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她父母是表兄妹,算近親結婚。當年生她時,一家人都揪著心,生怕是個怪胎。好在她一切正常。沒想到她自己想生孩子時,麻煩卻來了。先是接二連三流產,每次懷孕都撐不到兩個月。到第四次懷孕,她極小心,幾乎是一發現情況就停了工,專心在家保胎。好不容易保到三個多月,去做產檢,卻發現孩子是先天畸形,若生下來必定是嚴重殘疾,而且很難存活。醫生說,父母近親導致她染色體嚴重異常,幾乎沒有生下健康寶寶的可能。后來她只得去做了人流。她這幾年老得特別快,臉上總掛著一種凄苦和無望,我們在一起,從不敢提孩子的話題,一說,她眼里就含淚。
前陣子,她推薦我看一本叫《爸爸愛喜禾》的書,說那本書很觸動她。我買來看了,是一個自閉癥兒童喜禾的爸爸寫的關于兒子的書,他是以樂觀和幽默的語調寫的,但總讓人笑中含淚,并讓人忍不住想——有那樣一個孩子,是不是還不如沒有他?后來我看過一次喜禾爸爸的專訪,他說,怎么能不煩惱?舉個例子,喜禾仿佛是個沒感情的孩子,從來不與親人們表示親近。有一次他出長差,很想孩子,心里也希望喜禾會想他,但當他一個月后回到家時,喜禾卻對他視而不見,絲毫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而且喜禾是個不會擁抱的孩子,唯一一次抱他,是有一次泡溫泉,他要把喜禾放進水里,喜禾很怕,緊緊抱著他不放,他說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被孩子擁抱的感覺。
我還聽過一個媽媽的講述,她一歲多的兒子患了眼癌,如果手術化療,必須摘掉眼球和眼眶,那結果是孩子的一半臉永遠是一歲的臉,另一半卻正常生長,而手術成功的幾率是50%,就算成功,也只能活到七八歲。但如果不手術,他會雙目失明,眼睛長出菜花一樣的東西,頭也會變形。她和愛人做出了艱難痛苦的決定:不手術。那天晚上,她一個人背著兒子在街上走,她說媽媽愛你,你知道嗎?他說知道。她問他,你愛媽媽嗎?他說愛。她說來世你還做我兒子好嗎?他就不說話。從那以后她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提心吊膽地看兒子的眼睛,眼睜睜地看著那眼睛越來越灰,越來越凸,凸到已經合不上,她看著兒子痛苦地喊著媽媽我難受,整個人幾乎瘋掉了。她給他買了很多玩具,淘了很多偏方,最后也做了手術。這個過程里,她崩潰過多少次,哭昏過多少次,但她可憐的孩子還是在疼痛中走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經歷過這樣的挫折,所以常理所當然地以為孩子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就來到我們身邊了,從不把他當成奢侈品、易碎品和珍稀品。
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家長,總覺得自家孩子渾身是毛病:不聰明,不會說話,走路姿態不好,掌握新東西太慢——他越大,展現出越多的特質,不稱心的地方就越多,多到讓人懊惱沮喪,覺得自己好失敗,辛辛苦苦養大這么個東西。
可是回想生他之初,我們唯一的目標不就是有個健康的孩子嗎?他會哭會笑、能吃能拉,就足夠了。現在他達標了,我們又開始期望別的,好了還要再好,直到發現他無法滿足更多,便忍不住灰心嘆息。
其實跟那些生不出孩子、生了不健康的孩子、養了幾歲孩子又病故了相比,我們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健康,他活蹦亂跳地在你身邊,會想你,會擁抱你,讓你去愛、去感受,去和他一起成長,這不已是莫大的幸福了嗎?
(水云間摘自《齊魯晚報》2013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