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青
吡喹酮作為治療血吸蟲病的首選藥物[1], 在血吸蟲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2012年本院收治的慢性血吸蟲病患者178例, 其中男性162例, 女性16例, 年齡為13~59歲,平均年齡為(34.68±4.35)歲, 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為腹痛21例、腹瀉19例、乏力39例;肝腫大37例、脾腫大1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疫水接觸史, 血吸蟲血清免疫學檢查均為陽性, 結合病史、血吸蟲疫水接觸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 均符合慢性血吸蟲病的臨床診斷, 且所有患者均否認既往服用過吡喹酮及其他抗血吸蟲藥物, 均排除心、肝和腎等原發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吡喹酮口服治療, 采用總劑量60 mg/kg計算, 最大劑量為3600 mg, 均取2 d療法, 每日量分2~3次餐間服藥。所有患者在住院進行吡喹酮治療期間和前后均采用甘利欣和促肝細胞生長素靜脈滴注聯合益肝靈膠囊口服護肝治療, 出院后繼服益肝靈膠囊延續護肝治療[2]。隨訪3年, 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狀況, 并定期進行腹部B超檢查及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并進行記錄分析。觀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
2.1 療效 隨訪期間, 患者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顯示, 服藥第1年無陰轉病例, 第2年陰轉病例為21例(11.79%), 第3年陰轉病例為83例(46.63%)。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改善及腹部B超檢查肝脾腫大情況結果經過治療, 患者腹痛(第1年:10例、第2年和第3年分別為0例)、腹瀉(第1年:6例、第2年和第3年分別為0例)、乏力(第1年:17例、第2年:6例、第3年3例)等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且肝腫大(第1年:20例、第2年4例、第3年為0例)、脾腫大(第1年:8例、第2年和第3年為0例)等病理變化及時得到了緩解和終止, 療效確切。
2.2 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中, 46例患者出現輕度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5.84%。其中28例(15.73%)表現為惡心, 15例(8.43%)表現為疲倦, 1例(0.56%)表現為頭痛, 2例(1.12%)表現為皮疹。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如惡心者適量口服胃復安, 囑疲倦者臥床休息, 皮疹者予以適量撲爾敏口服等,均快速緩解。
慢性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引起的一種具有廣泛流行性的寄生蟲病, 臨床上可分為有癥狀和無癥狀兩類。有癥狀者,多見腹瀉、腹痛, 嚴重者出現黏液膿血便, 伴里急后重, 常有肝脾的腫大, 隨病情的進展, 出現乏力、消瘦、勞動力減退等。該病的感染與流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因此,盡早進行病原治療, 迅速降低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感染, 有效控制疾病, 并減少并發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吡喹酮可以改變蟲體對Ca2+的滲透性。導致Ca2+內流,從而最終使蟲體攣縮, 進一步殺滅蟲體, 從而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是迄今為止治療血吸蟲最理想的藥物, 具有療效好,療程短, 口服方便的優點, 其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中樞神經反應和過敏性反應[4]。本文研究表明, 吡喹酮常規劑量應用于治療慢性血吸蟲病, 臨床不良反應較輕, 一般均能耐受, 且及時加強護肝治療, 有利于迅速消除病原, 緩解或中止肝脾的病理變化, 減輕患者癥狀, 利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 吡喹酮用于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療效明顯, 安全性較好, 尚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能夠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 緩解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進一步研究應用。
[1]謝偉英, 陳弘, 宗白鶴.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的臨床觀察.醫學動物防制, 2008, 24(8):615.
[2]朱蓉.吡喹酮化療在血吸蟲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9, 21(2):154-156.
[3]聶金龍.不同療程急性重癥血吸蟲病的臨床治療分析.江西醫藥, 2011, 46(7):644-645.
[4]李劍珉, 徐軍, 涂永紅.小劑量吡喹酮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的療效觀察 .南昌大學學報, 2011, 51(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