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君 張英環 王丹丹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黨的十八大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研究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和認識產業結構的現狀及變動的內在原因有助于制定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轉變。
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是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依靠國家投資建設發展起來的以工業生產為中心,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比較完整,曾對區域經濟或全國經濟產生過重要影響,而在新時期呈現出相對衰退趨勢的工業城市。近年來,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在國家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扶持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存在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一體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率水平低下等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促進這些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曾對國家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推動了區域及全國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扶持下,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在經濟上取得了平穩較快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朝著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產業結構發展狀況
目前我國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大多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或者已經跨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雖然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但是內部產業結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比例失衡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要求產業素質之間、產業之間的聯系方式、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以及供給與需求都相對協調。而根據表1可以看出,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的第一、三產業發展緩慢,特別是第一產業增長率較低,屬于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而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2.產業結構功能單一,產業附加值低
受歷史、體制、觀念等因素影響,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功能單一,產業自生能力差,經濟效益低下,表現為過度集中于生產和加工制造環節的中低端,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品牌等價值鏈中高端環節發展滯后或缺失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能源資源及環境壓力加大、貿易條件惡化、經濟增長緩慢、服務業難以快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淮河中游,是省內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皖北地區加工、商貿、科技中心城市,被國務院定為中部地區26個老工業城市之一,經過多年培育,已經形成機械、化工、建材、紡織、食品、電子等多門類產業體系,特別是精細化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專用機械制造及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不斷壯大,光伏、生物質、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正日益成為蚌埠市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蚌埠市生產總值達89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分別為158.86億元、445.08億元和286.2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16.3%和11.9%。

表2 2008—2012年蚌埠市國民經濟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從表2可以看出,蚌埠市第一產業比重逐年降低,2012年比2008年下降了2.73%,而第二產業取得了平穩較快發展,第三產業也有了一定發展。
從GDP總量來看,蚌埠市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在安徽省經濟發展中也躍居中上水平,但與其他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如寶雞市、哈爾濱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根據產業結構演進的五個階段來看,蚌埠市已經邁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中心由基礎工業向高加工度轉變,第二產業產值仍居第一位,第三產業產值逐漸上升。產業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傳統產業普遍需要改造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有待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發展滯后、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等問題。
傳統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傳統優勢產業在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經濟體系中擁有較高的產業地位,通常是支柱產業。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要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形成競爭新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而蚌埠市主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裝備制造及零部件、精細化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產業,應重點改造這三大傳統產業,培育產業優勢,不斷加大重點項目謀劃及推進力度。
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作為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加速崛起的主要支撐和強勁引擎,構建新的支撐體系和促進機制。蚌埠市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重點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及新能源等六大產業,為德豪光電、柳州起重機等企業注入新的動力,結合自身優勢加快戰略轉型和跨越發展。
服務業在推動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經濟增長、吸納就業、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造提高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非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蚌埠市要從提升綜合功能優勢、配套能力、綜合競爭力出發,充分發揮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現代服務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促進現代產業結構調整要促進農業向集約化方向發展,積極“調優一產”,發展現代農業。蚌埠市是皖北重要的農副產品、商品糧生產和供應基地及物流中心。針對農業人口相對集中的特點,蚌埠市應打造龍頭企業,加大品牌培育,做好訂單農業和超市農業,充分發揮交通科技、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及政策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走農業集約化、市場化之路。
[1]蘇東水 .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蚌埠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蚌埠市十二五發展規劃[R].2011.
[3]魯小躍,陳宇.老工業城市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的分析與研究——以湖北武漢市為例[J].知識經濟,2012(5):53.
[4]苗圩.解讀十八大報告“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EB/OL].中國經濟網,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