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巧婷 邢云飛
乳腺腫塊是女性常見臨床病癥, 通過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診斷難度較大, 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及康復, 因此采取有效的診斷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針吸細胞學檢查是近年來乳腺癌篩查的新型方法, 操作方便、損傷較小, 適合臨床推廣使用[1], 然而臨床診斷時仍然存在假陰性或假陽性,從而導致漏診及誤診發生, 耽擱患者治療。為對乳腺腫塊觸診、針吸細胞學及病理組織學等進行研究, 作者對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497例乳腺腫物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97例乳腺腫物患者, 其中女性450例, 男性47例, 年齡22~80歲, 平均年齡(51.6±4.5)歲, 病程4 d~12年, 平均病程(5.3±2.4)年, 腫塊直徑1.3~6.2 cm, 其中單發412例, 多發85例。單側356例, 雙側141例。
1.2 方法 細胞學檢查: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 對穿刺部分皮膚進行常規消毒, 采用國產7#注射針頭、10 ml注射器對腫物部位進行直接穿刺保持負壓狀態下, 變換方向來回抽吸2~4次減壓拔針, 從而對不同部位細胞進行抽取, 抽吸涂片若干張, 采用1:1無水乙醇-乙醚固定, H-E染色5~10 min。組織學:由本科室經驗豐富、高資歷病理醫生輔助完成病理組織學檢查, 手術切除標本由福爾馬林進行固定, 石蠟包埋,切片后, 采用H-E染色。
1.3 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診斷標準 參考Bethesda方案中的診斷標準對導管上皮細胞排列方式、分化程度及良性裸核細胞數量對病情進行4級分類。其中Ⅰ級:良性病變, 核直徑一般不超出淋巴結及紅細胞的2倍, 導管上皮細胞分化良好, 染色質及核仁未出現異常變化, 核未出現異型, 未出現壞死物。導管上皮細胞排列呈現出規則平鋪的腺冠狀、單層蜂窩樣片狀、枝杈狀結構, 部分時候可見指狀結構、乳頭狀,未出現解離散上皮細胞, 結構周邊整齊;良性裸核細胞數量大, 集中位于導管上皮團片內、周圍及周邊。Ⅱ級:出現不典型性病變, 導管上皮細胞分化異常輕度, 核直徑為淋巴細胞或紅細胞2.0~2.5倍, 核出現輕度異型性, 染色質出現輕微變粗增多, 可見小核仁, 偶爾可見規則核裂變, 未出現壞死物;導管上皮細胞排列過渡為重疊片塊, 片塊周邊比較整齊;良性裸核細胞數量出現明顯減少。Ⅲ級:出現可以惡性病變,導管上皮細胞分化出現輕度-中度異常, 核直徑是淋巴細胞或紅細胞的2~3倍, 核出現輕-中度異型性, 染色質出現輕-中度增多變粗, 可見少量壞死物、規則核分裂象;導管上皮細胞出現擁擠疊團塊排列, 團塊周邊出現毛刺樣改變, 偶爾可見良性裸核細胞。Ⅳ級:出現惡性病變, 上皮細胞分化出現明顯異常, 核直徑至少是淋巴細胞及紅細胞的2~3倍, 核中-重度異型性, 染色質出現明顯的變粗增多, 常見不規則核分裂像、大核仁及壞死物, 上皮細胞排列為擁擠重疊的不規則團塊, 周邊出現明顯毛刺樣改變, 部分出現條索樣、列兵樣、彩球樣、腺管樣等, 周圍出現松解離散的核偏位、裸核狀、胞質空泡等異型上皮細胞, 偶爾可見浸潤及硬化性間質現象。基本無裸核細胞。
2.1 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診斷結果 經針吸細胞學診斷,497例乳腺腫物患者中良性腫瘤215例, 其中144例結構不良、33例纖維腺瘤、15例脂肪壞死、10例囊腫、8例導管內肉頭狀瘤、5例炎性病變。惡性腫瘤282例, 其中導管癌176例, 小葉癌45例, 黏液癌21例, 乳頭狀癌16例, 管狀癌11例, 硬癌7例, 惡性分葉狀腫瘤6例。對所有涂片的分化、上皮細胞數量、良性裸核細胞數量、細胞排列等指標觀察分析, 各類性質相同病理形態學特點基本一致。
2.2 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診斷準確率及誤診率 497例乳腺腫物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對照, 其中良性腫瘤215例, 診斷敏感性為95.8%(206/215), 惡性腫瘤282例, 診斷敏感性93.9%(264/282), 總誤診率為5.4%;假陰性率為4.4%(22/497),未出現假陽性報告。
針吸細胞學是臨床乳腺腫塊定性診斷的主要方法, 準確率較高, 本次研究中使用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將導管上皮細胞分化、良性裸核細胞數量及上皮細胞排列方式三個基本要素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 之后經大量病理組織切片進行證實,準確率明顯提高。雖然針吸細胞學在臨床診斷中有著良好效果, 然而在臨床使用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針刺部位不夠準確, 導致較大腫塊內的部分癌變不能被準確診斷, 從而出現假陰性, 細胞學醫生臨床診斷及閱片經驗不足, 不能熟練掌握腫瘤細胞形態特征, 細胞圖片質量、染色較差等均會導致漏診及誤診的出現[2], 而針吸細胞學在對導管內癌、廣泛纖維化癌、小管癌、體積較小癌等診斷效果不理想[3]。因此在實際操作中, 醫護人員要盡量準確穿刺, 可在多個方向反復抽吸, 避免漏掉癌變組織, 同時醫生觀察細胞分化、變形,對于復發腫塊要認真分析, 從而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而臨床診斷閱片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積累經驗, 從而促進診斷準確率的提高。
[1]孫春杰.469例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與組織學的對照分析.診斷病理學雜志, 2009, 16(04):3645.
[2]昊又明, 郭周慶, 黃東, 等.385例乳腺腫物穿刺的臨床細胞學與組織學對比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13):155-156.
[3]余小蒙.對乳腺腫物針吸細胞學診斷標準的探討—951例細胞學與組織學的對照分析.中華病理學雜志, 2002, 3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