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何峰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隨著城市的發展,大跨度的人行橋日益增多。某橋是一座公園的景觀步行橋,它連接湖心島和公園內兩側商業區,是游人往返湖心島的重要途徑,同時也作為重要的景觀建筑點綴著整個公園。經過多方案的比選,雙塔斜拉橋成為最終方案,其效果圖如圖1所示。

圖1 步行橋效果圖
人行橋橋位于公園中心島內,橋梁結構采用三跨雙索面異形斜拉-剛構體系,跨徑組合為72.3 m+32.4 m+72.3 m=177 m。中間墩位于人工島上,墩和主梁固結。墩處橫梁往中跨偏移1.3 m后橋面板中間部分開孔,以供樓梯設置,樓梯寬度3 m。主梁采用變寬結構設計,寬度由邊墩處5 m變化中墩處9.8 m。最大縱坡為5.75%,橋面雙向橫坡為1%。結構橫向和縱向均呈波浪形,全橋呈反對稱(見圖2)。
在結構設計上,為了實現人行橋的主梁板式的整體建筑造型,主梁采用了雙排工字鋼與混凝土橋面板組合的結構形式,工字鋼與混凝土橋面板通過剪力釘形成可靠相連,工字鋼高0.8 m,橋面板厚度從0.25 m變化到中間墩處的0.3 m(見圖3)。組合結構形式有效地減少主梁高度,不但體現了建筑造型,而且還節省了造價。根據結構計算,在邊跨端部20 m及跨中4 m的正彎矩處,橋面板采用普通鋼筋混凝土的形式并采用普通的剪力釘。對于橋面板負彎矩處較大的地方,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后結合的剪力釘群。
工字鋼上翼緣寬度0.5~0.8 m,從20 mm×500 mm漸變到40 mm×800 mm;下翼緣寬度0.7~1.0 m,從30 mm×800 mm、漸變到70 mm×1000 mm;腹板分兩個尺寸,分別是16 mm和25 mm。最大上下翼緣寬度為中墩附近。組合梁橋面板寬度為5.84~10.6 m。
橫梁間距分為8 m、8.288 m、9.5 m和3.358 m四種,梁上索間距為8 m和8.288 m。拉索通過錨管固定在橫梁處邊縱梁上。主梁外包不銹鋼裝飾板,索梁錨點亦包在其中。
橋塔為鋼管結構,直徑1.2 m,壁厚40 mm,塔長40.68 m,垂直高度37.675 m,垂直傾角25.64°,塔梁分離,在承臺處用螺栓錨固,塔根部外側包裹混凝土。橋塔內設加勁,外側焊接耳板,拉索錨固在耳板上。每個橋塔設11對拉索,塔上索間距1.14 m~2.34 m不等。橋塔在工廠制造后運輸到現場安裝。
斜拉索采用鍍鋅平行鋼絲索,長度從21 m~105 m不等。每根拉索由聚乙烯管外包,拉索與外包管之間填充抗腐蝕化合物,拉索表面需有螺旋線刻紋以避免風雨振。
為解決中間墩的負反力問題,中間墩采用鋼結構,墩梁固結,墩高5.263 m,為箱形結構。承臺采用12 m×3 m×3 m,基礎采用三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樁長42 m,橋墩與基礎間橫向設置1 m預偏心,以抵抗上部結構傳遞至基礎的橫向彎矩;橋塔處采用直徑為11.4 m的圓形承臺,厚3 m,基礎采用采用六根直徑1.5 m的鉆孔灌注樁。
根據現場條件及工程特點,具體施工方案階段如下:
(1)換填基礎處浮土,施工橋臺、橋墩和臨時墩的樁基礎;

圖2 步行橋整體布置圖(單位:m)

圖3 步行橋橫斷面圖(單位:m)
(2)工廠加工鋼塔、鋼墩、鋼梁等,搭設施工支架;
(3)運送鋼梁節段就位,在支架上焊接拼裝鋼梁節段;
(4)澆筑混凝土橋面板并張拉預應力;
(5)吊裝施工橋塔,并用拉索臨時固定;
(6)灌注橋塔底部混凝土;
(7)澆筑剪力釘群砂漿,使橋面板和鋼主梁連接形成組合結構;
(8)填充主梁壓重,從近塔至遠塔逐對張拉斜拉索;
(9)拆除剩余臨時墩;施工橋面系及附屬設施。
4.1.1 設計標準
(1)專用景觀人行橋,設計荷載:人群荷載按《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CJJ69-95)取用,為 3.6 kN/m2;
(2)人行寬度:凈寬5 m~9.76 m;
(3)防洪標準:百年一遇頻率水位:2.7 m;常水位1.8 m;
(4)通航標準:橋下凈空要求2.5 m;
(5)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基本加速度為0.05 g,Ⅲ類建設場地,特征周期0.4 s,地基土無液化。
4.1.2 設計荷載
欄桿:每側0.5 kN/m;
壓重鐵礦砂:35 kN/m;
整體升、降溫:28℃、-27℃;
索和塔正、負溫差:15℃、-15℃;
梁梯度升溫:以混凝土面板整體升溫15℃模擬;
梁梯度降溫:以混凝土面板整體降溫15℃模擬;支座不均勻沉降:10 mm;
人行道板(局部構件)的人群荷載按5 kPa的均布荷載或1.5 kN的集中力設計;
風荷載:百年一遇基本風速按28.6 m/s取值,風荷載考慮橫向、縱向和上升風作用,其中:橋塔縱向風荷載標準值按照橫向風壓乘以迎風面積計算,主梁縱向風荷載標準值按0.5倍的橫向風壓乘迎風面積計算,在拉索上的風荷載作用力以節點荷載的形式表述。
4.2.1 計算模型
計算采用軟件midas7.9.5,梁單元模擬工字鋼主梁、混凝土橋面板及橋塔,桁架單元模擬拉索,混凝土板與鋼主梁采用剛臂連接,忽略剪力釘的剛度影響(見圖4與表1)。計算模擬了少支墩施工工序,支架跨徑為(16+2×20+4×16+2×20+16)m,采用只受壓彈性支撐模擬臨時支架。
4.2.2 計算結果
經計算分析,梁塔關鍵截面在成橋初期及運營階段應力狀態如表2所列。

圖4 計算模型

表1 斜拉索初張力一覽表

表2 各階段各部位應力值一覽表(單位:MPa)
各種工況下,鋼結構正應力都未超過規范允許值,滿足規范要求。
橋面板負彎矩處的橋面板預加應力,支點處張拉3Φs15.24的預應力索間距320 mm,采用預應力B類構件計算,裂縫寬度為0.08 mm,小于規范允許值。
橋塔為雙向壓彎構件,長細比大,受力復雜,需要進行穩定驗算。一階失穩為面外失穩,恒載下軸力為6387 kN,臨界荷載系數為12.26,計算得到面外有效計算長度Lcy=25.2 m,面內失穩為四階,恒載下軸力為6387 kN,臨界荷載系數為18.67,計算得到面內有效計算長度Lcy=20.5 m。經過計算壓桿穩定面外和面內穩定系數分別為0.95和0.92,均滿足設計要求。
通過對該橋的動力特性進行分析,該橋的基頻為0.569 Hz,對應振型為主梁豎向一階彎曲。借鑒國外的規范,通過人行荷載所引起的橋梁振動加速度來驗算該橋的動力特性(見圖5)。

圖5 第一階振型圖(0.569 Hz,主梁豎向一階反對稱彎曲)
人行激勵振動的特性取決于人行荷載的特殊性。人的行走由連續的步子形成,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激勵在豎向和側向都可以用傅立葉級數的形式表示,級數中高階頻率是基頻的整數倍,但基頻的大小在豎向和側向不同。單人在橋上行走時,基于步行力的周期性,豎向力和側向力都可以用傅立葉級數的形式表示。
激勵頻率分別取值為可能引起主梁豎向和側向某階振動共振的頻率,相應的計算結果如表3和表4所列。

表3 側向荷載作用下人行橋的動力響應一覽表

表4 豎向荷載作用下人行橋的動力響應一覽表
采用人群舒適度指標,來驗算動力特性。舒適度指標是未引起行人感覺不適的加速度允許值。豎向加速度的允許值可表示如下0.377(m/s2)。側向加速度的允許值也相對更為嚴格,允許值表示如下
計算的結果表明,在設計的人群荷載作用下,行人的步行完全隨機,沒有受外界影響發生同步效應,該人行橋的人致振動滿足舒適性要求。同時考慮人群同步調概率與振幅關系,同樣發現在以上三種側向激勵荷載作用下,同步調概率衰減很快到1%以下,小于完全隨機狀態下的同步調人數百分比。這說明該橋不會發生人群同步調步行。因此,即使考慮人群同步效應,該橋在豎向和橫向的加速度峰值也均滿足舒適性要求。
本文介紹了一座主跨72 m人行斜拉橋的結構設計及靜力動力計算。在設計中合理選擇截面形式,通過對橋梁結構的靜力分析、塔的穩定分析表明結構在各個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下,該橋各個部位的應力滿足要求相應的規范要求。同時考慮在結構頻率較低的情況,采用人致振動舒適性分析,表明該橋能較好地回避豎向和橫梁的共振問題,可為類似大跨度的人行橋提供一定的借鑒及參考。
[1]范立礎.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吳沖.現代鋼橋(上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孫利民.人行橋人致振動特性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4]孫利民 閆興非.人行橋人行激勵振動及設計方法[J].同濟大學學報,2007.
[5]British Standard 5400,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steel.Concrete and composite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