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枝 王紅霞 張素景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本文的研究區域包括遼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組群、哈大齊城市組群。遼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陽、大連、鞍山、撫順、遼陽、營口、丹東、盤錦、鐵嶺、本溪十個城市;吉林中部城市組群包括長春、吉林、四平、遼源、松原、通化六個城市;哈大齊城市組群在地域上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四個城市。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本省的87.99%、50.70%、71.80%,人口分別占全省的74.45%、77.42%、63.94%,建城區面積分別占各省建成區面積的85.51%、60.47%、55.38%。
城市(組)群內部的城市之間主要借助交通廊道和信息網絡使個體城市之間發生內在聯系,在空間形態上,以點域和廊道空間連接為主,點軸發展模式較為顯著,區域經濟地理網絡特征出現雛形。經濟空間聯系的研究包括地區聯系、中心地聯系、城市等級聯系、商品流聯系和相互作用聯系等。城市空間結構是指在城市的支配性網絡中存在的聯系模式以及與這些聯系有關影響因素的性質和程度。空間動態則是地理分布的運動軌跡以及支配這種運動的原則。本文以圖示方法展示了城市空間結構,并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中“結構洞”和“橋點”理論來分析網絡結構中起支配作用和橋接作用的城市。
針對該地區國際化水平,本文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為輔。定性研究主要是關于我國東北地區在東北亞地區以及國際上的定位分析。針對東北亞經濟圈的構想、東北三省與朝鮮半島“三角形物流交通網”構想、中俄建立琿春—哈桑跨國經濟合作區、區域節點城市國際化的研究。但其中研究經濟空間聯系和國際化水平依存關系方面內容較少。
本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21世紀第一個十年,東北地區主要城市經濟等級,對不同等級城市間經濟聯系及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并在MapInfo軟件中繪制出空間經濟聯系網絡圖,將經濟聯系量可視化。旨在識別東北三省中心城市間的經濟聯系格局、空間導向以及空間結構發育狀況,為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國際化發展方向提供理論參考。
本文用城市中心職能強度指數,建立多指標體系的強度指數,綜合分析城市的中心職能強度。具體公式如下:

式(1)中:Xi為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一指標,Kx為該指標的城市中心職能強度指數,i為研究區域中不同的城市,n為城市總數量。KE為是城市的所有指標中心職能強度指數,j為不同指標,m為指標的總數。
經濟聯系量,是用來衡量區域間經濟聯系強度大小的指標,既能反映經濟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圍地區對經濟中心輻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2)中:Rij為經濟聯系量,Pi、Pj為城市,i、j的人口數,Vi、Vj為城市 i、j的地區生產總值,Dij為 i、j兩城市間的時間距離。
經濟聯系量指某經濟中心對某低級經濟中心經濟輻射能力的大小。用城市經濟隸屬度來反映各城市對下級城市的輻射強度。

式(3)中:Rij為城市間經濟聯系強度,m為次級城市的數量,Fij表示經濟聯系隸屬度(單位為%),指各城市相對上一等級城市的經濟隸屬度。
本文選取八項指標:非農人口數量、地方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進出口貿易總額、工業產值、客運總量、科學支出、高等院校在校人數。由公式(1)計算東北城市(組)群的經濟等級得分,大連、沈陽得分為34.24、26.26,遠高于其他城市,列為第一級,哈爾濱、長春為第二級,吉林、鞍山、大慶列為第三級,其他分別為第四、五級。哈爾濱和長春綜合職能得分比其他地級市得分要高。第三等級的吉林(7.3)和鞍山(6.8)比長春(17.1)又低很多。第四等級分別是營口(4.9)、齊齊哈爾(4.2)和鐵嶺。東北城市(組)群經濟等級得分總體特點是:1.大連市值最大,遼源市最小(1.5)。得分差距大,大連市約為遼源市的30倍。大連、沈陽作為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成為第一增長極。2.省會城市得分高于地級市,工業化程度高的城市得分高,沿海及邊境城市得分高于一般城市。3.各城市(組)群得分城市處于第五等級的比重分別為20%、25%、66%,遼中南城市群整體水平最高、哈大齊城市組群次之、吉林中部城市組群最低。
由于東北三省密集的鐵路網,選用時間距離能更好地體現“流”空間分布的差異。查詢鐵路客戶服務網,若省際和省內有火車直達的城市,時間距離以歷時均值表示;沒則用“列車時刻表查詢”中轉查詢,取平均值作為時間距離。部分城市間的鐵路線運行時間遠超過其余部分的均值且票價高出一倍時,考慮到人們選擇時的偏向性,剔除這一部分時間來避免夸大時間距離,如長春至齊齊哈爾。綜上,得出時間距離分布,以開口向渤海灣“∧”形分布,呈現出哈大交通帶沿線城市時間短而兩側時間長的規律,這樣的分布規律使得“流”的分布過分集中,造成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出現極化現象。由公式(2)、(3),得到經濟聯系模型中城市間經濟聯系強度和隸屬度,篩選前三等級數據列表1。

表1 東北城市(組)群間經濟聯系和經濟隸屬度

綏化市 3850 8.90 6642 15.35 20342 47.03 7262 16.79 2823 6.53 2337 5.40遼源市 2287 10.95 5668 27.14 3500 16.76 5783 27.69 1961 9.39 1686 8.07
對經濟聯系度數值進行解讀,沈陽經濟等級得分居第二,但沈陽對于整個遼中南城市群的經濟聯系強度均高于大連,平均高于4.8倍。且顯現出的圈層結構緊密,標志著地域分工與合作更協調,資源互補型更強,產業關聯度更高,產業發展的梯度性更明顯,區域城市群的集聚輻射能力更強。
對經濟隸屬度分析,各城市對沈陽的隸屬度大于25%的有13個;大于40%的有6個;大于60%的城市共有3個,即撫順、鐵嶺、鞍山。省會哈爾濱,突顯出對于下屬地級市的控制能力,值均大于25%。第三等級次級城市對吉林的隸屬度只有松原為13%,其余均在10%以下。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整個東北三省空間聯系的一體化程度不夠密切,行政分割現象明顯。
綜上,空間規律表現為:1.城市群和城市組群之間缺乏良好的契合,呈片狀發展。2.遼中南城市群省會城市的綜合實力、內部交通結構使得圈層結構緊密,集聚輻射能力最強;哈大齊城市組群省會城市位置較為優越,位于兩省中心位置,綜合實力較強,區域聯系較為密切;吉林中部城市組群省會城市的中心性較強,區域經濟聯系較弱。

圖1 東北城市(組)群經濟聯系網絡
用MapInfo軟件繪制網絡圖,如圖1。分析表明:1.在SNA理論中,社會角色的分析能夠較為清楚地認識點結構的對等性,確定在結構上對等的行動者類別就可能成為區分正在各種突顯角色的一個基礎。分析各城市在網絡結構中的位置,大連作為第一等級城市且作為東北地區最大港口城市,是東北地區了國際化交流中資源和信息的“源頭”;沈陽從整個網絡中的位置來看,是東北整體經濟聯系網的樞紐地區,是經濟活動最核心的參與者。長春處在局部中心位置,是局域網的中心,其通達性和經濟等級相對較高,起到承接作用。哈爾濱處于哈大齊城市組群與其他兩個城市組群“橋點”,突顯出其作為省會城市的優勢。2.按線的屬性來計算,將“<10%”記為1,并依此類推,得出排序分別為: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沈陽展現出對東北強有力的控制能力。同作為第一等級,大連和沈陽的作用在區域和國際尺度上是有區別的。
測度東北城市網絡結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這種結構下各城市在等級和作用方面存在差異,用國際化水平來測度這種差異大小。選取17個具體指標,構成城市國際化水平指標體系。在這些具體指標中,有代表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指標,也有代表國際化水平的核心指標。其中基礎指標分為:城市規模、經濟水平、服務業水平、勞動力素質。核心指標分為:經濟國際化、國際交流水平、政府國際化三部分。具體指標分為:人口數量、建成區面積、人均GDP、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萬人擁有電話數、人均郵件業務量、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人數、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科教支出、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旅游外匯收入、外商直接投資占本地投資比重、住宿餐飲從業人員數、互聯網用戶數、年入境人數、政府網站語種數。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軟件中輸入17個指標數值,進行 KMO值和 Bartlett檢驗,得到 KMO值為0.606,證明各因子之間具有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選取了4個主成分因子,其累計貢獻率達到83%,計算出各城市國際化水平得分,見表4。

表2 各城市國際化水平得分
各城市國際化得分的差別表明:各城市國際化得分整體過低,而且等級職能得分與國際化水平得分城市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等級職能得分中,排在前十名的只有吉林市、鐵嶺市下降到12和16位,本溪和丹東排名上升到前十。若該區域的國際化程度高,則各城市與大連一樣,在區域經濟聯系中地位低于在國際化中得分。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東北地區城市群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主要表現為沿哈大經濟交通帶的帶狀分布和省級行政中心圈層分布的結構。為了充分發揮經濟聯系空間結構的帶動作用,在城市規劃和發展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政府在實施宏觀調控和管理中,不僅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而且要高度重視利用經濟手段,通過多種經濟杠桿,自覺運用經濟規律,指導和調節社會再生產。
2.東北地區應加強互助合作,縮小地區經濟差距,避免盲目競爭導致資源浪費。
3.積極發揮沈陽的“結構洞”和哈爾濱“橋點”的作用,在現有良好交通網絡基礎上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要弱化這種極化效應帶來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完善聯系網絡,建立多樣化的“橋”和“結構洞”。
4.東北地區的經濟融合較差,外資吸引能力不強,國際化聯系不夠密切。應充分發揮東北亞地區的地緣經濟優勢,同蒙東、俄羅斯東部、朝鮮和韓日建立起超強聯系網,以各類資源要素在區域網絡內流動為主要承載形式,優化城市網絡布局,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1]王士君,王丹,宋飏.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群組結構和功能優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2008,28(1):15-21.
[2]李靖宇,隋雪.關于東北地區實施國際化共同發展戰略的定位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2(4):77-80.
[3]李國平,王立明,楊開忠.深圳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聯系的測度及分析[J].經濟地理,2001,21(1):33-37.
[4]韓增林,郭建科,楊大海.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城市流空間聯系及互動策略[J].經濟地理,2011,31(5):741-748.
[5]孟德友,趙文亮.基于時間距離的河南城市經濟聯系及其空間結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