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亞低溫療法是采用物理療法作用于全身或者是局部達到治療的效果[1]。重型腦損傷(SBI)是指指暴力作用于頭顱引起的損傷,格拉斯哥昏迷分級(GCS)≤8分且昏迷時間>6 h的顱腦損傷,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亞低溫治療主要目的是將體溫控制到35.5℃以下,腦溫下降2~3℃(亞低溫)對缺血性腦損傷有保護作用,且無深低溫所致的各種并發癥。
1.1 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少腦組織乳酸堆積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
1.2 抑制內源性毒性產物對腦細胞的損害作用。
1.3 減少鈣離子內流,阻斷鈣對神經元的毒性作用。
1.4 減少腦細胞結構蛋白破壞,促進腦細胞結構和功能修復。
1.5 減漫性軸索損傷。
2.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9月~2013年8月在本科住院經顱腦CT/MRI和手術確診的5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5例術后應用亞低溫治療,25例術后行常規治療作對照。研究對象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齡17~59歲,GCS評分為3~8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吸氧、脫水降顱壓、抗生素防感染及改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控制血壓、脫水、營養腦細胞等藥物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原基礎上在監護下加以應用亞低溫療法。本科使用半導體降溫毯(HGT-200亞低溫治療儀)、將降溫毯平鋪于患者頭部、胸背部,傳感器置于患者的肛門內并固定,溫度設定在31~34℃,局部冰敷和冬眠鎮靜藥物降溫。
2.3 療效判定標準 按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對照觀察低溫治療前后及對照組的臨床療效、體溫、顱內壓。
2.4 統計學方法 臨床療效評分、體溫、顱內壓。
3.1 體溫和腦溫的監護 體溫和腦溫的監測是亞低溫監護的重要內容,是指導物理降溫及冬眠藥物是否繼續應用、藥物用量大小、療效判斷的依據。并注意在降溫與復溫的過程中,切忌體溫過低或過高,如體溫過低,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亂,出現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因室顫而死亡。
3.2 ??萍吧钭o理 加強基礎護理,防治感染,減少護理并發癥的發生環境應干凈清潔溫濕度適宜,空氣消毒防止感染,意識變化及瞳孔變化觀察尤為重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顱內壓及呼吸監測,是在患者日常護理中不可缺少的。
各組25例患者均于3個月后根據GOS評估法判定療效。結果分為良好、中殘、重殘,植物生存和死亡。亞低溫治療前后及亞低溫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神經功能明顯改善,體溫、顱內壓明顯降低。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人體創傷之一,它所產生的急性腦水腫和高顱壓是腦損傷死亡及致殘的重要因素之一[2],亞低溫用于顱腦損傷的臨床治療,降低腦耗氧量,維持正常的腦血流和細胞能量代謝,顯著的神經保護作用,可以明顯降低顱腦損傷后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但低溫治療神經元的保護機制是復雜的,亦可引起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障礙,導致并發癥發生[3]。因此亞低溫治療實施越早對腦保護作用越明顯,效果越好。同時配合正確的治療,細心的觀察,精心的護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亞低溫的腦保護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目前認為亞低溫對腦損傷的保護作用至少與大多數腦保護劑具有相同功效,但在臨床方面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但無論如何,亞低溫與腦創傷的研究已經為提高顱腦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水平開辟了新的途徑。
[1]李學增.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43.
[2]江基堯.亞低溫在急性顱腦損傷中的治療意義.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6,6(1):1-2.
[3]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