,就像我也不喜歡用“繁殖”來替代“孕育”一樣,可事實上,任何冷靜的詞兒都更容易看到一件事兒的本質,它不帶感情色彩,準確又尖刻。
再沒有比“擇偶”更具風險的了,可我并不認為人真的考慮了足夠多,不然不會有這么高的離婚率,這也確定了我一直認為的理論——“一切都是暫時的”,愛情也是,但愛情的風險就來自于愛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沒有想過感情會變壞,愛人會失去。
我的一個好朋友,最近終于嫁了一個富二代。她很美,又端莊大氣,被人說過面相極好,老公其實不算難看,還比她小一點,兩人性格和經歷上差別都很大,我常擔心他倆無話可說,就問她,她說,有什么可說的呢?女人考慮的日子,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有一天我們也曾真誠地聊天,我問她:你快樂嗎?也許因為我們吃的是火鍋,她并沒有感性地回答我,但大概意思是,愛必須得有保障。我聽出了深深的擇偶的意味,尤其是當我們年紀不那么小的時候。昨天她在微信里給我展示她要買的大床,床上很多靠墊,我感傷地說真心疼那些靠墊啊,你們睡覺的時候它們去哪兒?她飛快地回答我說:扔地上,豪華地毯上。
她大概是幸福的,之前也經過兩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也曾在分手的時候要死要活,全城的好朋友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救她,她有沒有在那一刻放下對愛情的追求轉而發現物質才是最靠譜的我不能判定,但日后她開始按照“擇偶”的標準去確定另一半,這讓我稍微毀滅了一下,覺得人生就是應時當令的,一旦過季,分外凄涼。
可這也不算錯,甚至,有一天我們在美國的街頭一起旅行,她和未婚夫的互動還顯得毫無違和感。因為人的不確定性,那些物化的可以統一標準的物質的東西便成了標準,這在變化無常的歲月里,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認證,它至少幫助我們在很多的變量中找到可確定的定量,所以大家選擇的東西最后都差不多,就是那些足以令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安定并有足夠安全感,選擇的相似是因為我們經歷的本無差別。
當然,我也看過因為愛而選擇彼此的,他們中有的過得并不好;我也看過因為擇偶而選擇對方的,他們看起來過得又不錯。記得之前看到個研究,說母雞喜歡找那些被很多母雞包圍著的公雞。看起來,選擇那些被母雞圍著的公雞是有道理的,既然都到了擇偶這一步,不如走得扎實點。
“男人反正都會變心,不如找個好看的。”多年前媒體說王菲說過這樣的話,多年后她澄清不是她說的,是不是并不重要,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一切都是暫時的,這跟男人女人沒關系。
沖破身邊的墻
小莊
對于XX型染色體生物來說,如果你很正常地處于父母雙全的普通家庭,那么從出生之日起就會面臨一種社會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雙重庇護,它叫做daughter guarding。這是個有趣的假說,意思是身為父母的人會非常自覺地擔負起維護女兒在性方面的名譽以保持其擇偶婚配價值的責任。據有關研究者,如得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心理學家Carin Perilloux的觀察,其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相對兒子而言,雙親對女兒加諸了社交控制、與異性親密接觸的控制、著裝約束以及宵禁都更嚴厲,而一旦聽到待字閨中的女兒和閑雜異性發生了性行為之后,也會比聽到兒子發生了類似狀況更抓狂、更崩潰。
顯然,這種情況是因為女性在生育中付出的代價更大所導致,所以,我們會頻繁地聽到下述故事發生在一個姑娘身上:在情竇初開、風華正茂的當兒,該談的戀愛都沒有談,仿佛被隔絕在一道圣潔墻后頭,看不到世界的真相。而突然地,一夜之間就有道180度大扭轉的奇怪命令襲來:我說女兒啊,你要趕緊找個人嫁了,大家都說那誰誰誰還可以,我們看也行。
對,在所有動物中,我們人呢,是最最愿意花氣力去影響其他個體的擇偶行為的那種,特別當該個體身上攜帶有你50%的基因、其婚嫁狀況會影響它們流向何處的時候,簡直愿意傾盡所有力量來調正你覺得不對路的地方。這種人類特質對年輕女性施加的影響大到難以估量無法計算的地步,我敢說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它是懸在女兒們頭頂的一把利劍。
更加讓人煩惱的問題出在“誰誰誰”的身上,父母大人認定的“誰誰誰”基本將是這般格局:他絕對不會有一張張震那樣帥氣的臉,可以達到張國立水平都已經是萬幸了;他絕對不會有文藝方面的鑒賞力,看著《泰囧》就已經笑得樂不可支了;他也絕對不會有敏銳體貼的心思捕捉你的一顰一笑,大多數情況下只知道機械地在飯桌上給領導倒倒酒而已。但是,他們也是有用處的。可能會在長輩的幫助督促之下買一套房子,勤勉工作置辦一輛車子,家中馬桶電燈壞了還能修修,趕上鄰居刁民把雜物堆放到了你家勢力范圍內,把他放出去震懾一下,嘿,居然收復了幾尺領地。
原來怎么也看不上眼的“誰誰誰”,經過一年半載調適,倒不那么難以接受,于是乎,找個風調雨順的季節,嫁了算了。想想看,身邊那些從孩童時代就開始交往的女閨密、女同學,是不是個個均如此?
更加讓人抓心撓肺的是,女閨密、女同學們很快就會變身紅娘狀來規勸:你也不小了,我給介紹一個吧,性格踏實,事業發展得不錯,家里條件不差,你倆很般配。
遇見這種情況,簡直不用去思考“般配在哪”這么深奧的問題,肯定無解。反正尚未逃出父母的監護,又已陷入親友的脅迫。直到此刻,我想你方能領會到整件事的重點:擇偶其實是種社會性行為,和個人的自由意志關系不大。我們該去痛恨這個鐵板釘釘的事實嗎?倒也未必,因為這套約束傳統的形成從本質上來說是有利于保護女性的:要知道,傳統意味著前輩和他人的經驗,按照經驗行事可以降低風險,減少試錯,增加成功率。
只需要記住一點:倘若那些“誰誰誰”到底無法打動你的話,那么仍然該嘗試去沖破身邊的一圈外墻,再走走看,前方可能是一條非常曲折的路,有花樣美景在等,尖銳石子也會隨時剌破你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