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珂屹
(大連大學 遼寧大連 116600)
大連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游泳館經營現狀對比
金珂屹
(大連大學 遼寧大連 116600)
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經營是實現資源共享、服務和提高高校體育設施利用率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大連市高校游泳館和其他3家商業性游泳館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使高校游泳館更好的服務于廣大市民,創造更大收益提出針對性建議。
游泳館經營 高校 大連
高校的游泳館屬于國家體育教育資源投入,其初衷是為解決在校學生的體育鍛煉及運動訓練的需求,屬純公益性的泳館,往往功能單一,實際使用中很難進行與游泳健身配套的其他相關市場開發。與之相關的由于功能上的缺失還造成了大部分高校游泳館無法承接一些大型賽事,特別是一些可盈利性質的高水平的商業比賽。同時,在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開放的趨勢下,也減少了一大部分的可經營性的收入,因此,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效率,降低場館運行成本,并建立一套科學、有效、人性化的經營管理方式是有重大的研究意義的。
以大連市高校游泳館與在大連市隨機選取的3家商業性游泳館作為研究對象,從營業時間、條件設施、消費價位等方便將商業性游泳館與高校游泳館進行對比,分析其各自的利弊所在。
通過CNKI采用電子檢索手段,重點查閱近幾年的高校體育場館開展現狀的教育類、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和學位論文30余篇,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內容,遵循訪談調查的原理和要求,以力求簡潔、明晰,便于正確地統計,自行設計了訪談提綱。
運用Excel對問卷問題答案的頻數進行統計制表及相應的直方圖或餅圖,將問卷問題的答案按各調查對象、調查內容分成各種類別分別進行比較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大連各高校游泳館以及部分商業性游泳館經營狀況,找出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性游泳館之間的差異,分析各自的利弊所在。
大連市高校內有游泳館僅有3家,即大連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且離市區比較遠。據調查,消費者認為:去高校游泳館需要部分路費,并且浪費一定時間,因此不如就近找游泳館消費,即使是多花錢也相對劃算。
高校游泳館主要是為本校游泳課程提供場地,并且在寒假期間需要閉館,而商業性的游泳館則不需要,因此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性游泳館在營業時間上有很大差異,這也決定了高校游泳館在營業時間上的局限性。而商業性游泳館比較占優勢。(見表1)

表1 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性游泳館營業時間對比
高校游泳館的宗旨都是一切為了學生,因此在價格上對校內學生都有一定的優惠,而且對外的營業價格也相對商業性游泳館略低。(見表2)

表2 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性游泳館經營價位對比
經過調查可知,大連市3家高校游泳館的硬件設施條件及服務項目與商業性游泳館相比比較薄弱。因此,在經濟狀況很充裕的情況下,消費者必然偏愛于選擇條件更好、服務更全面的游泳館消費,這是消費者選擇商業性游泳館的主要原因之一。(見表3)

表3 高校游泳館與商業性游泳館服務及設施對比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高校游泳館的消費對象主要為本校學生及附近住戶,而商業性游泳館的消費對象大多為社會人士。在對消費者滿意度調查中,目前消費者更愿意在條件舒適的游泳館消費,而不是價位低廉就可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由此可見,目前消費者在選擇游泳館時,更多的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商業性游泳館。
大連市的高校游泳場館沒有很好的利用網絡傳媒等信息手段。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多數被調查市民很少通過網絡來獲取高校游泳館的相關信息,如場館數量、開放時間、票價、促銷活動等。
對此,高校游泳館應制定相應的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及宣傳策略,針對學校的地理位置、場館設施經營特點以及場館發展需求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宣傳渠道,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路的傳播工具。
目前大學屬于事業性單位,不適宜執行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經營;因此,針對校內游泳館經營管理沒有明確的政策制度,另外加上學校行政方面的條條框框、收費標準、監督機制、經費管理等諸多的因素限制了游泳館的經營。
對此,高校游泳館應該進行多元化開發,摒棄原有的開發思路,將原有重視場館開發的模式轉化為對于游泳運動隊、游泳賽事實施經濟開發的重點轉換。
目前高校游泳館現有的硬件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人群,安全設施、恒溫系統、維護設備等都沒有建設完備,專業救生人員等也較為缺乏,這對高校游泳館實現經營管理經營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所以,完善場地設施的功能性與區域性劃分,場地的面積越大,軟、硬件設施越全,就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可以根據消費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挖掘出可能的消費人群;要切實抓好向愛好者提供各種游泳用品服務。
目前高校游泳館的服務人員與工作人員大多都是學生,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能,高效游泳館運營管理往往不同于社會場館,因此需要提升高校游泳館的運營服務質量,以滿足不同群眾的服務需求。
[1] 劉利.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體制性障礙研究[J].體育科學,2006(9):48-49.
[2] 劉琳.我國民營體育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約束與路徑選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5):5-7.
[3] 鐘天朗.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的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5):45-46.
[4] 王健.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現狀及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4-36.
[5] 李躍龍.山西省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利用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山西大學,2006(5):7-10.
[6] 彭立群.對新疆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29-31.
G80
A
2095-2813(2013)09(c)-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