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中國神舟-10載人飛船升空,并與天宮-1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8月2日對此發表的評論《中國正在贏得太空競賽》稱:“從歷史來看,這次發射和2010年嫦娥-2探月衛星的發射在技術上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們也只是有點讓人不安。但展望未來,它們顯然是表明中國可能會超過美國和俄羅斯成為世界首要航天大國的預警信號。”
在肯定中國航天計劃又上臺階的同時,西方媒體開始討論“是否應視中國為太空探索的伙伴”。美國《航空周刊》稱,中美航天合作的確障礙重重,但這不等于不能就兩國聯手的可行性加以探討。文章指出,曾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大部分美國航空航天局人員表示,他們支持中國加入進來,并且非常希望同來自中國的航天員合作。該刊強調,由美國牽頭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幾乎把相關領域所有重要的國家都拉進去了,可是,因美國法律限制,中國一直被拒之于“國際空間站”的大門外。
如今,中國航天發射的活躍程度有超越美國之勢,美國航天界也有人意識到:單純依靠防范,無法阻遏中國航天能力的進步,不如采取合作姿態,力求使其按照盡可能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向發展。立場偏保守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太空競爭也是美國的機遇》的文章稱:即便在冷戰最緊張的時刻,美蘇這兩個對手也開展過航天合作,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1975年阿波羅-18與聯盟-19飛船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的交會對接試驗。文章還指出:在政治層面時而存在尖銳分歧的美俄兩國,仍在“國際空間站”和商業航天領域密切往來;相比之下,同為主要航天大國,中美現在“似乎很不正常”,兩者潛在的航天合作領域嚴重受限,幾乎處于全面中斷的狀態。
美國《太空》網站指出,如果中美航天器在實現合作后具備在軌對接能力,那么,中國的飛船不但能扮演美國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的“避難所”,乃至承擔救援任務,其他國家的飛行器也能對中國航天員及其他重要設備提供緊急援助。
在美國,就是否該和中國進行航天合作問題總會引發激烈爭吵。贊成派認為太空原本就是全世界的,謹小慎微只能導致退步;反對派則害怕技術轉移,會加強中國的軍事實力,對自身構成威脅。《華爾街日報》則稱,中國的載人登月及其他航天計劃都有軍事意義,中國軍隊可藉此獲得有關遠程通信、測繪、導彈和反衛星等方面的經驗。在這種邏輯下,美國成了中國航天計劃的“劍鋒所指”。德國《柏林日報》以旁觀者姿態對此進行了總結:“中國已成為世界航天強國,許多美國業內人士企盼中美重啟航天合作。然而,相比具體技術,外界更關注中國此后會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其軍事目的。同時,的確有不少人相信:雙方一旦合作,中國將比美國更能從中受益,有朝一日取代美國的航天霸主地位。”
由此可見,國外有不少媒體對中國發展載人航天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中國發展載人航天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造福全人類。中國在地球上決不稱霸,在太空更不會稱霸。事實上,中國載人航天技術與美國的水平還有相當差距,估計在20年內這種局面也不大可能改變。中國歷來主張加強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曾多次表達了開展中美載人航天合作的愿望。
事實證明,由于中美關系的復雜性,使得兩國在航天領域,特別是在載人航天方面合作困難重重,而阻力主要來自美方。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共同聲明中,希望擴大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2010年4月中國航天代表團訪問美國;同年10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博爾登率團訪華;這些都表明了雙方有合作意向。然而不久,2011年4月14日美國國會卻投票通過聯邦政府2010-2011財年下半年的預算案。該預算案第1340條款針對美國政府撥款具體用途時提出,禁止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使用政府撥款開展與中國的合作。盡管該條款已隨著美國2011財年的結束而結束,但國會中的強硬派很可能會在當前及可預見的未來,提出相同或相似的法案。因此,展望未來中美在載人航天方面的合作,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載人航天是國家戰略和綜合國力的鮮明體現。為了克服阻力,中美雙方應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探索載人航天合作的可能性。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了中美元首會晤。在這次會晤中,雙方決定要努力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其目的就是合作共贏。這就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筆者希望,美方能從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的角度,為中美載人航天合作積極“破冰”。合作項目可由小到大,合作范圍可從低地球軌道延伸到探索月球、火星、小行星,甚至開發太空太陽能等。另一方面,可以預料,中美載人航天合作也必將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美之間的新型大國關系,成為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美載人航天的合作和任何一種國際合作一樣,都要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當前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而航天強國的標志就是要有自主創新的航天技術,要有讓別國可以效仿的航天發展道路。筆者堅信,只要中國載人航天繼續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擁有美國急需的獨特創新技術,那么中美載人航天合作一定會水到渠成。(本評論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或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