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莉
所謂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而類冠心病綜合征并不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而是由于頸、胸椎的位置發生了位移所導致而產生與冠心病的癥狀相類似的疾病[1]。作者在近十年的臨床工作中,診治過50多例類冠心病患者。常見癥狀有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心悸等,均行心電圖檢查無異常者,行手法治療后癥狀可迅速得到緩解,效果可謂立竿見影?,F介紹案例如下。
病案1:患者魯某,女,60歲,2011年2月25日初診,既往有糖尿病病史5年,血糖控制可,間斷發作胸悶2年,每于勞累后發作,自服復方丹參滴丸癥狀可緩解,多次行心電圖檢查無明顯異常。此次因搬家勞累而發作胸悶,并出現一過性心前區針刺樣疼痛就診,心內科行心電圖檢查無明顯異常,平板運動試驗可疑陽性,建議其行冠狀動脈造影以明確診斷。因其不愿行造影檢查而轉至本科要求中藥調治。觀其坐位時稍弓背,患者自訴后背常有沉重不舒感,查其胸椎4棘突明顯突出,觸痛明顯。與患者溝通后即以坐位膝頂端提法進行胸椎手法整脊復位,患者可聽到復位彈響。治療后再次觸及胸4棘突突出不明顯,患者自訴疼痛明顯減輕,且胸部豁然敞亮,感覺從未有過的輕松。2周內共治療3次,突出棘突完全復位,無壓痛。此后患者曾多次陪家人或朋友就診,訴胸悶癥狀未再發作。
病案2:楊某,21歲,本院護士,2007年10月初診,患者心慌反復發作半年,發作無規律,發作時心如要跳出胸腔之感,多可自行緩解,多次行心電圖檢查偶可捕及竇性心動過速。其平素喜坐床上用筆記本電腦。就診時心慌,無胸悶、胸痛,聽診心率96次/min,查其胸3、4棘突壓痛,稍突出,棘旁肌肉緊張,予以推拿按摩手法放松背部緊張肌肉后應用坐位膝頂端提法給予復位,聽到彈響后患者當時即感覺心慌緩解,復測心率82次/min。囑其以后注意坐姿,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并經常做擴胸運動。后因其辭職其胸悶發作情況不詳。
由上述病案可以看出,如脊源性類冠心病綜合征診斷明確,治療效果可立竿見影。目前由于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也相應加快,人們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往往心身俱疲,身體活動則越來越少。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如果身體各關節長時間缺乏相應的活動,則會導致關節僵硬、肌肉緊張,久而久之則出現了頸椎、胸椎、腰椎等方面的問題繼而引起相應的病癥[2]。但由于目前人們對此還認識不足,因此漏診及誤診率較高。
目前明確的脊源性類冠心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頸椎或胸椎相應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脊椎小關節錯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刺激或壓迫相應的脊神經、交感神經,或日久影響其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而出現相應的心臟病癥狀。
目前針對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越來越多,其內容主要集中在脊柱力學不平衡方面,導致相應肌肉的應力不協調,與其對應的骨關節發生錯位,即所謂筋出槽、骨錯縫,從而壓迫刺激相應的神經根或血管,引起相應的癥狀、體征。因此采取手法糾正其解剖位置的失常,使錯位的關節復位,解除局部神經根或血管的壓迫,可達到治愈相應類冠心病綜合征的目的[3]。
目前胸悶、心悸、類似心絞痛等癥狀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患者出現類似癥狀時往往首選心血管內科,但由于目前對本病的認識還不足,難免思維單一化,一味地向冠心病方面思考,但治療效果卻不理想,此時要想到類冠心病綜合征的可能。但類冠心病綜合征并不是真正的冠心病,在作出前者診斷之前須完善相關檢查如X線片、冠狀動脈造影等以排除冠心病,以免誤診而延誤治療[4]。
脊源性類冠心病綜合征是頸椎病或(及)胸椎病的心血管癥狀,其發生多與目前的許多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坐姿不良,長時間低頭工作,枕頭過高或過低等,因此此類患者的相關癥狀往往會反復發作。所以針對脊源性類冠心病綜合征其治療不是目的,重在改善其不良習慣以預防其復發。因此在給患者手法治療后要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其知曉此類疾病發生的原因,從而改善不良生活及工作習慣。最好能在社區進行此方面的知識宣傳,提高大眾知曉率。
[1]張長江.脊柱相關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2]李起鴻,孫德翔.頸椎病性類冠心綜合征.中華醫學雜志,1980(60):393-395.
[3]蔡三金,程傳國.整脊療法為主治療內科疾病51例臨床報道.按摩與導引,2001,17(3):19.
[4]韋貴康.脊柱相關疾病與手法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