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泰俊 樊海巖
(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 810000)
1.1 地域范圍:青藏高原有史以來就是藏族先民聚居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藏族人民在防病治病過程中,藏族先賢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動、植、礦物作為防治疾病的物質,在自身篩選中積累了本民族的有效藥物——藏藥。因此青藏高原是藏醫藥學發生發展的搖籃。幾千年來雖然經過無數次民族(種族)和地域的變遷,但延續至今其地域范圍仍包括青海、西藏、甘肅甘南州、四川阿壩、甘孜兩州、云南迪慶州,即自然地理單元的青藏高原。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1.2 種屬結構及分類:由于青藏高原地域遼闊,氣候因素復雜,南北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垂直差懸殊,全區包括亞熱、溫、寒溫、寒4個氣候帶。因此,植物區系成份復雜,物種繁多,藏藥資源極為豐富。筆者20余年來對高原絕大部分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采集了大量標本與樣品,并搜集的資料,經鑒定整理,計有藏藥植物191科692屬2085種。其中菌類14科35屬50種;地衣類4科4屬6種;苔蘚類5科5屬5種;蕨類30科55屬118種;裸子植物5種12屬47種3變種;被子植物131科581屬1895種141變種。此外,尚有動物藥57科111屬159種;礦物藥80余種。
與此同時還對藏醫多年來使用的外來藥材進行了調查,初步查明原從印度、尼泊爾等地進口的藏藥在我國云南、廣東、海南、廣西亦有分布或有引種。常用的有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芒果核、大托葉云實、烏墨蒲挑、木盍藤子、廣酸棗、止瀉木、臘腸果、木橘、鴨嘴花、酸藤果等40種。此外,還對藏藥同名異物,同物異名,一名多物的混淆品種作了調查,部分品種基本得到澄清。如“哇夏嘎”一名就有鴨嘴花、紫董屬多種植物、柴胡、三花青藍、婆婆納等5科的10余種植物。就其藥用植物種屬結構看,40種以上的有12科,菊科占首位,有54屬214種;其次是毛莨科,有18屬135種;豆科43屬128種;薔薇科27屬111種,再次是唇形科27屬78種;罌粟科7屬74種;玄參科10屬70種;小蘗科7屬60種;傘形科28屬55種;龍膽科9屬55種;蓼科5屬53種;十字花科20屬44種;虎耳草科9屬44種。有些科在高原分布的種雖然不多,但大部分都為藏醫藥用,如茄科、景天科、麻黃科等。就其屬看,在15種以上者有19屬,紫堇屬50種,馬先蒿屬32種,小蘗屬32種,蓼屬28種,龍膽屬27種,虎耳草屬22種,風毛菊屬37種,蔥屬23種,蒿屬22種,黃芪屬21種,烏頭屬27種,大黃屬21種,鐵線蓮屬18種,唐松草屬18種,杜鵑花屬17種,獐牙菜屬17種,兔耳草屬16種,紅景天屬15種,懸鉤子屬15種。
按藏藥用藥部位分,有根及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皮、莖、地上部分或全草。根及根莖類有馬尿泡、山莨菪、大戟、大黃、酸模、紅景天、喜馬拉雅紫茉莉、藏菖蒲、二葉露蘭、角盤蘭、羌活、當歸、甘草、藏木香等。莖類藥材有止瀉木、寬筋藤、錦雞兒、油松節、鐵線蓮、懸鉤木、兒茶、鼠李、文冠木、檀香、沉香等。葉類藥材有山礬葉、杜鵑葉、圓柏葉、側柏葉、水柏枝葉、瑞香葉等。花類藥材有綠絨蒿、馬先蒿(長花類多種)、垂頭菊、紫菀、金蓮花、銀蓮花、木棉花、杜鵑花、報春花、秦艽花等。果實和種子類藥材有黃葵子、沙棘果、香旱芹、相思豆、松果、波棱瓜子、黑種草子、木蝴蝶、柏樹果、薔薇果、葫蘆巴、檳榔、藏木瓜、藏茴香、忍冬果、角嵩子、枸子果、葶藶子、鬼臼果、莨菪子、決明子等130余種。皮類藥材有小蘗皮、榆樹皮、柳樹皮、桂皮等。地上部分或全草類藥物。這類藥材占全部藏藥植物的70%左右,大部分生長在海拔3600米以上。常用的有綠絨蒿、藏黃連、雪蓮花、獐牙菜、翼首花、獨一味、綿毛參、扭連錢、高山辣根菜、風毛菊、絹毛菊、紫董、虎耳草等。
按其臨床功效分有40余類。現僅以常見的10余類為例:清熱解毒,用于感冒、流感疾病的有粉枝莓、毛翠雀花、烏奴龍膽、紅花桂竹香、迭裂黃堇、塊垠紫菀、翼首草、鐵棒錘等70余種。清肝熱、膽熱、肺熱的藥物有獐牙萊、橢葉花錨、虎耳草、金腰子、唐古特烏頭、船形烏頭、尼泊爾垂頭菊、唐古特青蘭、矮風毛菊、沙生風毛菊等100余種。用于氣管炎的藥物有杜鵑葉(葉背被腺鱗者)、牛尾蒿、大籽蒿、高山龍膽、青藏龍膽及小龍膽組的多種植物。用于肺結核、肺膿瘍的藥物有扭連錢屬多種植物、黑虎耳草、五脈葉綠絨蒿、高山辣根菜、拉薩桂竹香、紅景天、紀氏紅景天、草莓、瑞香、寬果叢菔等30余種。祛風除濕,用于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灰枸子果、川藏沙參、圓柏果、黃花木、野豌豆、群虎草、獨行菜、黃花杜鵑、水柏枝、祖師麻、楊樹皮等40余種。鎮靜止痛類藥物有山莨菪、東莨菪、天仙子、洋金花、馬尿泡等。降壓藥物有紅花綠絨蒿、全緣葉綠絨蒿、密生波羅花、短管兔耳草、盤花垂頭菊、蚤綴等20余種。活血散淤,用于跌打損傷、骨折等的藥物有獨一味、遲熟蘿蒂、刺綠絨蒿、總狀綠絨蒿、鐮形棘豆、輪葉棘豆、星狀風毛菊、川西小黃菊、川西錦雞兒等30余鐘。調經活血,用于婦科病的藥物有水母雪蓮花、棉毛風毛菊、羽葉點地梅、長葉無尾果、鬼臼根及花、荊豆角柱花等40余種。除此尚有小葉假耬斗菜、水母雪蓮、紫苞風毛菊、獨一味、唐古特瑞香、鬼臼果、槲蕨等對早期引產(藏醫用于下死胎或胎衣不下)有一定作用。
1.3 藏藥植物區系成分:僅就種子植物593屬的區系成分初步分析:世界廣布屬約為43屬,如毛莨屬、鐵線蓮屬、銀蓮花屬、龍膽屬、黃芪屬、酸模屬、飛蓬屬、鬼針草屬、鼠李屬等;熱帶成分有78屬,如胡椒屬、桑寄生屬、花椒屬、樟屬、茅膏菜屬、五加屬、木屬、衛茅屬等;北溫帶成分有122屬,如風毛菊屬、杜鵑花屬、忍冬屬、云杉屬、冷杉屬、圓柏屬、馬先蒿屬、小蘗屬、棘豆屬、金腰子屬、唐松草屬、烏頭屬、委陵菜屬;東亞成分72屬,如木蘭屬、木瓜屬、獼猴桃屬、高山芹屬等;屬于南北溫帶間斷分布成分的有35屬,如麻黃屬、蚤綴屬、瑞香屬、女婁菜屬等;屬于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的有60余屬,如側柏屬、黃花木屬、絹毛菊屬、垂頭菊屬、綿參屬、甘松屬等;屬于中亞成分的有7屬,如大麻屬、假耬斗菜屬、獨行菜屬、鮮卑花屬、地膚屬等;屬于舊大陸溫帶成分的有52屬,如橐吾屬、綠絨蒿屬、沙棘屬、水柏枝屬、棱子芹屬、荊芥屬、火棘屬等;屬于中亞——喜馬拉雅成分的有16屬,如黃花屬、繡線菊屬、角蒿屬、念珠芥屬等;屬于地中海——中亞、西亞成分的有40余屬,如駱駝蓬屬、扭果芥屬、角茴香屬、雀兒豆屬等。此外,屬于青藏高原特有成分的14屬,如馬尿泡屬、羽葉點地梅屬、藏豆屬、小果濱藜屬等;另有15屬主產青藏高原,如綠絨蒿屬、垂頭菊屬、大黃屬、絹毛菊屬、刺參屬、棱子芹屬等。除此,尚有單種屬或寡型屬35屬;特有種86種。
根據上述的區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北溫帶、東亞和熱帶成分較多,其它各區成分次之。北溫帶、東亞成分與青藏高原植物區系關系密切。地中海、中亞、西亞成分較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西部高寒干旱地區,多為高寒草原與高寒荒漠的組成成分。另一方面高原特有屬較少,特有種也不多,這就說明了青藏高原植物區系比較年輕,它從相鄰區系的東亞、中亞、印度——馬來植物區系脫胎而來,還沒有足夠的歷史時期予以演化和特化。
1.4 藏藥資源與植被類型的關系:藏藥植物種類雖然繁多,形狀千姿百態,但都各有自己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由此每種植物都必須歸屬到一定的植被類型中去。因此,了解植被類型對藏藥資源的分布、蓄量、開發利用、引種馴化均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茲將主要植被類型予以歸納。
1.4.1 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溫性針葉林,分布于高原東部、東南部的橫斷山區,構成彎月形。主要有圓柏林、云杉林。圓柏林類型主要是大果圓柏、方枝柏、曲枝圓柏、祁連圓柏、塔柏、垂枝圓柏等。這些建群優勢種的帶葉嫩枝和果實均為藏藥。僅以大果圓柏林類型為例:大果圓柏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區、青海南部、川西。其上線為灌叢植被或高寒草甸,下限為冷杉和高山松。灌木層有蒙古繡線菊、高山繡線菊、峨眉薔薇、西藏忍冬、粗毛忍冬、金露梅等。偏北地區水熱條件差,抗旱耐寒的錦雞兒顯著增加,如甘青錦雞兒、甘藏錦雞兒、甘肅錦雞兒。草本層有嵩草、火絨草、委陵菜、珠芽蓼、翠雀花、唐松草、黃芪、堇菜、卷絲苦苣苔等。灌木層和草本層中除嵩草、青茅外余均為藏藥。
1.4.2 灌叢植被:主要有常綠闊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針葉灌叢等三類。以前兩種類型分布較廣。灌叢林主要分布在高原東北部,伴生植物有金露梅、高山繡線菊、鬼箭錦雞兒、狹葉鮮卑花、烈香杜鵑、高山柳等。草本層有圓穗蓼、小大黃、珠芽蓼、西北黃芪、全緣葉綠絨篙、五脈葉綠絨蒿、大花虎耳草、甘青虎耳草、甘肅棘豆、錫金報春、高山龍膽、禾葉風毛菊、紅景天、香青等。本類型絕大部分都是藏醫常用藥物。
1.4.3 高寒草甸植被:高寒草甸在青藏高原具有分布面積大,垂直分布高的特征。在高原東南部其下限為針葉林和高寒灌叢林,上線為高山墊狀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m。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昆侖山以南呈連續的大面積分布,海拔高度在3600~5300m。主要建群種是嵩草,其伴生種有匙葉銀蓮花、達烏里龍膽、高山龍膽、草黃龍膽、高山唐松草、盤花垂頭菊、蒲公英、車前葉垂頭菊、線葉垂頭菊、全緣葉綠絨蒿、紅花綠絨篙、綠絨蒿、獨一味、甘松、萎陵菜、川西小黃菊、火絨草、馬先蒿、山莨菪、馬尿泡、棘豆、黃芪、風毛菊等。除建群種外絕大部分均為藏藥。
1.4.4 高山墊狀植被:本類型介于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灘植被之間。植物體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墊狀、匍匐狀。墊狀植被既是高山嚴酷的水熱條件、輻射和強風等對植物生長抑制的結果,同時又是植物經歷高寒嚴酷生境長期自然選擇演化形成的適應性。墊狀植被分布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溫在4~5℃,夜間仍低于0℃ 晝夜差可達20℃,年降水量在250~500mm,水熱條件低溫干旱。青藏高原常見的墊狀植被有:墊狀蚤綴、苔狀蚤綴、墊狀點地梅、藏刺磯松等近十種,現以苔狀蚤綴為例。苔狀蚤綴墊狀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北坡、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昆侖山、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海拔在4600米以上。主要伴生種有墊狀點地梅、鼠曲雪兔子、高山唐松革、綠絨蒿、馬先蒿、短穗兔耳草、箭藥免耳草、狹苞兔耳草、穗花(組)大黃、矮垂頭菊、虎耳草、西藏紅景天、景天、風毛菊、橐種草等。本類型不僅藏藥種類多,而且藏醫所用珍貴藥物大部分分布在這個高度范圍。
1.4.5 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本類型分布在高山墊狀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帶之下,廣布于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具有顯著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其分布高度取決于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線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漸抬升。祁連山在3800m以上,巴顏喀拉山在4700m以上,岡底斯山則在5800m以上。高山流石灘是由于強烈的寒凍與物理風化作用,巖石不斷崩裂,巖塊與碎石沿著陡峭山坡緩慢滑動所形成。在碎石間隙聚積了細質砂粒,為高山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只有那些與嚴酷冰雪和強勁疾風作頑強斗爭的植物才能適應特殊的生存條件而定居下來。這種植被是高原隆起的產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卻是征服高山的先鋒植物。這類植物幾乎全部都是藏藥,因此,也是藏藥的特殊所在。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沒有明顯建群種,常見種有水母雪蓮花、三指雪蓮、大雪兔、毛頭雪兔、矮風毛菊、沙生風毛菊、紫苞風毛菊、風毛菊、岐穗大黃、穗花大黃、箭藥兔耳草、矮垂頭菊、車前葉垂頭菊、總狀綠絨蒿、刺毛綠絨蒿、披針葉綠絨蒿、云生毛莨、葶藶、紅景天、蚤綴、墊狀點地梅等。
1.5 藏藥植物的特征:青藏高原有復雜的地理地貌,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等)平均海拔在5500~6000m以上;呈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大雪山、邛崍山等)平均海拔4000~5000m,由這些高大的山脈,重疊山巒構成了“世界屋脊”的基本骨架,在框架之間有源遠流長的江河,眾多的湖泊和群山構成了高原特有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種群,這些種群主要分布在海拔3800~5800m高度的高寒草甸、高山墊狀、高山流石灘等植物類型中。這些類型中的建群種,伴生種絕大部分是藏藥,故可稱之為藏藥植物的特征。由于高原氣候條件特殊,特別是太陽輻射強烈,大氣環流與下墊面相互作用的綜合因素,導致植物生理上和形態上的特有化。生理特征:主要表現在抗寒、抗旱性強;繁殖方式特殊;光合作用有效積累高。由于高原寒酷,熱量低下,這些植物在長期的生態環境適應過程中,細胞內含有較高的糖類、果膠物質、半纖維素和原生質耐冰凍的特性。因此,在夜間冰霜冷凍或積雪覆被,使植物凍得僵硬而脆或萎蔫,但在陽光照射解凍之后,它立即恢復活力。這是它抗寒抗旱性強的原因。其次是繁殖方式特殊:由于夏季時間短(2~3個月),植物要在短促的季節里完成其生活周期。因此,大部分植物只能依靠無性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如分孽(嵩草屬)、根莖、匍匐莖(蚤綴屬)、塊莖、珠莖(珠芽蓼)等方式較低海拔地區占明顯優勢,有的植物甚至在雪被的冬眠時就形成了花蕾,一待雪化就綻苞開放(點地梅屬)。其三是光合作用強,有效物質積累高。由于高原輻射特別強烈,藍紫光與紫外線很豐富,日溫差大,空氣清澄,塵埃物少,水汽量低,有利于光質通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光合作用的有效物質積累高。這是藏藥在臨床上療效顯著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在花的顏色上比較低海拔地區更鮮艷。形態特征:主要是植株矮小、植株呈墊狀或蓮座狀、植株被綿毛、植株根系發達且與地面呈水平狀展開。這些特征都是氣候因素綜合所致,寒冷干旱,疾風凜冽,迫使植物不能向上生長;由于輻射強、蒸騰大,植株被厚厚的綿毛,可減少烈日爆曬和蒸騰水汽;由于地下冰凍層淺(30一50cm),根系只能向水平方向展開,以獲取植株所需的水分和營養物質。
在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公司近十年共投入600多萬元,在青海省互助北山林場、湟中群加林區、門源達坂山林區、黃南麥秀林區等藏藥材資源豐富生態理想的區域規劃試驗觀察研究基地。
2.1 資源保護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已在青海湟中群加林場(海拔2900m)面積15萬畝,青海黃南州麥秀林場面積101.4萬畝,青海互助北山林場230萬畝、青海海北達坂山林區210萬畝(海拔2950m)、青海西寧郊區多巴(海拔2300米)等地建立了五處金訶藏藥資源自然保護區和中藏藥材試驗示范基地,已進行了多種中藏藥材的試種,將為課題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初步的種植經驗。生產示范基地具有本課題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日光節能溫室、遮陰網棚、苗圃、實驗室、農機具、曬場、倉庫、生產工具等,具有課題研究所需要的規模種植、田間管理的人力資源和生產管理組織機構。主要進行了以下3個藏藥材的種植研究與栽培,一是藏藥秦艽栽培優良品種,二是藏藥桃兒七規范化種植,三是大黃的種植栽培。達到了以下效果:
2.1.1 編制完成秦九、桃兒七藥材生產標準操作規程(SOP);
2.1.2 編制完成秦九、桃兒七生產基地的選擇標準,包括生物學特征與生態學調查研究;最佳繁育標準包括生產能力即最佳畝播種量、發芽成活率、畝產干果及根莖數量和采摘季節;
2.1.3 藥材質量標準,包括主要成分含量測定對比和控制標準以及對藥材質量影響評價;
2.1.4 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藥材。藥材質量穩定,達到或接近野生藥材質量;藥材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低于WHO/FAO限量的標準;按GAP標準編制秦九、桃兒七藥材人工種植的標準操作規程(SOP)。
2.2 科研建設:金訶藏藥所屬研發機構技術中心占地5000多㎡,有藏藥分析、藏藥藥理、藏藥工藝、基礎研究、文獻研究室等功能配套齊備,檢化驗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其中,藏藥分析和藏藥藥理實驗室于2002年9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為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檢化驗設備1200萬元。近3年承擔的國家級和省級項目8項和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近3年在原有基礎上完成了全國高等院校藏醫學專業教材共26套的編著工作,基本涵蓋了該專業的學科領域,規劃完成了“藏醫藥經典文獻集成叢書”的古籍整理編篡工作,已出版發行100部。主要是:《月王藥診》、《四部醫典》、《晶珠本草》和編著有《迪慶藏藥》、《藏藥志》、《中國藏藥》、《中國藏醫藥大全》60部等書,參與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卷,是大型叢書《中國藏藥》主編單位。參與制定了青海省藏藥標準近3年科研費用支出,2009年172萬元,2010年達到207.4萬元,2011年的支出占銷售額的7.1%,近3年合計支出519.4萬元,2012年支出450萬元。
2.3 科技創新協作方面:金訶藏藥自成立以來與該領域科研力量雄厚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藥研究院、青海省醫學院、青海省藏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等科研、醫療、院所建立了穩定的研發、醫療、臨床協作關系,在研發力量、高端儀器的使用方面形成了強有的支撐。另外公司還成立了專家顧問團,聘請省內在該領域的專家定期對公司的研發、經營管理、生產等提出建設性意見。近10多年來對藏藥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一是基本查清了青藏高原藏藥資源物種數目,為開發提供了依據,二是參與科研資源研究,從山莨菪植物中提取出莨菪堿、樟柳堿等,已廣泛用于微循環障礙性疾病,如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高血壓等疾病;紅景天抗缺氧、抗疲勞、抗衰老;祖師麻膏治風濕關節炎;塞隆骨治風濕骨痛;在方劑研制上復方天棘具有抗缺氧、抗疲勞多癥均有良好療效;復方藏菌陳膠囊具保肝、降酶、增強機體免疫的良好功效;,總之,據不完全統計從藏藥資源中研制開發的藏藥達60種之多。盡管如此,仍處于起步階段。
3.1 藏藥材資源破壞嚴重:我國現有藏成藥品種30多類、10多種劑型、300余種產品,純了天然綠色野生藏藥藥資源中350余種藥用植物100余種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包括冬蟲夏草、藏茵陳、石斛、貝母、雪蓮等。目前處于瀕危狀態的近2800種植物中用于藏藥藥或具有藥用價值的約占60%~70%。我國每年要耗費幾300噸以上的藏藥資源,一些藥材的濫采濫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許多貴重藏藥材由于過度采挖已變成珍稀瀕危物種,這必然會破壞生物圈的平衡。
3.2 利益驅使的掠奪性采挖:如冬蟲夏草,應用歷史已有1300多年,到清代,人參年采挖量達數萬斤之多,經千余年的不斷采挖到17世紀。冬蟲夏草生長在3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區,采挖時需要使用鐵鍬在距離草頭7cm處連草皮深挖,取出冬蟲夏草。因而每條被挖出的蟲草都會在草甸上留下一個十幾厘米見方、9cm米左右深的坑。
冬蟲夏草的采挖季節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復成長期,其采挖對草甸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若不采取有效的隨挖隨填措施,每采集一根蟲草,至少會破壞30cm2的草皮,裸露的泥土極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甚至沙化。
3.3 對藏藥資源保護的意識差:藏藥材的采挖必須嚴格按照藏藥理論來組織進行采挖,一年四季,在什么季節采挖,什么時間節點采挖,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什么時間采挖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所以不是隨便可以采挖的,否則會對藥材資源造成致命的再生保護。比如大黃、藏茵陳、木通等,很多人會連根挖走,或者有時還會進行搶青采收,這樣也直接造成藏藥資源的極大破壞,藏藥材資源本身由于其生長環境惡劣尤其脆弱,瀕危藥材岌岌可危。
3.4 森林的過度砍伐和過度放牧: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為生存而進行不斷的開墾、拓荒,破壞了森林草原,青藏高原尤為明顯,導致環境惡化,從而使得某些藥用物種失去了生存的條件而瀕于滅絕。在青海青南地區的黃南麥秀林區、果洛班瑪瑪珂河林區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是在遭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之后,森林中的許多藥用資源瀕臨滅絕。
3.5 法律法規不完善:由于我國對于植物資源保護的相應法律、法規不是很完善,藏藥材資源保護的法律幾乎是空白,在管理上也不是很細致,對濫采濫挖者處罰力度不夠,也是造成藏藥資源破壞的原因之一。
4.1 依法制止濫采濫挖現象:以《藥品管理法》為依據加大對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大對掠奪性開采中藥資源的處罰力度,依法管理濫砍濫伐現象。
4.2 大力發展人工種植、養殖:人工種植、養殖藥用動植物可穩定藥物來源、穩定藥物價格。并且減少對野生資源的破壞,人工種植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藥用動植物的繁殖速度,增加藥用資源總量。
為保證提供質量穩定可控制的藏藥原料,應積極實施、推廣藏藥材生產管理規范。選擇優良品種,在青藏高原最適宜生產條件的區域種或飼養,實行基地化建設,研究推廣規范化種植、養殖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采收與加工、貯藏與運輸渠道,最終實現為藏藥生產和臨床用藥提供優質高效綠色無害的藏藥原料藥。并為藏藥工業化大生產提供物質保證。
4.3 切實提高藏藥資源的利用率:在新產品開發之際,就周密考慮充分利用藏藥資源的問題,不要選擇那些主要依靠采獵野生資源才能滿足需求的品種,而選擇常用、大宗的藥材作為開發對象。大力開發藏藥飲片,提高產品附加值,對原料進行深加工,避免簡單的原料交易及其引起的惡性價格競爭所帶來的效益能力愈發低下。提高有效成分的得率與收率,避免因生產工藝等技術原因導致的浪費,從而做到盡可能地利用和節約資源。
4.4 保護現有資源:通過品種收集、物種鑒定以及種質基因分析等對現有約3000多種藏藥資源予以保護,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野生種質資源的基因分析,建立種質資源庫,保護正在使用的、瀕臨滅絕的物種,以及藏藥混亂品種的堅定與鑒別,以保證藏藥資源的多樣性。
4.5 大力開展代用品的科學研究:據有關資料顯示,有關研究機構以高效液相色譜法與氣一質聯用研究了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的片仔黃化學成分組成果兩者有較好的一致性。藏藥珍寶類品種中,麝香、牛黃、熊膽等動物藥材必不可少,帶用品亟待解決。麝香等名貴藥材的代用品為麝鼠香,通過質譜分析分離、鑒定其主要化學成分,證實在麝鼠香囊中含有麝香酮、十七環烷酮、多種大環酮類、有機酸酯類等成分,與麝香類似,二者的藥理作用也無顯著性差異。
4.6 利用生物技術對藏藥資源進行保護:生物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為解決藏藥資源枯竭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據說目前可以采用的手段主要有:
4.6.1 試管苗的大規模培養。
4.6.2 利用組織細胞培養來獲得次生代謝物。
4.6.3 利用定向生物轉化技術將天然藥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轉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
4.6.4 組合化學與快速活性篩選系統,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復雜天然化合物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轉化產生新的組合型天然化合物。
4.6.5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開展育種研究,開展高生物量、高含量的種源試驗和優樹選育,篩選出具有明顯優勢的優良種源。
4.6.6 對生物技術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形成新的產品。如生產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劑等。
4.7 引導藏藥資源可持續發展:藏藥的特殊性決定了藏藥材資源的利用必須可持續發展,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應重點開展重要野生藥用動、植物培育研究,保護瀕危物種,加快替代研究,統一規劃藥用植物園、生物保護區,保持生物多樣性。同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4.7.1 大力培養現代化藏藥專業人才。應有計劃地培養造就一批藏藥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留住高技能人才,注重人才的引進,為藏藥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4.7.2 擴大家種家養。加強人工培養、野生變家種、家養技術研究,培育藥用植物優良品種生產優質藥材。
4.7.3 擴大藥用部位和臨床用途。有些藥用植物其余部分也含有較高的有效藥用成分,如:大花紅景天、蟲草等作為藥用已載入藥典。與中藥一樣藏藥也應開展擴大藥用部位和臨床用途的相關研究,提高藏藥資源利用水平。
[1]艾措千,等.中國藏醫藥大典[M].民族出版社.2012.12.24.
[2]青海省藥檢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中國藏藥[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5323-1453-7R.404.
[3]周興維.四川藏區的藏醫藥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165 -170.
[4]范維強.試論藏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策略與出路[J].西北藥學,2007,12(1):46.
[5]倪邦貴.西藏特色經濟與科技創新論[M].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9:236.
[6]唐劍,賈秀蘭.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J].財經科學,2011,(1):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