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自殺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精神衛生問題。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自殺死亡人數居世界首位,而自殺未遂人數是自殺死亡人數的10至20倍,按此推算,中國每年至少有200萬人自殺未遂[1]。故了解自殺未遂相關因素,探索對自殺未遂人群的干預和治療,積極預防自殺行為的再次發生,是自殺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
1.1 自殺未遂史 自殺未遂史是再次自殺的高危因素,是預測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殺死亡者中27%有自殺未遂史[2]。劉連忠等研究顯示,自殺未遂后一年中,雖然自殺未遂者遭遇生活事件的緊張總值下降,焦慮、抑郁情緒改善,但自殺未遂發生率(6.7%)和自殺意念發生率(18.3)仍然較高[3]。
1.2 社會心理因素 自殺未遂者自殺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負性生活事件導致的慢性心理壓力和急性應激是自殺未遂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常見的有家庭糾紛、婚姻矛盾、戀愛問題、軀體疾病、精神疾病、經濟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等,其中家庭矛盾占自殺未遂者的自殺原因構成比的52%,抑郁癥和其他精神障礙占29%,其他原因占19%,且經歷的負性事件越多,自殺的危險性就越大。李獻云等研究顯示,急性應激強度大、負性生活事件在近一年對心理的影響程度大是自殺未遂的獨立的危險因素,經濟狀況差、社會支持程度低可能是口服農藥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
1.3 精神障礙 罹患精神疾病是自殺未遂的獨立危險因素,自殺在精神疾病的整個病程中都有可能發生。國內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是心境障礙(其中重性抑郁障礙占絕大多數),其次是精神分裂癥和酒精依賴,而西方國家酒精依賴是第二位。在國外,自殺未遂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為90%左右,在我國約為40%。自殺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自殺的危險度是普通人群的20~50倍,估計10%~13%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于自殺。國內研究發現有精神障礙自殺未遂者其自殺企圖強、慢性負性生活事件多、急性應激強度小。
自殺未遂是多因素引起,對于自殺未遂人群的救治和干預也應多方面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心理健康狀況未能得到改善,再次自殺的危險性很高。因此自殺未遂患者在經過急診室及綜合醫院對生命的救治后,心理干預顯得尤其重要。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夠改善自殺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有益于預防自殺行為的再次發生。
2.1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認知和行為治療的有機結合,在注重行為治療的同時,認為非理性思維是導致行為和情緒障礙的關鍵,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在于糾正行為和轉變非理性思維。國外資料顯示,雖然有效治療和預防反復自殺未遂的經驗證據有限,但目前有幾個研究支持認知行為治療、問題解決治療、人際交互治療等方法可以減少自殺行為。
2.2 藥物治療 早期、合理的藥物治療是預防自殺未遂的有效方法,如抗抑郁藥、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有研究報道提高5-HT功能水平可減少自殺行為,三環類、SSRIs類抗抑郁藥的療效都得到了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行為大多是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發生的,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可盡快控制患者的精神癥狀,減少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行為的發生。
2.3 家庭支持治療及其他心理治療 家庭矛盾占自殺未遂者自殺原因構成比的52%,家庭矛盾使個體的家庭和社會支持下降,并且使負性生活事件增多,負性生活事件反過來又可通過影響社會支持系統的穩定性、支持的頻率和支持的量的大小來改變社會支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些改變都與自殺行為有關。通過家庭支持治療可建立、重建和修復家庭支持系統,減緩負性生活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提高家庭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家庭及個體更容易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來解決面臨的危機。其他還有婚姻治療、團體治療等。
對于自殺未遂者,在積極的心理干預、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給予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改善情緒或精神癥狀,并且提高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減緩不良生活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這種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干預的模式可能是自殺未遂的有效干預方法。
[1]潘令儀,王祖承.自殺的國內研究概況.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7):669-670.
[2]張艷萍,李獻云,王黎君,等.自殺與其它傷害死亡全國性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2):861-864.
[3]劉連忠,肖水源.自殺未遂者的隨訪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4):253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