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珍
腦梗死是一種最常見的腦血管病,占腦血管病的70%[1]。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使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壞死,臨床上一般表現為偏癱、偏身麻木、語言、視覺功能障礙等癥狀。55歲以上男性老年人為高發人群。腦梗死治療周期長,恢復緩慢,通過對95例患者的跟蹤調查,探究后期康復護理對于降低腦梗死患者的復發率的意義?,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從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接收的腦梗死患者中抽取95例進行跟蹤調查,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50例,年齡40~80歲不等,患者集中在55歲以上的男性患者?;颊咭话阊吼こ矶群脱几哂谡V笜?,并伴隨頭暈、嘔吐和語言、視覺障礙等癥狀。
1.2 方法 一般臥床休息、勤翻身,選擇活絡經血的中藥口服(如芳香開竅降脂抗凝雙效類長效中藥),靜點注射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的營養腦細胞類藥物,還可定期進行推拿、針灸疏通經絡緩,活血化瘀,緩解肢體麻木、腫脹癥狀。還需注意用藥情況,合理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悅。結合患者自身病情,參考醫生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堅持訓練,并根據康復情況,相應調整計劃。此外,做好記錄和總結。
1.3 統計學方法 運動SPSS 15.0軟件做出統計學分析,記錄信息用(±s)表示,信息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于選取的患者進行相應跟蹤調查,分組記錄數據,通過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95例腦梗死患者康復期間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障礙、語言不利等癥狀有所恢復。其中76例病情有明顯改善,14例輕微變化,5例沒有變化(P<0.05),患者自理率從30%提高到70%。
在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病情觀察能夠讓護士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進展,協助醫生判斷患者的治療效果[2]。為此,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康復護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具體指導如下:①科學合理飲食:控制食物總熱量,減少總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如動物油脂、奶油等,降低血脂。食物低鹽、低糖、少油,減少糖類攝入,以谷物、粗糧為主,搭配新鮮水果、蔬菜,多攝入含碘食物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戒煙限酒,避免尼古丁引起血管痙攣和血壓的升高。②功能恢復訓練:分為基礎訓練和日常訓練,即人基本肢體活動恢復以及后期生活自理訓練。其中基礎訓練包括坐位站位平衡訓練、上下樓梯,使用輪椅、以及空間的位移活動,如從床上到椅子上。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如墊操、拐杖平衡訓練、自我護理訓練、旅行活動等。此外,對于語言功能恢復,根據不同情況,用常用語、試聽、反饋刺激,反復練習。③心理防護:大多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常伴隨語言、視覺障礙,無法清晰表達自己。尤其中老年人更易缺乏安全感,容易抑郁、煩躁。所以,護理人員要有足夠耐心和責任心親近患者,加強臨床護理觀察,能夠讓患者建立對醫護人員更好的信任度,以提高其遵醫行為[3],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用心揣摩患者模糊的語言、手勢,幫助患者恢復表達和理解能力,安撫患者不安情緒,用各種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建立康復信心。
本院為患者制定家庭康復護理計劃,對患者家屬進行單獨指導。采取定期電話回訪,返院復查等方式跟蹤調查。結果表明,95例病患中76例病情有明顯改善,14例輕微變化,僅5例沒有變化,患者自理率從30%提高到75%。因此,康復期間的有效護理對于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改善患者頭暈頭痛、肢體行動障礙、語言不利等癥狀,恢復患者自理能力,并有效降低腦梗死的高復發率具有重大意義。
[1]吳南,陳志.神經外科疾病分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107.
[2]卓葉雯,蘇美銀,陳榮,等.Orem理論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20(7):25-27.
[3]王俊武.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的重要性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