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魏力勇 劉愛霞 陳鳳玲
小兒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嬰兒出生后,由于腹膜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中的網膜、小腸等腹腔內容物進入鞘狀突,即形成腹股溝疝[1]。若出現疝塊嵌頓或絞窄時,會引發腸梗阻、壞死等嚴重并發癥,處理不及時可能危及患兒生命。彩色高頻超聲為小兒腹股溝疝提供了一個快捷、無創的診斷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廣西北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采用彩色高頻超聲診斷65例小兒腹股溝疝,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科對來院就診的65例腹股溝疝患兒采用彩色高頻超聲診斷。其中,男58例,女7例;年齡2 d~5歲,平均月齡(6.2±1.9)月,2歲以下患兒53例;左側12例,右側47例,雙側6例。臨床表現:腹股溝區或陰囊部觸診有腫塊,部分患兒有脹痛及壓痛感。
1.2 方法 采用西門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5~10MHz。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股溝區和外陰部,高頻探頭置于腹股溝區行多切面掃查。必要時結合站立位掃查作對照,通過使患兒咳嗽、哭喊、屏氣等動作以增加腹內壓,觀察疝內容物的大小、形態、位置變化及內部回聲,并結合彩色多普勒顯像(CDFI)觀察腫塊的血供情況。術后,將超聲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本組超聲診斷為腹股溝疝的65例患兒中,腹股溝斜疝63例,直疝2例。診斷均與術后結果相符,診斷準確率為100%。疝內容物:腸管15例,網膜45例,卵巢3例,腎臟2例;其中,合并鞘膜積液5例,隱睪1例。腫塊大小5 mm×8 mm~31 mm×57 mm。
腹股溝疝(inguinal hemia)是最常見的一種疝,占腹外疝的90%,主要是由于腹腔內的臟器經過腹股溝區的腹壁薄弱處或空隙時向體表突出形成。腹股溝疝分為斜疝與直疝兩種。斜疝指疝囊及其內容物經腹壁下動脈外側穿越腹股溝管可進入陰囊,占腹股溝疝的85% ~95%;直疝是指疝囊經腹壁下動脈內側由后向前突出,不進入陰囊[2]。疝是由疝門、疝囊、疝內容物以及疝被蓋四部分組成。
小兒腹股溝疝可能會于出生后數日、數月或數年后出現。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由內向外的腹膜鞘狀突,鞘狀突可以輔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固定子宮圓韌帶[3]。正常情況下,出生前鞘狀突會由內向外閉合。有些嬰兒出生后,腹膜鞘狀突的閉合不完全或遲緩,鞘突管會處于開放或部分開放狀態并與腹腔相通。小兒因咳嗽、哭鬧以及便秘等情況導致腹內壓增高時,小腸、網膜等腹腔中的臟器可能會被擠入未閉合的鞘狀突,形成疝。男孩發生率遠遠高于女孩,比例約為10∶1。本組患兒男女比為11∶1。
臨床上,小兒腹股溝疝的傳統診斷是依據醫生經驗觸診,容易造成誤診。彩色高頻超聲可以清晰地顯示腹股溝區疝囊結構,疝內容物性質、形態、腹壁的結構以及呼吸運動變化情況等。疝內容物以小腸為主,其次為小網膜。各種疝內容物的超聲聲像圖[4]:①內容物為腸管時,其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可見腸管的迂曲管道狀回聲并伴有液體回聲,并可見腸蠕動,CDFI可以探測到短條狀或星點狀的血流信號。部分患兒可見腸內容物的雜亂回聲和氣體回聲。患兒仰臥位時,疝內容物會滑入腹腔,包塊消失或縮小。站立位時腹股溝區又可見雜亂回聲團。②內容物為大網膜時,聲像圖特征為團狀或篩網狀比周圍脂肪更強的高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CDFI大多探測不到血流信號。③內容物為腎臟時,聲像圖可見腎臟組織回聲,并可見腎內積液。根據疝囊頸位于腹壁下動脈內側或外側來鑒別斜疝和直疝。疝口位于腹壁下動脈外側,疝囊沿腹壁下動脈前方通過即為斜疝。反之,疝口位于腹壁下動脈內側,疝囊從腹壁下動脈內側通過即為直疝。本組只有2例診斷為直疝,其余均為斜疝。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能直觀、清晰地顯示疝囊結構,疝內容物特征與血流信號,診斷符合率高,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高頻超聲具有無創、方便等優點,兒童易于接受,可作為小兒腹股溝疝診斷的首選。
[1]佘亞雄.小兒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4-189.
[2]武國良,李建華.彩色多普勒是鑒別腹股溝斜疝及直疝的簡要方法.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0,16(8):611.
[3]謝凡,曾金華,劉雪梅.小兒腹股溝斜疝高頻超聲的診斷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3):96-97.
[4]車兆靜,嚴志娟,陳霞.彩色高頻超聲在腹股溝疝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內蒙古中醫藥,2013,2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