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 海圖片說明:《南方野獸》(上)和《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海報 “她以前說過,現在她又說了一遍。”《紐約時報》17日質疑女導演畢格羅為何總在解釋《刺殺本·拉登》展現中情局虐囚的動機,是怕觀眾不明白她是個和平主義者,還是借題發揮為正在熱映的這部電影推波助瀾?顯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當下正是奧斯卡提名影片集體發力的時刻。不只是《刺殺本·拉登》,《被解放的蒂亞戈》、《悲慘世界》、《林肯》和《烏云背后的幸福線》都已沖至北美票房榜前十。這些小金人的種子選手如果能經得起更多普通觀眾的考驗,奧斯卡之路勢必更加順暢。奧獎提名成品質保障 在最新的北美電影票房排行榜中,前十當中有一半都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其中《刺殺本·拉登》以近2500萬美元的票房雄踞榜首,幽默講述美國廢奴時代故事的《被解放的蒂亞戈》,用音樂劇形式再現經典的《悲慘世界》,被譽為斯皮爾伯格近年來最好作品的《林肯》以及細節精巧的勵志片《烏云背后的幸福線》都搶到了票房榜前十的位置。有統計顯示,《林肯》、《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以及目前仍排在票房前20名內的《逃離德黑蘭》都是已上映超過10周的影片,票房走勢不降反升,分別比上周上揚了17、39和59個百分點。這足以說明奧獎提名對一部影片的票房有多么大的助推作用。 正如本期美國《商業周刊》所說,對觀眾來講,想要保證買票入場看到的是一部值回票價的電影,奧斯卡提名這塊招牌顯然是最好保障。而各大電影廠商們也是利用這一概念的高手。拿本次9部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中的“小字輩”《南方野獸》來說,這部投資只有幾百萬美元的影片在去年年中就已公映,之所以能在今年1月18日再次公映,頂著的就是獲奧斯卡提名的光環。 至于《刺殺本·拉登》,該片從開拍到公映一直打的是奧斯卡牌。畢格羅上一部作品是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彈部隊》,有了這塊金字招牌,《刺殺本·拉登》的發行方索尼影業直接將影片的票房目標定在了票房過億。該片去年調整公映檔期的統一口徑是:“不想讓影片打上為奧巴馬再次當選助陣的政治烙印。”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推遲到今年1月上映首先是成功避開了年底的大片潮,另外也使影片從點映起就引發的“虐囚”爭議得以充分發酵。如今,在《刺殺本·拉登》質量過硬,又有各種利好因素的助推下,全美已有超過2000家影院將加映場次,票房過億指日可待。“奧斯卡效應”降低票房風險 《被解放的蒂亞戈》講述的是被解放的黑奴以賞金獵人的身份拯救了自己的妻子。該片累積票房已達1.2億美元,成功超越昆汀·塔倫蒂諾之前的《無恥混蛋》的總票房。《逃離德黑蘭》票房能夠比上周上揚59%,自然離不開它在金球獎70歲壽禮上的大放異彩(包攬最佳劇情類影片和最佳導演大獎)。 美國科爾比學院經濟學教授蘭迪的研究報告指出:“奧斯卡提名影片的公映時間會是普通電影的一倍左右,平均能夠給一部電影增加額外約69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可以額外獲得平均約18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雖然這些數字不能跟暑期大片比,但像《復仇者聯盟》,《蝙蝠俠》,《哈利·波特》這樣的電影要么投入巨大,要么可遇而不可求,而且整個系列的運作成本更是水漲船高,因此“奧斯卡效應”是各大影廠都想充分利用的賣點。像《國王的演講》、《藝術家》等影片,都是在獲得奧斯卡獎肯定后重返各大院線二次斂財。高票房積攢“沖奧”人氣 奧斯卡助推票房的作用不是單方面的,特別是在奧斯卡提名揭曉至頒獎禮之間的這一個多月時間里,影片的票房走勢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觀眾對影片的品評,奧斯卡評委對此不可能視而不見。從這一點上看,目前《少年派的漂流》的全球票房形勢最好,這部李安試水3D的新作在全球已攬下3.5億美元的票房,以這樣的影響力和賺錢能力,哪怕沒有奧斯卡,制片方也在偷笑了。▲
環球時報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