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銀燕,盛 蕾
蟲類入藥,歷史悠久。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蟲類藥28種,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已擴展達99種。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最早記載使用蟲類藥之醫書,如抵當丸、鱉甲煎丸等,書中用水蛭、虻蟲、蠐螬等八種。臨床實踐證明蟲類藥在治療中風病方面有其特殊的療效,筆者在臨床中根據中風病不同的分期辨證配伍使用蟲類藥治療,療效顯著。
1.1 先兆期——配伍平肝熄風藥 中風常先有頭痛、頭脹、頭暈、手足麻木、面搐、口眼歪斜等先兆表現。明《醫學六要》有“中風者,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覺大拇指時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內必有中風暴病”的記載。中風先兆,其病理與中風相同,僅是程度上的差異。所以治療中風先兆以活血祛瘀為主,配伍平肝熄風藥以防止肝陽暴亢。可用水蛭粉(沖服)6g、地龍10g、蜈蚣1條加入天麻鉤藤飲中平肝熄風,活血通絡。
1.2 急性期——配伍通腑泄熱藥 中風病急性期宜重用蟲類藥。《醫宗必讀》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急性期用蟲類藥可祛瘀而不傷正。水蛭藥性平和,破瘀血而不傷新血,祛瘀之力甚宏,而幾無傷正之弊,尤適于中風急性期瘀血阻滯者;蜈蚣性善走竄,通達內外,長于搜風通絡、熄內風。另外中風急性期合并便秘,腹脹或腹痛者多,可見舌苔黃燥,甚則起芒刺,脈弦滑等里熱實證。究其原因,中風病人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阻滯胃腸氣機,而使糟粕積滯阻于腸道,郁久化熱而出現胃腸實熱證。腑氣不通,邪氣積滯胃腸,阻滯中焦,氣機不利,胃腸濁熱不得外泄,更助肝陽痰火之勢加重病情。故宜釜底抽薪,上病下治,通其腑氣,導熱下行,以緩解在上之邪氣,直折陽氣之暴逆,使瘀血得消,氣血得降,神明之府自然清凈。可選用星蔞承氣湯加水蛭粉(沖服)8g、地龍15g、蜈蚣2條通腑泄熱、活血通絡。同時,應注意在出血性中風中運用蟲類藥宜謹慎,多在病情穩定后開始使用。
1.3 恢復期——配伍化痰開竅藥 痰瘀互阻為中風病恢復期常見病因之一。《血證論》云:“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積日久,亦能化為痰水”。瘀血痹阻,使津液不歸正化,則變生為痰飲,而痰濁粘膩,壅滯脈絡不通,能加重瘀血。治療必須痰瘀并治,可選用膽南星、半夏、菖蒲、瓜蔞、皂刺、海浮石等與蟲類藥相伍。蟲類藥可選水蛭粉1g~3g(沖服)、地龍、白僵蠶、烏梢蛇、白花蛇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蛇類藥有明顯的抗凝血、抗血栓形成作用,能緩和因神經病變引起的拘攣、抽搐和麻木等。一般用6g~15g,以祛除經絡深部頑固膠著之痰瘀,使經絡暢通,肢體功能恢復。
1.4 后遺癥期——配伍補氣活血藥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二者在運行中相互為用。王清任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可見益氣活血法,既可針對氣虛之本治療,又可益氣以活血,加強了化瘀功效。臨床通常在活血方藥的基礎上配伍黃芪、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等。代表方為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臨床可用至30g~60g;地龍性善走竄,長于通行經絡,一般用10g,另可加配守宮可增強患肢的療癱起廢的功效,加用白花蛇更有利于恢復患肢的運動功能,或少量沖服水蛭粉0.3g,1日3次,可開通氣血凝聚,防止中風復發。
另外應注意的是,有些蟲類藥有小毒,藥性多為辛平或甘溫,依其藥性大致分為2類:熄風搜風之藥,性多溫燥,如全蝎、蜈蚣,宜配伍滋陰養血柔肝之品,如白芍、生地、麥冬等;攻堅破積之品多為咸寒,如水蛭、土鱉蟲、地龍,應佐以溫經養血之品,如細辛、桂枝、當歸等。
患者,男,59歲,病史:左側肢體進行性無力3d,伴言語蹇澀,左側鼻唇溝變淺,遂來我院求診。初診:2010年3月30日左側肢體無力,無法抬舉,健忘,大便3d未下,小便正常。診見:神志清楚,面色微紅,氣粗聲洪,口眼歪斜,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緩。此乃血行不暢,腑氣不通,瘀阻絡脈,故發此病。治以活血通絡,化痰通腑。方用:桃仁15g,酒大黃6g(后下),杏仁10g,赤芍、白芍各15g,車前子30g,陳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水蛭粉(沖服)8g,地龍15g,蜈蚣2條,10劑。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口服,保持每日2次~3次大便,便爛不稀。二診:2010年4月10日,精神好轉,口歪較前改善,言語已清,飲食與二便均正常。訴雙足午后浮腫,擬以前方加入獨活10g,水蛭粉改為3g,蜈蚣改為1條,再服7劑。三診:2010年4月17日,藥后癥狀趨消,唯精神萎靡不振。擬以上方加入黃芪60g以扶正,再服14劑。四診:2010年5月2日,藥后癥狀已趨消,雙足步履較前有力,余眠食均可。改方為黃芪30g,地龍15g,赤芍、白芍各15g,桃仁15g,紅花10g,當歸尾10g。連續服用半年后恢復如常人。改服水蛭粉0.3g,每日3次,隨訪2年未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