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同雪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300134)
中國醫藥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目前已形成包括化學藥品、原藥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材及中成藥加工、獸用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但是現階段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體系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處于中低端。綜合來看,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資源稟賦型產業集群。以湖北省生物產業集群為代表。湖北省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湖北省生物醫藥創新能力及體系建設規劃方案2008》顯示,湖北省現有的28 家植物種質資源保藏單位收藏各類植物種質資源3萬余種、16 萬余份;湖北省雖然擁有“武漢健民”、“安琪”、“紅桃K”、“馬應龍”、“龍牡”等多個國內知名品牌或企業,但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多數企業集中于生物原料藥的制造,如宜都東陽光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在全國領先,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其主打產品還是停留在紅霉素原料藥的生產上。
二是生產制造型產業集群。以蘇州產業集群為典型。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屬于我國外向型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依托于長三角的區位優勢,經過多年發展,蘇州形成了以生物醫藥制造為主的產業集群。2008年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藥品生產企業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分別為96 家和409 家,藥品種類達2200 種,包括中藥、生物制品、原料藥品、化學藥品等;醫療器械產品數目達2000 個。
三是科研驅動型產業集群。上海市張江“藥谷”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以科研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目前,該產業集群已經走出了依賴資源稟賦生產低技術含量產品的階段,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科技研發。該集群內匯聚了14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動站、12 家高校培訓機構,并擁有院士20 多名、博士2000 多名和碩士6000 多名,從價值鏈的環節來看,張江“藥谷”的科研實力和優勢在國內十分突出。
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1—2010)按地區分組的醫藥制造業工業當年價總值,帶入上述兩個測量醫藥制造業的集聚程度的指標,結果見表1:

表1 2000—2009年中國醫藥制造業的基尼系數和集中率數值
為了更清楚地表現出基尼系數、集中率歷年的變化情況,畫出相應的折線圖,見圖1。
從圖1 可以看出,10年間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基本表現為:2000—2009年G 值和CR8 值的變化趨勢一致,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醫藥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水平比較平穩,即使變化也是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10年間基尼系數變動最大幅度為0.0415,而集中率則僅僅變動了0.0368。這說明我國醫藥制造業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要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優化經濟結構,否則難以突破原有的產業發展瓶頸。

圖1 2000—2009年基尼系數、集中率的變化趨勢
本文計算了2009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表制造業的產業集聚程度的指標值,計算結果見表2。
結合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除醫藥制造業的其他高技術產業的G 值均大于或接近于0.6,CR8 值均大于0.78,而醫藥制造業的G 值和CR8 值都不高。同屬于高技術產業,醫藥制造業的各指標值都明顯低于其他高技術產業的指標值,這說明,同其他高技術產業相比,醫藥制造業的產業集聚程度較低。

表2 2009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基尼系數和集中率指標值
本文對2000—2009年排名前8 位的省份所占比重進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醫藥制造業集聚情況,見表3。從表3 可以看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河北、河南均榜上有名,這表明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地區比較穩定。廣東、江蘇、山東均屬于排名靠前的幾個省份并且山東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05—2009年期間一直穩居第一。而廣東省的產業集聚排名由第一位下滑到第四位,2004年之后相對較為穩定。上海市、河北省醫藥制造業集聚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
排名前8 位的省份中,除了吉林、河南、湖北屬于中部地區,四川屬于西部地區外,其余7 個省市都屬于東部地區。醫藥制造業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

表3 2000—2009年醫藥制造業當年價總值排名前8 位省份及各自所占比重 單位:%

表4 醫藥制造業基尼系數與工業總產值
本文對產業集聚程度與工業經濟增長進行回歸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建立產業工業總產值與醫藥制造業基尼系數G 的回歸模型來刻畫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根據表4,利用EXCEL 得到Y 與X(G)的回歸方程。

說明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很高,說明X(G)對Y 有顯著影響,這充分說明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集聚程度已經開始表現出對工業總產值的顯著影響,這一點與我國一直以來注重扶持醫藥制造業發展,以及醫藥制造業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分不開的。
雖然中國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對工業經濟發展表現出顯著的影響,但從基尼系數指標值來看2000—2009年變動很小,這也暴露出我國醫藥制造業目前的發展模式已經制約醫藥產業的持續發展,據此提出以下建議:
1. 加大研發投入。中國生物產業集群升級的方向應是沿著全球價值鏈不斷向上升級,即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整合集群優勢資源,通過技術能力的提升實現產業集群升級。
2. 努力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有利于創新的文化環境是高科技園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充滿競爭意識、冒險精神、創業膽識和寬容失敗氛圍的文化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醫藥制造業應努力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以一流人才引領創新,以金融服務支持創新,以良好環境保障創新。
3.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了改變我國外源型產業集聚區競爭力較低的現狀,需要將外源型的產業集聚植根于地方,進而形成產業集聚區的核心競爭力并逐步獲得國際競爭優勢。
4.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應加強規劃指導,優化空間布局,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高招商引資效率,做大做強資金融通平臺,強化資金保障,加強環境保護,以促進產業集聚區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1]趙玉林,張倩男. 主導性高技術產業領域的評價與篩選[J].科學研究,2007(6) :435 -442.
[2]李凱,馬愛霞. 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8(10) : 48 -54.
[3]朱英明. 產業集聚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王子龍,譚清美,許蕭笛. 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3) :109 -116.
[5]熊俊. 基尼系數四種估算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商業研究,2003(23) :123 -125.
[6]吳曉雋,高汝熹. 歐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案例研究及啟示[J].軟科學,2008(12).
[7]池仁勇,唐根年. 基于投入與績效評價的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
[8]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1990.
[9]Kap Linsky R,Morris 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M].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
[10]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