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管用好用耐用就差多用
中國自主開發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去年底正式啟用,服務包括我國及周邊地區在內的亞太大部分地區。如何讓這個民族品牌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大眾服務,是北斗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位置報告、短報文通信服務是北斗的“獨門絕技”,即在以GPS為代表的全球定位系統的導航定位、實時導航、精確授時三大功能之外,增加了位置報告,豐富了衛星導航應用領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這意味著使用北斗,不僅僅像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一樣可以知道自己在哪里,同時也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哪里,自己也能知道別人在哪里。
近10年來,北斗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等領域。海洋漁業是北斗的最好應用領域之一。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楊寶峰說,剛開始向漁民推廣比較困難,現在,北斗已經成為漁民的“保護神”。特別是現在海上環境非常復雜的情況下,北斗海洋漁業位置信息服務中心在漁船遭遇天氣、海況、火災等險情時,能夠實時獲取相關漁船的位置信息,及時組織救援。漁船行駛在海域都有禁漁區或者國家海上邊界,超過了邊界就會以短報文通信的方式自動報警,避免漁船受到不必要的損失。
海南陵水漁民林同興一次在海上遇險,他通過北斗導航終端發出求救信號并獲救。“北斗幫我們與岸上溝通,和家人聯系,還能收到各種預警預報和簡訊。”
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剛介紹說,漁船用其他衛星通信手段費用高,而用北斗和手機相連的系統,漁民給家里人發手機短信只需3毛錢一條。臺風警報發布時,也可以利用北斗系統不斷給漁民發送警報信息。由于涉及漁民生命安全,在全國漁船安裝北斗系統,各個地方都給予一定的補貼。胡剛說,現在漁民很積極,有的漁船甚至會主動自費購買。
目前,全國有近4萬艘出海漁船安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終端。北斗主管部門的統計顯示,北斗海洋漁業綜合信息服務的海上用戶量已達4萬;已開通北斗終端與手機短信息互通服務的手機用戶超過7萬,短信量月高峰可達70萬條。
交通行業也是北斗一個重點應用領域。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9個省市10萬輛車已安裝北斗衛星導航儀。北斗甚至能被用來“反腐倡廉”。2012年年初,廣州超過8000輛公務用車安裝了北斗衛星電子監控系統,公車行駛里程較以往減少20%以上。
美國GPS是成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廣泛。與之相比,北斗要走的路還很長。
楊寶峰說,北斗應用不應該僅僅考慮成本高低、市場大小,還要考慮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領域更高層面的需要,把北斗產業核心技術和應用都做好,守住我們的無形疆土。
包括電信、金融、電力以及互聯網領域,之前普遍用的是GPS授時。金融業對時間的要求很高,時間一亂,造成的損失難以估算。而在軍事領域,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東南沿海的一次軍演中,使用的GPS衛星就曾出現問題。再以電網為例,要確保電廠、變電站的設備運轉同步進行,首先要確保設備內部時鐘的一致性。在北斗電力全網時間同步管理系統出現之前,為了統一內部時鐘,我國電力系統不得不通過美國GPS民用頻道向電力系統的電力自動化設備、微機監控系統、安全自動保護設備、故障及事件記錄等提供授時信號,這使我國電力安全和國家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北斗導航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院士認為,當務之急,一是推進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二是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也就是實現北斗系統的“天地對接”。
實際上,北斗誕生后,并非要完全摒棄GPS,聯合使用的優勢更加明顯。以車載導航系統為例,北斗和GPS雙模的導航儀定位更可靠,精度更高。目前,帶有北斗導航功能的導航儀和北斗、GPS雙模導航儀正在路測,即將投放市場。此前,在香港、澳門等地做的北斗用戶機測試,表明系統性能很好。北斗衛星星座所處的高軌道,也使其在城市樓宇密集處的無源定位功能比GPS更有優勢。
據業內人士估計,上市的北斗車載導航儀的價格應該會在千元級別。能夠跟國外產品性能抗衡的北斗芯片和導航終端也已經問世。但性能達標并不代表發展和推廣“一路綠燈”,芯片成本居高不下仍然是北斗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制約北斗導航應用發展的最大瓶頸。
冉承其認為,更多的人使用北斗系統,可以促進北斗的功能更加豐富,硬件和使用成本降低。
國內輿論認為,北斗組網以后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和市場潛力。但GPS在中國已經用了20多年,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技術鏈和配套保障,北斗在涉及國家安全和關鍵領域方面有政策扶持,但在民用領域的發展完善還需要加快。
作為朝陽產業,衛星導航已經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發改委也正在牽頭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北斗系統應用推廣和產業化工作也在逐步鋪開。
在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綜合應用示范工程即將啟動,“智能呼叫”、“智能交通導航”等民生應用項目即將進入普通人生活。
楊寶峰認為,北斗應進一步優化和提高服務能力,加大民用領域建設,提高性價比,做到好用、實用、經濟。
目前,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除了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外,還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洲的伽利略系統。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1973年12月,美國國防部批準美國海陸空三軍聯合研制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NAVSTARGPS,即為目前的“授時與測距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簡稱為GPS系統。GPS系統的全部投資為300億美元,共發射了24顆衛星,均勻地分布在6個相對于赤道傾角為55°的近似圓形軌道上。衛星距離地球表面的平均高度為20200千米,運行速度為3800米/秒,運行周期11時58分鐘。每顆衛星可覆蓋全球約38%的面積。衛星的分布可保證在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刻,同時能觀測到4顆衛星。在GPS設計之初,美國國防部的主要目的是使GPS系統能夠為海陸空三軍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并用于情報搜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信等一些軍事目的。但隨著GPS系統的開發應用,被廣泛地應用于飛機、船舶和各種載運工具的導航、高精度的大地測量、精密工程測量、地殼形變測量、地球物理測量、航天發射和衛星回收等技術領域。2004年,GPS導航儀在中國被應用到汽車領域。由于GPS產品的便捷性和實用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追捧。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GPS產品銷售額已達近50億元。
俄羅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 格洛納斯最早開發于蘇聯時期,后由俄羅斯繼續該計劃。至1996年共發射24+1顆衛星,于1996年1月18日系統正式開始運行,主要為軍用。GLONASS衛星均勻地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軌道傾角為64.8°,每個軌道上等間隔地分布8顆衛星。衛星距離地面高度為19100千米,衛星的運行周期為11時15分鐘。該系統可進行衛星測距。民用無任何限制,不收費。該系統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確定陸地、海上及空中目標的坐標及運動速度信息等。格洛納斯的應用普及度還遠不及GPS,這主要是由于俄羅斯長期以來不夠重視開發民用市場的原因。
歐洲——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GALILEO) 伽利略系統是歐洲計劃建設的新一代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按照規劃,伽利略計劃將耗資約27億美元。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4126千米,位于3個傾角為56°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伽利略系統確定地面位置或近地空間位置要比GPS精確10倍。它除具有與GPS系統相同的全球導航定位功能以外,還具有全球搜尋援救功能。為此,每顆“GALILEO”衛星還裝備一種援救收發器,接收來自遇險用戶的求援信號,并將其轉發給地面援救協調中心,后者組織對遇險用戶的援救。與此同時,伽利略系統還向遇險用戶發送援救安排通報,以便遇險用戶等待援救。“GALILEO”接收機不僅可以接收本系統信號,還可以接收GPS和GLONASS兩大系統的信號,并實現導航功能和移動電話功能的結合。從長遠看,移動位置服務(LBS)將是伽利略成功的重頭戲。
(綜合《人民日報》、網易易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