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巍
我在村里當“記者”
文/陳巍
去年以來,撫順縣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在全縣范圍內實施“戶聯網”工程,延伸現有縣、鄉(鎮)、村三級組織體系至片、戶,以戶為基本組成單位劃分片區、戶區,設置片長和戶長,形成了全國首創的縣—鄉(鎮)—村—片—戶五級管理網絡體系。
按照領導安排,我扛起了攝像機,端起了照相機,背起了筆記本電腦,手握著錄音筆,跨進了農村基層的百姓家門,從一名整日對著電腦“爬格子”的辦公室人員,換上一身“戎裝”,成為了上馬鄉上馬村“戶聯網”工程的“包村指導員”。自小在城市長大,連農村炕頭都沒摸過,與農村群眾打交道更是無從談起的我,接到駐村工作安排的第一反應就是喜怵交加。喜的是,雙腳終于有機會邁進農村大地,與農民“零距離”接觸;怵的是,毫無農村工作經驗的我,對如何完成包村任務緊張之余茫然無措。
鑒于村民白天不是忙于外出打工就是農間勞作,只有晚上才能回家休息的實際情況,我向村支部書記羅耀武提出了“晚間座談”的想法,既不影響群眾作息,又能擴大“戶聯網”知曉率。18日白天聽完村兩委成員介紹村里自然情況和“戶聯網”工程進展情況后,晚上剛吃過飯,我就和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片長、戶長圍坐在了村部會議室里熱熱鬧鬧地拉開了家常,除了聊村里的大事小情,大家的話題都集中在“‘戶聯網’這個網怎么用?到底能給百姓帶來啥實惠?戶長、片長能有啥用武之地?老百姓的日子會有啥變化”等問題,多數人反映農民現在其實不缺錢,缺的是精神,片長、戶長雖然是個不掙錢的職位,但戶長們都有一種政治榮譽感。會議在村民的暢所欲言中一直進行到晚10時許,我的筆記本上滿滿的都是群眾的期待。
到基層工作沉得不深不行。會后,我利用一周的時間逐戶走訪了登記在冊的11個困難戶、重點戶。在患股骨頭壞死的崔國庭家,只看到破舊不堪的兩間小房,低矮的房檐,窄窄的過道,顫顫巍巍的屋頂好像隨時可能崩塌,被泥石流沖毀的圍墻早已沒有了墻的影子,看了讓人十分痛心。崔國庭本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媳婦還患有精神病,家里的生活舉步維艱。還有因病致貧的郭恒軍家、獨自撫養上初中女兒的單身母親金秀云家等等,他們缺的不只是錢,需要更多的是組織的溫暖。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我先后4次到鄉里與有關領導溝通,還將民政局領導請到村民家中了解情況,尋求政策援助,終于募得愛心款7萬元,現在老崔家的圍墻砌起來了,老郭家的房子亮堂起來了,單身母親金秀云的工作有了著落……村里一位姓李的大娘不禁說道:“你喊一號子,我讓村里人都上!”
在村民打心眼兒里接受我后,我就借著各種交流的機會,讓老百姓自己圍繞農村基層組織現狀談需求、談困難、談想法,順著村民的思路,用大白話向他們介紹“戶聯網”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及我現在采訪的實際意義,把思想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細講了“戶聯網”的好處后,大家都主動讓我把設備帶來,“咱就說良心話,抱私心守著自己家一堆一片的,誰都好不了”、“‘戶聯網’在全國頭一份兒,搞出名堂來,咱老百姓臉上都有光!”“誰能說不?這事準成!”村民們紛紛表態。
之后的日子,村民們都搶著上鏡頭,爭著接受采訪,十分配合我的工作,我也通過與村民們的“親密接觸”,不覺間背下了70多戶村民的名字,結下了堪比親人的深厚情誼,本來計劃兩個月完成的采訪拍攝任務,在大家的支持配合下,20多天就順利完成了,得到了部領導的一致肯定和好評。現在回想起來,我返程那天的場景還像是昨天的畫面,年過八旬的徐奶奶、即將分娩的韓姐等村民,都在村口送我,那句情到深處的“常回家看看,咱都惦記你”更是讓我感動得哭成了淚人。
以前常聽機關干部說年輕干部不擅長做群眾工作,尤其是農村的群眾工作更難做,我也就人云亦云。但是自己真的到基層去,真的把群眾當親人相處,才體會到從思想上尊重群眾、從感情上貼近群眾、從行動上深入群眾,群眾的“氣脈”自然就打通了,基層工作也就好開展了。毋庸置疑,基層條件確實艱苦,我們年輕同志下基層不光要作好吃苦的準備,還要學會在艱苦條件下“吃”出感情、“吃”出收獲、“吃”出價值。
(作者系撫順縣委組織部調研室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