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波
子宮腺肌病發病率較高為婦科常見病, 子宮內膜及腺體侵入子宮肌層。屬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特殊類型[1]。子宮腺肌病患者易出血, 約有半數患者同時合并子宮肌瘤。痛經劇烈而無生育要求患者, 應行全子宮切除術。本文通過遼寧大連市長海縣人民醫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經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的子宮腺肌病36例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集子宮經病理確診為子宮腺肌病的病例36例, 年齡為30~56歲, 平均43歲, 均為經產婦, 子宮腺肌病病例中有剖宮產史8例, 有宮腔手術史34例, 合并子宮肌瘤、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8例。
1.2 體格檢查 主要體征為子宮增大, 可以彌漫性增大, 也可有局限性突出, 但很少超過 12周妊娠子宮大小。病灶有時有觸痛, 經期壓痛尤為顯著。
1.4 治療 癥狀較嚴重, 年齡較大又無生育要求者, 手術切除子宮應該是主要治療方法。彌漫型者, 因病變范圍大, 常波及子宮頸, 以全子宮切除為宜。如為結節型, 且年齡較輕者可做次全子宮切除。以根治痛經及月經過多。年輕、要求生育者, 可挖除腺肌瘤, 彌漫性子宮腺肌病行病灶大部分切除術, 術前可選用GnRHa治療3個月, 縮小病灶后再手術。
經術后病理診斷, 單純子宮腺肌病28例, 合并子宮肌瘤、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8例, 無生育要求, 且病變廣泛, 癥狀嚴重均行子宮切除手術治療, 行筋膜外子宮全切術17例, 筋膜內子宮切除術7例, 子宮次全切除術12例。
子宮腺肌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普遍認為系子宮內膜基底層向子宮肌層浸潤性生長所致, 正常情況下基底層有抑制作用, 當這種機制作用受到破壞時, 內膜向肌層生長勢不可當。推測與機體的遺傳與免疫有關;與雌激素水平過高, 轉化肌纖維成內膜間質, 為腺體的侵入做準備;還與宮腔內膜受損傷密切相關[2], 子宮腺肌病中有剖宮產史占18.4%, 人工流產史占73.8%, 有放置節育環史占33.5%, 診斷性剖宮史占4.4%, 行輸卵管通暢檢查、輸卵管結扎史分別占2.4%和21.8%, 這些手術可能損傷了子宮內膜及子宮淺肌層, 給基底層內膜侵入創造了條件[3]。動物實驗證明催乳素 (PRL)在子宮肌腺病發病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將小鼠腺垂體移植到子宮里可誘發PRL升高, 子宮腺肌病隨之發生, 若立即用溴隱亭, 則PRL下降, 腺肌病發病率下降。實驗還證明, PRL在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 方能使子宮肌細胞變性, 從而使內膜向間質侵入, 導致發生腺肌病。
診斷明確者保守治療則用藥過程中要定期婦科檢查和B超隨訪了解子宮大小, 觀察痛經癥狀有無改善、經量有無減少。停藥后仍需密切隨訪以監測病情有無復發。手術治療患者術后觀察一般情況和生命體征。診斷未明確者可剖腹手術明確診斷[4]。對診斷明確患者, 若患者痛經明顯,藥物治療3~6個月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宜選擇手術治療。對診斷未明確者, 3~6個月定期隨訪, 如短期內子宮增大明顯, 可考慮手術治療。典型的子宮腺肌癥痛經明顯, 月經量增多, 婦科檢查有子宮增大, 子宮固定, 活動受限。但是有30%的患者無任何癥狀, 只有子宮增大, 呈均勻性, 一般很少超過12周妊娠子宮大小。痛經呈進行性加劇, 年輕患者往往伴有不孕。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和癥狀而定。目前尚無根治本病的有效藥物。孕激素治療無效。對年輕、有生育要求、近絕經期及癥狀較輕患者可試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治療。也可試用達那唑或米非司酮治療。癥狀嚴重、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腺肌瘤, 若患者年輕或有生育要求可行病灶切除術, 但術后易復發。彌漫性子宮腺肌病年輕患者可行病灶大部切除術, 但術后妊娠率低。術前可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治療3個月, 使病灶縮小以利手術。經腹腔鏡骶前神經切除術或子宮骶骨神經切除術可用于緩解痛經。
[1]李麗珍, 李寶森.子宮腺肌病134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1997, 11:351.
[2]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395-396.
[3]周應芳, 白文佩.子宮腺肌病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6, 41(2):142-143.
[4]陳春林, 徐燕.子宮腺肌病的診療策略.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6,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