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研究”不是瀆職犯罪的擋箭牌
領導指使、授意、強令下屬違法履職或不履職,可以瀆職罪追究法律責任,而對“集體研究”實施的瀆職犯罪,相關負責人也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具體執行人員是否提出反對意見將決定是否追究刑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發布《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從嚴懲處瀆職犯罪。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以及媒體的報道中不難看到,一個地方的重大決策或重大項目,發揮的積極作用并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和群眾的歡迎好評,在主要領導的講話和對外宣傳中大多不提是集體決策或“集體研究”。更有甚者,為了突出主要領導的政績,往往還有頂著各方面壓力的描述,似乎地方實施一項好的政策或好的項目,都要排除各種阻力才能實現。但當某項重大決策或重大項目出現失誤或錯誤,遭到公眾質疑被上級追究責任的時候,往往就成了“集體研究”,真正的決策者或主導者適時退到了幕后,而最終承擔責任的要么推給了執行者,要么干脆弄到“臨時工”身上。
實際上,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政府部門,都有一個由主要領導掛帥多人組成的“領導集體”,俗稱“班子”。很多重大問題的敲定往往都由這個班子“集體研究”,最后由主要領導拍板決定。但如果主要領導個人已經作出的決定,再進行“集體研究”實際上就是“走形式”,特別是關系到主要領導政績形象的決策或是有可能帶來一定違法違規風險甚至“瀆職”等后果的重大決定,主要領導更是樂意用這種走形式的“集體研究”,既可以規避個人承擔責任的風險,取得政績又能顯示個人的工作魄力。因此,凡是造成瀆職、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等后果的決策決定,“集體研究”只是一個幌子,尤其是瀆職行為,本身就可能隱藏著某種利益輸送,不僅不可能擺在桌面上“集體研究”,甚至連“走形式”都可能會被省略。
而出現瀆職犯罪后果以后,大多決策者把責任歸咎于“集體研究”,其班子成員往往也保持沉默甚至甘愿“背黑鍋”,這主要基于有了“集體研究”外衣,不僅可以有效地保住“一把手”或主導者的位置,為今后留下升遷資本和人脈資源,更因為“法不責眾”的心理,瀆職行為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發布并實施的《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首次明確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瀆職犯罪應依法追究負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這無疑戳中了以“集體研究”來搪塞減輕瀆職犯罪處理的軟肋。
(文/朱永華 據《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