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對劍橋大學物理系教授琳達·霍夫曼來說是艱難的一天,因為這一天她的丈夫弗蘭克不幸死于空難,留下了年僅10歲的女兒哈莉婭和她相依為命。
但令琳達意想不到的是,她的霉運居然還沒有到頭。
一個月后,一個名為“死神來了”的帖子在劍橋大學的論壇上迅速躥紅,帖子內容只有短短一句話:拉菲·愛德華,被重物砸中。兩天后,拉菲·愛德華果真在空地上被重物砸中住進了重癥監護室。
隨后,一連兩周,包括拉菲·愛德華在內,共有5名學生被“死神”點名,而這5名學生也正如死神所預言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受了傷。
警方十分重視這起案件,在經過分析對比后,他們找出了受傷的5名學生的唯一一項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選修了琳達所教的課程。這個發現令琳達成為警方眼中的頭號嫌疑犯。
當天下午,幾名警察來到琳達的辦公室找她協助調查。得知警方的懷疑后,琳達驚訝得立刻否認,她沒想到自己竟會成為懷疑的對象。
當天晚上回到家后,琳達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她在哈莉婭睡著后打開電腦開始瀏覽那則帖子。
巧的是,那則帖子剛好在三分鐘前更新了,帖子上出現了下一個受害者的名字:艾麗·魯賓斯,從樓梯上滾下。為了弄清事實,琳達決心跟蹤保護這名被死神點名的學生。
琳達一連跟蹤了艾麗兩天,第三天,艾麗獨自上洗手問走到樓梯口時,一個人影突然快速閃到她身后推了一把,艾麗立刻失去平衡滾了下去。琳達看到那個人的臉時驚得不能動彈,因為,她發現對方居然是自己的女兒哈莉婭。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晚上回到家,在琳達的追問下,哈莉婭終于哭著說了實話。
原來,弗蘭克空難去世后哈莉婭一直十分想念他。因此,哈莉婭常常一個人跑到閣樓上去翻看爸爸的遺物。有一天,哈莉婭又像往常一樣翻看爸爸的遺物時,那堆遺物中突然傳出了一陣手機鈴聲,哈莉婭發現鈴聲是從一個裝在眼鏡盒里的手機傳來的。那個手機她從未見過,但是出于好奇,她還是接起了電話。
電話那頭是一個男孩的聲音,他問哈莉婭是誰,哈莉婭就如實告訴了他自己的名字。對方還問她是怎么拿到這個手機的,哈莉婭就告訴了對方這個手機是爸爸的,但是爸爸在一場空難中去世了。就這樣,哈莉婭和電話中的陌生人成為了朋友,她總是將自己的心事告訴他。
有一天,哈莉婭終于忍不住問對方是誰。
對方沉默了一會兒,然后一字一頓地說:“我是死神!”
“死神”告訴哈莉婭,是他奪去了她父親的生命,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奪走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哈莉婭和她媽媽的。哈莉婭哭著求“死神”不要帶走自己和媽媽,“死神”卻開出了不帶走她們的特殊條件:他要求哈莉婭在琳達班上隨機找幾個學生,再按照他在劍橋大學BBS上發的帖子執行“獵殺”計劃。如果哈莉婭拒絕,“死神”將會立刻帶走琳達。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哈莉婭只得答應為“死神”挑選獵物,并按照帖子里所說的方法制造了多起意外事故。
聽完哈莉婭所說的真相,琳達心疼地抱著女兒痛哭起來。第二天,琳達帶著哈莉婭來到了劍橋鎮警長辦公室,在詳述了整個事件后,琳達拿出了那個手機。她請求警長幫助她查出這個手機的機主,以及追查到那個自稱“死神”的操控哈莉婭的真兇。
幾天后,琳達接到了警長打來的電話,警長說已經查清了那個手機所有者的真實身份,也已經抓獲了那個幕后操控劍橋死神事件的罪魁禍首,但由于案情特殊,有些情況還需要琳達前去確認一下。
琳達急匆匆來到了警局,警長一見到琳達,就神情復雜地帶她來到審問室門外。隔著玻璃,琳達看見一個20歲左右的男孩坐在里面。
警長從手里拿過一疊資料遞給琳達,說:“也許,這個人你認識!”
琳達接過資料,發現那是關于那個手機主人的調查結果,資料顯示手機屬于一個住在伯明翰名為朱利安·亨特的人。當琳達看到這位朱利安·亨特的照片時琳達驚呆了,因為照片上的人正是她剛過世不久的丈夫弗蘭克。
警長告訴琳達,弗蘭克和這個手機的主人朱利安·亨特其實是同一個人。調查顯示他犯有重婚罪,他在伯民翰還有另一個家。而琳達看到的這個男孩名叫喬治·亨特,是他在伯民翰那個家所生的兒子。
琳達的腦袋里嗡嗡作響,她覺得自己已經無法思考。“我能跟這個孩子談談嗎?”琳達深吸一口氣后問道。警長點點頭,帶著琳達走進了審問室。
喬治·亨特抬頭看了琳達一眼,立刻露出憤怒的表情。琳達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后在他對面坐下,然后說道:“我不知道你跟你媽媽的存在,也許他騙了我們所有人。但我不理解,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哈莉婭?”
“他確實騙了我們所有人,那天我給他打電話,沒想到卻是哈莉婭接的,我這才知道你們母女的存在。我恨這一切!因為你們過著高檔的中產階級生活,我和媽媽卻在伯明翰辛苦地掙扎在貧困線上。我不甘心他就這么舒服地死了,我只能報復你們。我騙哈莉婭說自己是死神,讓她幫我實施我的報復計劃,為的就是要讓你在學校不得安寧!”喬治拉高聲音一口氣說道。
劍橋大學“死神”事件終于真相大白,盡管這個真相對琳達來說并不容易接受。喬治雖然也是弗蘭克重婚行為中的受害者,但他因為自己個人的憤怒和忌妒險些毀掉了兩個家庭。要知道,只有寬容和原諒才能令憤怒的靈魂得到救贖。
(青花瓷摘自《知音·海外版》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