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勇, 刁娟娟, 顧正位
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為中醫藥教育、科研、臨床培養了大批骨干,對此有目共睹、毋庸非議,然而為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不斷擴招,培養方法確不甚妥恰,多數中醫兒科臨床專業研究生平時研習中醫理論、探究中醫診療技術的時間過少,亦不能潛心跟師臨床實踐,而是把短暫有限的時間耗在實驗室里,畢業后難以肩負中醫事業的重任,甚至臨床不能正確開具中醫處方[1]。
山東中醫藥大學李燕寧教授,從事中醫學教育事業30余年,主要承擔中醫兒科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對其進行理論授課和技能指導,長期擔負中醫兒科學碩士研究生《中醫兒科學》《西醫兒科學》以及《急癥兒科學》理論課程的主講和臨床技能指導工作;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之后,又負責博士研究生《中醫兒科學臨床研究》《西醫兒科學》的理論授課及臨床指導工作。至今,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已百余名,對中醫兒科學研究生的教育、指導,積有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些許,茲述如下,供同道分享、參考,以期能夠更有效地完善中醫兒科學臨床專業研究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并提高其培養質量。
扎實的理論是臨床的基礎,李教授一向重視研究生的理論教學過程,并突破傳統的教材及課堂講述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學為主,配合臨床指導,增加教學互動,強化臨床知識的學習,使理論更好的服務于臨床。結合多年臨床經驗,配合精心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適當添加西醫學內容及本學科國內外最新的學術進展,不斷更新知識層面,使學生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加強對疾病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使理論緊密聯系實踐。
為造就合格甚或優秀醫學人才,首先要強化中西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中醫學方面要求通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四大經典,并瀏覽《小兒藥證直訣》《幼幼集成》《幼科折衷》等中醫兒科學經典古籍。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邢向暉在中醫兒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也是讓學生熟讀、背誦此類經典書籍,且讓學生寫心得并互相交流[2]。西醫學方面要通讀《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熟讀《西醫診斷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并按系統學習,了解兒童不同年齡段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相應特點,以更好地掌握小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的解剖基礎、生理病理、鑒別診斷及治療用藥。做到中西醫并用,以中醫為主,相互融合,服務于臨床。
合格的醫生,雖未必皆能“起死回生”,但至少要具備“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能力。兒科研究生的培養,其最基本目的是為社會輸出合格的兒科專業醫療人員,為兒童解除疾病痛楚,指導兒童喂養保健,因此需特別重視臨床教學。李教授在講授中醫兒科研究生規定的理論課程之余,堅持每周進行1次規范化系統的病房教學查房。查房時,圍繞住院患兒的情況,擇選不同的病種,為研究生進行為時半日的查房授課或專題講座,期間以中醫為主、中西并舉,堅持“寧中勿西、先中后西、中西結合”的原則,指導研究生分析辨證、確立治法、處以方藥,促進研究生的臨床思維訓練,緊貼臨床實際,學生實踐機會多,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使學生在與臨床教師的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效果良好。不定期帶領學生進行疑難病例分析和討論,探究成敗,總結經驗,拓展思維。
注重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全部研究生均要每年進行臨床技能考核,需熟練掌握查體技能并通過考核,促進學生臨床技能的提高,為臨床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學科備有體格檢查、胸椎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心電圖檢查、中醫四診、中藥外治等全套影像資料,每批研究生均進行相關培訓,基本掌握這些兒科基本的臨床技能,使學生能滿足畢業需求。
中醫特色是中醫學以及中醫醫師的立身之本,兒科門診是中醫應用最廣泛、最能突顯中醫兒科特色的園地,也是兒科研究生教學、培養的重要陣地,需善加利用。正因如此,除理論授課及病房教學查房之外,在院內以及院外的專家門診時間,李教授堅持開展兒科研究生的臨床帶教工作。每次門診查療結束之際,均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解答隨診研究生對于當時所見患者在診療辨治、選方用藥等方面的疑惑,講授有關中醫辨證施治、選方用藥方面的知識,使教學緊密切合臨床,教學效果甚是滿意。
指導研究生臨床診療疾病時,要求學生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掌握西醫辨病與中醫辨病結合、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中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的辨診方法,堅持寧中勿西、先中后西、中醫為主、中西并舉之宗旨,揚長避短,取得更佳療效。具體辨證時,李教授突顯臟腑辨證的方法,整理、編撰小兒臟腑辨證及用藥規范,使用于兒科研究生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具有易于掌握、貼近臨床、使用性強的特點。
中醫理論體系誕生較早,已有數千年。隨著自然環境的變換,生活習慣的更迭,飲食結構的改變,使兒童的體質特點有了顯著變化,古今不盡能應。要求學生跟得上時代進展,充分了解當代兒童體質特點的演變、古今不同,不可拘泥古論。例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傳統認為該病多由患兒體虛所致,治療側重扶正補虛,而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有相當一部分患兒是由于體內“郁火”所致,多見于城市兒童,常食膏粱厚味,常起居過暖,過逸惡勞,不喜運動,亂服補品如花粉、海參、甲魚等,素有火郁于內,其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成因是由于內熱蘊結導致外感迭至,而非肺脾腎虛損所致。此類患兒常“虛不受補”,提出宜選用清泄郁火法加以治療方能取效,如不改變思路則可犯虛虛實實之戒,不可不知,不可不查。再如,燥本秋季主氣,但今日生活改善,寒則暖護,冬季往往更“燥”。這些中醫新知識、新理論的演變需要在中醫教學中逐步結合臨床病例滲透給學生,便于學生領悟。
理論結合臨床授課之外,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中西醫基礎、最新進展等相關資料,分主題進行資料整理并交互講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識的增長。鼓勵兒科研究生參加各種專題學術研討會議,擴充視野,拓展知識廣度和深度,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經常登錄醫學期刊網、丁香園等專業醫學網站,進行知識更新,以便了解兒科相關疾病的診療進展,更新知識儲備。
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臨床工作中讓學生能自己找到知識缺漏之處,并能通過查找資料自行解決,不斷自我完善知識體系,而不是一味地等待老師的灌輸,從教學生學,到學生自己學,是一項重要的研究生能力培養和思維的轉變,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工作中不斷獲取知識,不斷進取。堅持讓學生在轉科過程中寫心得筆記,并定期檢查,每個科室轉科完畢后進行基本業務考核,要求筆記詳細,對各科室的專業病種做到常見病種基本掌握常規診療,急診病種掌握初步處置,基本藥物掌握處方用量用法,做到自己整理自我總結,提高自我培訓。既能提高自學能力,教會自學方法,又能促進專業知識的整理,提高臨床學習效果。
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會治病的臨床醫生,更要培養有科研意識的醫學人才。中醫兒科研究生不僅需具備對兒科常見病及疑難病的臨床診療能力,尚需兼備科學研究的思維和能力。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讓其參與到科室的國家級以及省部級各項科研課題中,熟悉科研的思路,了解課題的設計,掌握科研的方法,以期日后能繼承先賢典述、倡提時代新論,為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添磚加瓦、盡責盡力。
李教授始終秉承先哲之旨,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相比“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先賢有云:“饋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在中醫兒科學研究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要堅持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相結合,因材施教,積極探索適應現代臨床需要、適應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1]黃學寬.中醫研究生教育現狀及改革對策探析[J].西部中醫藥,2012,25(7):31-33.
[2]邢向暉,馬鐵,任立中,等.加強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法探討[J].環球中醫藥,2011,4(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