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玲, 黃燕, 崔振澤
食積咳嗽的概念源于《醫學入門》,其認為食咳多因食積生痰,痰氣上沖而致咳。隨著醫學的發展,對食積咳嗽的概念有了充分認識,進一步將其定義為小兒由于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釀生成痰濁,上貯存于肺;或食積日久,郁而化熱,煉津為痰,上犯于肺,使肺失宣肅,發為咳嗽。食積咳嗽為肺、脾兩經之病,其臨床癥狀常表現為:夜間或黎明咳嗽為多,多有痰,并伴納少,腹脹,舌苔厚膩,脈滑等。近年來隨著中西醫相互結合、發展,食積所致咳嗽已引起有關學者的重視,有學者認為胃食管返流性咳嗽其臨床表現與食積咳嗽相近,也有將抗生素濫用對脾胃的損傷歸屬于此中。小兒食積咳嗽常纏綿難愈,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近年來中醫治療小兒食積咳嗽頗有療效,現將有關資料概述如下。
中醫認為本癥病因單純,張景岳曾在《景岳全書》中提到:“……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指出了食積在引起小兒咳嗽的病因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小兒平素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累及脾胃[1],而小兒屬于“肺臟嬌嫩,脾常不足”的稚陰稚陽之體,宿食停積極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出現納少、腹脹等食積癥候。食滯困脾,痰濕內生,或食積郁熱,或食積氣滯,上犯于肺,則必導致咳嗽不止。其主要機制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分析[2]:
1.1 食積釀痰,上漬于肺 小兒飲食常常無節制,超過了脾胃運化水谷的能力,致使飲食積于胃腸,食滯則氣機不調,水濕難以運化,釀液為痰,若痰濕上范于肺,則肺失宣肅而成咳嗽。即為《內經》中所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1.2 食積氣滯,氣逆犯肺 小兒飲食積滯于胃,若時間尚短,尚未導致水液代謝改變,僅影響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致使氣機升降失常,則可導致肺氣壅滯出現咳嗽。正如《醫學三字經·咳嗽》所說:“然肺為氣之市,諸氣上逆于肺則嗆而咳……”。
1.3 食積蘊久化熱,上炎侮肺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小兒食積內停,胃氣壅遏,郁聚化火,上炎于肺,則發為咳嗽;繼而傷津耗液,出現陰虛肺燥等證。
1.4 食積成瘀,瘀血內停 《論治準繩》中說:“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淤滯不行……”。小兒食積內停導致氣機不調,氣滯則血瘀,血液運行不暢則不能載氣,從而加重氣機郁滯之證,發為咳嗽。
1.5 外感與內傷相互作用 食積咳嗽的病機與內傷、外感息息相關[3]。小兒“脾常不足”,易為乳食所傷。脾主運化而胃主受納,脾不運化水谷精微則停而為食滯,脾不運化水濕則停而為痰飲,食滯與痰飲為食積咳嗽的內在條件。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六淫之邪易乘虛而入,成為食積咳嗽的外在條件。食痰在內,感邪于外,外邪引動伏于體內之痰飲,上擾于肺,肺失宣降,氣機上逆,發而為咳。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生機旺盛,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較成人為多,脾胃負擔比成年人相對較重,但是兒童的胃平滑肌發育尚未完善,在充滿液體食物后易使胃擴張,而且胃黏膜有豐富的血管,但腺體和杯狀細胞較少,鹽酸和各種酶的分泌均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所以兒童的消化功能差,即中醫所說的“小兒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小兒消化功能低下常導致飲食積滯,從而誘發諸多疾病[4],咳嗽即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也有學者認為諸多原因均可以起咳嗽。咳嗽感受器不僅存在于氣管、支氣管等呼吸系統部位,也存在于食管、副鼻竇、咽喉、外耳道、胸膜、心包等部位,上述系統或部位的病變均可能產生咳嗽癥狀。而食積常以腹脹、反酸為主要癥狀,胃酸及內容物逆向流動,形成氣液性返流物(細微顆粒或霧狀物),可對食管上端鄰近器官鼻、咽、喉、氣管及肺組織的侵蝕刺激而引發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癥狀[5]。也有研究認為食管黏膜下端黏膜感受器受到返流物的刺激,通過食管-支氣管反射興奮咳嗽中樞引起咳嗽,同時引起相應的傳出神經末梢通過胞吐作用釋放P物質、神經激肽A、鈣基因相關肽等神經肽[6,7],引起神經源性炎癥或間接通過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前列腺素D2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質,刺激咳嗽感受器而引起咳嗽[8]。朱富華創建了食積動物模型,提出“食積可使巨噬細胞吞噬指數和百分比顯著降低,從而影響到非特異性免疫,誘發感染而發生咳喘”,這可能是食積誘發小兒咳喘的機制[9]。
現代醫學治療與食積咳嗽相近的胃食管返流性咳嗽時,通常采用質子泵抑制劑與促胃動力藥聯合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可以修復黏膜損傷、降低氣道敏感性[10],與促胃動力藥聯合應用,對胃食管返流性咳嗽有較好的療效,與單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相比可提高32%的咳嗽緩解率[11]。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藥物起效慢,一般需要治療2~4周方可起效,3個月為1個療程,而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可能會使神經細胞、肌細胞、肺、喉等組織的質子泵功能受到影響,從而破壞機體離子濃度平衡,影響正常生理功能[12]。促胃動力藥存在疲勞、震顫等不良反應。中醫治療此類疾病在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獨特的辨證觀點和治療方法,優勢明顯。
3.1 辨證論治 根據食積咳嗽的病因病機,臨床中常將其分為食積釀痰、食積氣滯、食積化熱、食積血瘀等證型。諸多醫家從食積釀痰的角度對食積咳嗽進行論治。
食積釀痰而致的咳嗽以痰多,色白容易咯出,喉中有痰鳴,夜間偶咳,困倦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王倩[13]總結張士卿教授治療小兒食積咳嗽經驗,認為脾為肺之母,母病及子,故治療以健脾和胃、消食除積為本,化痰除濕、利肺止咳為標,以保和丸合二陳湯加減治療,標本同治,效果顯著。何衛東[14]自擬“化積散”治療痰濁壅肺、脾虛食滯型咳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食積氣滯證的臨床特點是陣發性連聲咳嗽,走動搖晃按胸拍背摩腹方舒,喉中痰鳴如水中注氣聲,面紅喉癢,胸中阻遏不暢,泛酸暖氣,食后加重。王佳然[15]根據中醫理論臨床辨證,以消食導滯、宣肺止咳為法,治療小兒食積咳嗽30例,治愈率達86.7%,總有效率達96.7%。
食積化火以干咳少痰,夜間較重,煩躁不安,嗜好冷飲,咽干唇紅,手足心熱,煩渴口臭,胸脅疼痛,便秘溲赤為臨床特點。《血證論·咳嗽》中認為小兒夜咳,多因食積之火至寅時流入肺經所致。崔文成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創消積化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方麻芩蘇仙湯治療食積痰熱型咳嗽30例,總有效率為96.7%[3]。張雪榮等[16]應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治療痰熱咳嗽兼食積證4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食積血瘀型此型臨床少見[3],主要根據病史、病程、癥狀而治。《醫學入門》中有云:“淤血咳則喉間常有腥臭……”。
3.2 其他療法 捏脊療法常用于治療小兒脾胃病癥,又稱“捏積療法”,屬于小兒推拿療法的一種。其通過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腧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高丙南等[17]運用捏脊療法配合提腎俞、肺俞、風門等穴位,治療食積引起的呼吸系統病癥,療效顯著。羅旭等[18]以“健脾養肺,止咳化痰”為治療原則,應用推拿配合針刺拔火罐三種療法配合應用治療小兒食積咳嗽35例,均治愈。
在食積咳嗽的治療中,從飲食方面給予患兒更為妥帖的養護也是至關重要的。中醫認為肥甘厚味易產生內熱、生成痰濕,導致咳嗽加重;飲食過涼則造成肺氣閉塞,使咳嗽日久不愈。囑患兒多食水果蔬菜,飲食以易消化、清淡為宜,以免損傷脾胃,正所謂“調理脾胃者,醫中之下道也,節成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
綜上所述,中醫學治療本病歷史悠久,經典名方眾多,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癥分析闡述詳盡,目前臨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但食積咳嗽的臨床研究仍存在問題,本病的報道多為個人經驗,導致辨證分型不一致,療效尚無統一標準,因此,設計客觀化、規范化的臨床研究方案是面臨的重要問題。
[1] 李淑芹,商廣芝,李松.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4):94-95.
[2] 王熙國.食積咳嗽機理芻議[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18(8):47.
[3] 徐振華,劉靖靖,崔文成.崔文成治療小兒食積痰熱咳嗽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10):718.
[4] 韓雪,葛國嵐.從食積論治小兒疾病體會[J].光明中醫,2012,27(3):564-565.
[5] 傅遂山.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8例[J].中醫研究,2011,24(2):49-50.
[6] Brooks SM.Irritant-induced chronic cough:irritant-induced TRPpathy[J].Lung,2008,186(Suppl 1):S88-S93.
[7] Kollarik M,Ru F,Undem BJ.Acid-sensitive vagal sensory pathways and cough[J].Pulm Pharmacol Ther,2007,20(4):402-411.
[8] Niimi A,Torrego A,Nicholson AG,et al.Nature of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remodeling in chronic cough[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5,116(3):565-570.
[9] 朱富華,王豫梅,劉愛華,等.食積誘發小兒咳喘的機制初探[J].陜西中醫,1991,12(8):377-378.
[10] Oribe Y,Fujimura M,Kita T,et al.Attenuating effect of H+K+ATPase inhibitors on airway cough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in guinea-pigs[J].Clin Exp Allergy,2005,35(3):262-267.
[11] Hiyama T,Yoshihara M,Tanaka S,et al.Effectiveness of prokinetic agents against diseases external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9,24(4):537-546.
[12] Vesper BJ,Altman KW,Elseth KM,et a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is there more to the story[J].Chem Med Chem,2008,3(4):552-559.
[13] 王倩.張士卿教授治療小兒食積咳嗽經驗[J].中醫兒科雜志,2012,8(3):1-2.
[14] 何衛東.自擬“化積散”加減治小兒咳嗽[J].光明中醫,2011,26(7):1362-1363.
[15] 王佳然.治療小兒食積咳嗽30例臨床體會[J].亞太傳統醫藥,2007,2(5):70-72.
[16] 張雪榮,向希雄.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顆粒治療痰熱咳嗽兼食積證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0,2(6):521-523.
[17] 高丙南,胡浩然.捏脊法治療小兒食積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3):58-59.
[18] 羅旭,羅興文,陶智勤,等.推拿配合針刺拔火罐治療小兒咳嗽35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6,13(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