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蘇鋒
氣管支氣管異物是常見的兒科臨床急癥,大多發生于2歲以下的兒童,年長兒較為少見。有時異物進入氣管或支氣管時,早期除有輕微咳嗽外,無其他癥狀,因此常被忽視.也有些患兒表現類似哮喘的喘息發作容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甚至因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F將1例被多家醫院誤診達4個月之久的支氣管異物患兒情況報道如下。
患兒,女,9歲,以咳嗽2月余為主訴,于2012-04-20入住蚌埠市兒童醫院兒內科。開始為輕微咳嗽,漸加重,干咳為主,以夜間為著,無發熱,無盜汗,無咯血。曾在當地鄉鎮醫院輸液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病情未見好轉。后到本院門診查支原體抗體1∶40陽性,考慮支原體感染及過敏性咳嗽,給予阿奇霉素治療,咳嗽仍未見緩解。追問病史,患兒于2個多月前,在一次邊看電視邊嗑西瓜子時,因劇情引發大笑后出現一過性嗆咳,無呼吸困難,否認有反復咳喘史。入院體檢:神清,呼吸平穩,口周無紫紺,咽部充血,兩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痰鳴音,心率90次/分,律齊,心音有力,腹軟,肝脾肋下未及,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肌酶譜、免疫球蛋白均正常,支原體抗體1∶40陽性,結核抗體陰性,過敏原檢測陰性,痰培養陰性,心電圖正常,肺功能檢測提示阻塞性肺功能減退,胸部CT平掃和氣管重建未見明顯異常。擬“肺炎”先后給予阿奇霉素、雙黃連、阿昔洛韋、頭孢唑啉抗感染及可必特霧化等治療,然病情卻時輕時重,有時伴有吼喘,呼吸困難,嚴重時不能平臥,家長于2012-05-01要求自動出院。出院后因病情加重,曾到本市某三級醫院搶救;病情稍緩解后又轉診合肥某省級醫院,擬診為哮喘,給予正規的抗哮喘治療20余日,病情仍不見好轉,遂再來本院兒科就診。查視患兒后,綜合分析患兒病情,患兒有嗆咳史,病情時輕時重,表現以吸氣性的呼吸困難為主,且病情輕重與體位變化和活動有關,考慮支氣管異物仍不能排除,建議去上級醫院做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純寒斎栈丶液螅騽×铱人跃箍瘸霭雮€西瓜子殼,且帶少許血性液體,隨后癥狀漸緩解,咳喘消失,隨訪1年余,患兒未再出現發作性的咳嗽、喘息現象。
氣管支氣管異物大多需手術取出,自行咳出的僅有1%左右[1]。該患兒先后就診于多家醫院,竟未能及時查出病因而延誤治療。臨床醫生可以通過這一案例吸取以下教訓:(1)要重視病史。該患兒有可疑異物吸入史,既往無哮喘史,雖有時發病酷似哮喘發作,且肺功能檢測提示阻塞性肺功能減退,但患兒發病時以吸氣性的呼吸困難為主,故應對病史做全面了解、分析,注重細節,不能主觀武斷,以防誤診。(2)不可過度依賴CT等檢查手段。胸部CT加氣管重建固然對支氣管異物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5%以上[2,3],但也有假陰性的情況出現,其原因與異物的形態及成像技術有關,如異物薄且貼附于氣管支氣管壁上時,可能CT顯現不出明顯的異常[4],該患兒由于胸部CT未檢出異常,致使多家醫院的臨床醫生未能作出正確的診斷。(3)不可忽視基本檢查。該患兒有可疑異物吸入史,且病情輕重與體位變化和活動有關,雖考慮到有支氣管異物的可能,但胸部CT未顯示異常,如再做胸透就可能會觀察到縱膈擺動,而該患兒就診的各家醫院,均未做胸透檢查,這也是造成患兒漏診、誤診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對高度懷疑支氣管異物的患兒,尤其是有可疑異物吸入史者,即使CT檢查結果為陰性也應做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以防漏診、誤診。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65-1166.
[2] 趙銀霞,王曉東,陸彪,等.多排螺旋CT在氣管、支氣管異物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6):1268-1270.
[3] 鐘濤,于紅光,李月敏,等.多層螺旋CT診斷小兒氣管支氣管異物[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2):138-140.
[4] 黃信剛,王云華.螺旋CT仿真支氣管鏡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在較大氣道病變診斷應用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05,1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