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她認識了同在高橋村一家針織廠打工的董雪云。兩人一塊吃飯,一塊上下班,漸漸成為無話不說的閨密。可是,董雪云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
董雪云走的那天,她去送最后一程。一踏進門,她看到董母章勉芬跪在地上,抱住董雪云的遺像撕心裂肺地痛哭,她的心軟了。她抱著章勉芬哭著說:“媽媽別哭了,雪云走了,我就是您的女兒。”當時沒人在意她的話,因為這是一句普通的寬慰話。可是她不同。當她喊出“媽媽”這兩個字的時候,她就決定替亡友董雪云照顧這個家。
談戀愛時,她對男友說:“我有兩個娘家,四位老人。你要是不同意,就沒有談下去的必要了!”男友認為她重情重義,婚后與她一起挑起了照顧董家的重擔。章勉芬喜歡吃蛋羹,她就在自家院子里養雞、鴨,把最新鮮的蛋送給章媽媽吃;逢年過節,她給婆家、娘家人買禮物,一定不會落下董家;章勉芬的大孫女每周上學放學,她和丈夫會準時接送,而她的兒子只能自己騎車去上學。
2011年2月,董雪云的父親董圣華突然中風,左半邊身體癱瘓,失去了勞動能力。接著,章勉芬被查出胰腺癌晚期,老兩口一個月的醫療費就要四五千元。她聽說金華有家腫瘤醫院可以用中草藥治療胰腺癌,就和丈夫驅車四個多小時專程赴金華,一次就購買了近萬元的中草藥。她說:“中草藥對身體的刺激小一些,可以讓媽媽舒服一點。”
兩口子有個家庭作坊,從事塑料包裝袋加工。為了照顧章勉芬,她白天幾乎待在醫院,晚上等章勉芬入睡了才匆匆趕回家工作。有時候為了趕貨,她和丈夫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四五點,天一亮,她又出現在病房里。在她與丈夫的悉心照料下,章勉芬的病情奇跡般好轉,癌細胞擴散的跡象消失了,原本消瘦的章勉芬漸漸胖了起來。
她叫方亞兒,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高峰村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別人對她做的事情感到驚訝、贊嘆,她卻說:“朋友的媽媽就是我的媽媽,我只是盡了女兒應盡的責任!”
無獨有偶。楊建清與杜興山是戰友,兩人一同在老山前線作戰。當楊建清收到杜興山母親李華云來信的時候,杜興山已經犧牲了。自此,楊建清就當了李華云的兒子。
楊建清是江蘇太倉人,李華云是山東招遠人,兩地相距遙遠。1986年,楊建清下了老山前線,沒有回江蘇老家,而是去了山東招遠杜興山的家。他一進家門就掃地、劈柴、做飯,像離家多年的兒子一樣盡著孝心。面對這個陌生而又孝順的兒子,李華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身體慢慢好起來。
楊建清轉業后分配到江蘇太倉農行工作。結婚后,夫妻倆共同肩負起了照顧山東媽媽的重任。每年,楊建清總要帶著妻子到山東陪李華云過春節。從小在南方長大的妻子不適應北方的嚴寒,凍傷了腳,李華云心疼不已,要他們春節不要再來回跑了。楊建清憨厚地笑了:“娘,我們天天都有機會照顧自己的父母,你距離我們遠,孝敬的機會不多呀。有我在,你就不會想起興山!”聽了楊建清的話,李華云感激得淚流滿面。
2012年9月,李華云因病住進了醫院。怕楊建清擔心,她不讓家人告訴楊建清。可是在上手術臺的前一天夜里,李華云有點后悔了。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下手術臺,特別想見“兒子”一面。手術時問已經定了下來,再通知楊建清也來不及了。李華云讓兒女們拿來紙筆,給“兒子”楊建清寫“遺言”:“別怪娘,娘最想你!”第二天,楊建清得知消息后,急忙帶著妻子趕到招遠。他看到李華云留下的“遺言”,蹲在手術室外失聲痛哭。直到李華云安全地出了手術室,他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友之母,亦己之母。血緣并不是親情的唯一。方亞兒與楊建清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這兩人也被網友們譽為中國“最美女兒”和“至孝兒子”。他們與“媽媽”的親情感動著網友,感動著中國,也感動著世界。
(蘭明芳摘自《生活創造》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