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忠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初中部 江蘇 無錫 214400)
胡生青
(江陰市中小學教研室 江蘇 無錫 214400)

圖1
在“機械能和內能”教學過程中,筆者碰到了2012年廣州市的一道中考題,感覺頗為棘手,題目是這樣的.
【例1】水的比熱容比煤油的大.如圖1,用規格相同的兩試管分別裝上質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著石棉網同時對兩試管加熱.如圖2中的哪一圖線能反映該實驗情況

圖2
解析:試卷給出的參考答案是C.因為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吸收相等熱量,比熱容大的物質升高的溫度小.由于水的比熱容比煤油的大,煤油和水在相同的環境中加熱,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等,故相同時間煤油升高的溫度多.
仔細分析試題的題干和答案,產生以下困惑.
困惑一:實驗提供的“水浴”到底是“冷水浴”還是“熱水浴”?“冷水浴”和“熱水浴”實驗現象相同嗎?
困惑二:若水和煤油在相同的“熱水浴”中加熱,它們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熱量一定相等嗎?用“熱水浴”加熱時,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與什么因素有關?
困惑三:“水浴”加熱可避免直接加熱造成受熱不均勻與溫度的不可控.本探究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反映水和煤油的不同特性,那么用“水浴”加熱對溫度進行了控制,是否符合控制變量的實驗要求?這樣得到的實驗結果可信嗎?

圖3
為解開困惑,筆者用如圖3裝置,利用溫度傳感器進行如下實驗.
器材:2 000 mL大燒杯一個,溫度傳感器2個,電爐一個,2個相同的大試管及電腦.
第一次實驗:在2個相同大試管中裝入初溫相同、質量都為30 g的水和煤油,將大試管浸在裝有冷水的大燒杯中,用電爐對大燒杯進行加熱,溫度傳感器每10 s采集一組溫度,得到的部分數據,如表1.

表1 在冷水中實驗數據
第二次實驗:在兩個相同大試管中裝入初溫相同、質量都為30 g的水和煤油,將大試管浸在90 ℃熱水中,用電爐對大燒杯進行加熱,溫度傳感器每0.5 s采集一組溫度,得到的部分數據如表2.

表2 在90℃熱水中實驗數據

時間/s3035…100160水溫度/℃29.433.2…67.380.8煤油溫度/℃27.231.4…67.580.7
由實驗數據可知,將煤油和水放在“冷水浴”中加熱,煤油和水幾乎是同步升溫;而將煤油和水放在“熱水浴”中加熱,開始水升溫比煤油快,隨后幾乎是同步升溫.
本試題對水浴的情況沒有明確說明,從上面實驗數據反映,無法進行正確解答.
第二次實驗的數據還表明:若是“熱水浴”,雖然水和煤油都從相同的熱水中吸熱,但開始水升溫快,說明它們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熱量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因為“水浴法”主要是通過熱傳導方式進行傳熱,水和煤油的“導熱系數”的差異將會明顯地影響實驗效果.查閱資料發現:水的“導熱系數”近似等于煤油“導熱系數”的4倍,而水的比熱容只是煤油的2倍,因此“水浴法”加熱,水和煤油的導熱特性左右了實驗現象.顯然命題者沒有躬身實驗,只根據自己的想像,簡單化處理了選項和答案.
看了上題,不禁讓人思考:中考物理需要怎樣的實驗探究試題?
我們知道物理中考,應有利于課改新理念的實施和推進;應有利于高一級學校選拔新生;應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中考物理試題應能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較強的指導性,能引導教師關注平時的教學,積極自覺去研讀、理解課標,參與教學改革,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終身受益;應注重科學探究能力及運用物理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而這些能力的考查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題體現,現在各地中考都十分重視實驗探究題,提高實驗探究題所占的考核比例,在近幾年各地中考卷中,確實涌現不少高質量的實驗探究題,但也有部分實驗探究題在命制中存在明顯弊端,主要表現如下.
【例2】如圖4所示,在兩個完全相同的高腳玻璃杯內裝有相同深度的水,當用筷子輕輕敲擊杯子時,兩個杯子就會發出相同的聲音.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圖4
A.當用筷子敲擊甲杯,讓其發聲,發聲后用手捏住杯邊,此時乙杯不能發出聲音
B.當用筷子敲擊甲杯,讓其發聲,發聲后用手捏住杯邊,此時乙杯能發出聲音,產生了共鳴
C.當用筷子敲擊杯子時,甲的音調較低
D.當用筷子敲擊杯子時,乙的音調較低
評析:此題相關知識是,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但是試題中穿插了“共鳴”現象,超出了初中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妨礙了學生的解答,試題也就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考實驗探究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否能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而不是通過探究擴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高中知識、延伸知識進入中考探究,不能就知識本身的認識、理解對學生進行考查,只能作為一種手段,一份探究素材,考查學生探究能力,反映學生對探究各個環節的合理性、準確性的把握程度,否則試題將失去考查效能.
【例3】用一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組成一個“樂器”,通過敲擊瓶子就可以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被敲擊的瓶子發出的音符與瓶中空氣柱長度的對應關系如圖5所示.

圖5
(1)由圖可知音調的高低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是________;
(2)往熱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經驗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據聲音判斷水是否快倒滿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評析:此題的原意是想通過對實驗現象分析,考查學生“分析與論證”的準確性,但是試題提供的實驗情景并不符合實際:我們知道,敲擊瓶子,瓶子振動發出聲音,瓶中的水越多,瓶子振動受到的阻礙越大,所以振動越慢,音調越低.試題創設的情境會使一些知識面廣,習慣思考問題,關注生活現象的考生答題產生困惑,而那些對問題思考不嚴密,草率、教條化答題的考生卻容易得分,這樣的試題失去了選拔的功能.
該題與文首提到的廣州中考試題類似,雖然形式新,但由于命制時題干思考不嚴謹,問題考慮不周,命題態度不科學,使探究情景脫離了實際,有人為編造試題的嫌疑.這樣的中考試題,無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對初中物理教學起到負導向功能.中考實驗探究題在命制過程中,注意形式新穎、多樣的同時,更應強調題目內涵的真實、科學.
【例4】在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實驗中,將同一輛小車分別從相同的高度處由靜止開始沿斜面滑下,小車在三種不同的水平面運動一段距離后,分別停在如圖6所示的位置.

圖6
(1)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______相同;
(2)小車在三個水平面上運動時,水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______,這表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由此推斷,當小車不受摩擦力作用時,將保持______運動狀態不變;
(3)由這個實驗可以推理得出的物理學基本定律是________.
評析:本題是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從而得到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進而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這是課堂探究的重現.第(2)問是本題的重點,由現象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再通過結論進行推理得出不受摩擦力時小車的運動狀態.分析過程雖由淺入深,有層次感,但是讓人感覺是形式化的識記,特別是結論針對摩擦力大小進行回答,讓探究的問題、實驗的現象與結論完全不吻合,整個分析過程沒有了思考性.課本實驗探究在中考中出現,切忌簡單的再現或記憶,應該是對實驗的理解和再思考,這樣才能評價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例5】在“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實驗中,小燈泡的額定電壓是2.5 V.

圖7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如圖7所示電路連接完整.
(2)小夢在接完最后一根導線時,小燈泡立即發光,請你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______.
(3)排除故障后,繼續實驗,如圖8所示是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流,此時燈絲的電阻為______Ω.

圖8
(4)大夢和小夢按照老師的要求,設計了如下在缺少電流表時測量小燈泡電阻的方案:
大夢:用如圖9(a)所示電路(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已知),閉合開關,分別讀出滑片在A和B兩端時電壓表的示數,然后計算出小燈泡的電阻.
小夢:把一個電壓表分別接在小燈泡和阻值已知的定值電阻兩端,如圖9(b)所示,閉合開關,讀出電壓表的示數,然后計算出小燈泡的電阻.

圖9
你認為____設計的方案好,理由是__________.
評析:本題考點是歐姆定律中的典型實驗——小燈泡電阻的測量.此實驗,學生既有親身經歷的感性認識,又有分析思考的感悟,因此對實驗細節非常了解,特別熟悉燈絲電阻隨電壓變化的特點.第(4)問是對學生實驗中評估能力的考查,試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是作為有一定區分度的試題來甄別學生.但筆者感覺試題考查方向有問題,將電壓表改接與滑動變阻器滑片的移動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實際學生思考較多的是實驗的可行性和針對性.本實驗的目的是測量燈泡的電阻,學生知道燈絲電阻會隨電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會考慮測量燈泡什么狀態下的電阻,但試題沒有對這個現實問題進行說明,特別是兩人的操作都沒有考慮燈絲電壓不同,燈絲溫度不同,造成燈絲電阻的變化,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可行性,這樣的實驗探究如何能考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物理”兩字真切體現了這一學科的特色和魅力:“物”——事實依據,即以實驗為基礎;“理”——理性思維,即以思維為中心,而這也正是物理中考實驗探究題命制的基點.我們中考實驗探究題若能從學生實際出發,以真實情景為依據,體現科學思想和思維方法,注重激發學生思維、凸顯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那么它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對初中物理教學起到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物理新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2012年各地物理中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