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敬伊 史囯晶 蘇丹
臨床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 因為其具有對血管刺激小、留置時間較長、用藥方便等優點, 避免了反復穿刺的痛苦, 現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尤其是在兒科, 因患兒年齡小, 自制力差, 血管纖細, 有時需要反復多次穿刺, 即造成血管損傷, 也極易引發護患糾紛。而留置針的應用, 有效地保護了患兒靜脈, 不僅減輕了護士的勞動強度,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受到患兒家長和護理工作者的普遍歡迎。本文結合作者多年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經驗, 并簡要介紹了靜脈留置針, 在兒科護理中的使用與注意事項,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從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間, 經過仔細的研究和認真的整理, 得知本院共收治了500例患兒, 所有的患兒都需要在本院進行住院以及靜脈穿刺治療護理, 其中包括236例男性患者, 264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齡在6~15歲之間, 患兒在本院的住院的時間在2~6周之間, 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在4周左右。本院將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將50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250例患者, 患兒的組別之間從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及病史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臨床由于患兒不合作多采取靜脈留置針的方法, 主要是為方便患兒輸液及臨床檢查, 仔細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方法并分析。觀察組的患兒在治療中采取靜脈留置針的方式, 能確保在無痛苦的過程中輸液, 及完成體征檢測、藥物皮試、靜脈穿刺等各項檢查, 使痛苦的檢查變得輕松, 并在輸液過程中巡視觀察。對出現不適或出現其它癥狀的患兒在采取治療的同時, 保留靜脈留置針并使其避免感染保持干凈。另一組對照組的患兒則遵循常規靜脈穿刺護理, 在每次檢查中都進行常規的體征檢測、藥物皮試等,在完成靜脈輸液后護理人員會將針拔掉。在患兒結束護理治療以后, 要對他們進行評比打分, 詳細記每個患兒的臨床并發癥情況, 還要以患兒滿意度為標準, 采用評分制度, 其中滿分為100分, 這是臨床患兒及其家屬對各項檢測指標的評分, 采用平均值的打分, 來比較兩組之間的護理效果的不同[1]。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以及數據的分析處理, 經過檢測的結果的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 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比較和檢驗, 采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顯示,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兒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都十分順利, 而且兩組治療效果沒有明顯差別, 也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等特殊情況, 但在治療結束之后, 患者滿意度調查中發現, 觀察組的分值非常高, 體現在靜脈穿刺、病房的環境衛生等方面, 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觀察組的治療中有4例吊針現象, 這都是患兒自己造成的, 經過再次靜脈穿刺留置后, 沒有出現類似情況。而對照組的患兒則不同, 除了每天的常規輸液外,有56名患兒進行第二次穿刺, 另有32名患兒進行了三次以上穿刺, 不但造成患兒的巨大痛苦, 也增加家屬的擔心, 對護理人員也是重大的考驗, 不但是技能問題, 還有態度問題等等, 為此所產生的評價也大打折扣, 所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兒科是醫院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靜脈穿刺則是兒科的重點, 而臨床靜脈留置針的使用主要是對住院治療的患兒在進行各項檢查和靜脈治療的應用, 即減少患兒痛苦,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不僅方便了患兒也方便醫護人員。由于來院治療的患兒, 年齡較小又十分頑皮, 又有好奇心,因此即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同時也給醫護人員帶來許多麻煩, 也造成很多浪費, 由于對照組患兒對護理人員的技能、輸液、并發癥等情況的滿意度非常低, 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靜脈穿刺時, 不可避免的會給患兒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疼痛, 造成患兒對護理人員產生恐懼的心理。而以前的常規護理存在很多隱患, 造成患兒每次穿刺都很難接受。在實際操作中觀察組的患兒有4例脫針現象, 屬患兒自己造成的;而對照組的反復穿刺更是很多, 為此要求醫護人員在患兒輸液過程當中, 嚴密巡視, 降低脫針現象和并發癥的出現, 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造成再次傷害, 所以靜脈留置針是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的醫療手段, 它安全、無污染、方便檢查, 能大大減少患兒因穿刺造成的恐懼感, 降低了并發癥的出現,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兒對護理工作的整體滿意度。
[1]馮瑞玲.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臨床應用及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13(14):7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