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彥霞
(邢臺市眼科醫院河北省眼病治療中心,河北 邢臺054000)
眼內炎是非常兇險的感染性致盲性眼病,常常造成視功能損害甚至導致視力喪失更有甚者眼球摘除。眼外傷特別是開放性眼外傷,因眼球壁的完整性被破壞,病原微生物易于經過開放的傷口或伴隨致傷物進入眼內從而引起化膿性炎癥。因眼外傷導致的眼內炎早期診斷,病原學檢查,早期治療,對疾病的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2009年9月—2011年10月邢臺眼科醫院臨床診斷為外傷性眼內炎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為外傷性眼內炎早期診斷,早期臨床藥物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邢臺眼科醫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臨床診斷為外傷性眼內炎的患者,并行病原微生物檢查的患者。
1.2 臨床診斷標準 ①眼外傷后眼痛加重,跳痛,脹痛,視功能急劇下降甚至視力喪失;②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水腫,角膜水腫,前房看見房水混濁大量纖維素樣滲出及前房積膿,玻璃體呈灰白色顆粒狀混濁或瞳孔區呈灰白色或黃白色反光,玻璃體積膿,眼底模糊不清甚至眼底紅光反射不能窺見;③B超檢查彌漫分布的弱回聲光點,通常靠近視網膜的后玻璃體混濁嚴重,嚴重者回聲光點可充滿玻璃體腔。
1.3 標本采集 進行玻璃體腔注藥或玻璃體切割前用1ml注射器抽取房水或玻璃體0.1-0.2ml,行細菌,真菌涂片及培養。
1.4 病原體檢查 兩張涂片,1張行Gram染色查找細菌,另1張滴加10%KOH后,顯微鏡下查找真菌。將標本放置于營養肉湯培養基內行細菌增菌培養,24-48h后轉入血平板內培養及鑒定菌株。
2.1 發病特點 39例外傷性眼內炎患者中均為單眼發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例,但女性患者均為少年兒童。年齡2-49歲,平均23歲。7歲以下11例(28.20%),8-17歲7例(17.95%),18歲以上21例(53.85%)。從職業分布來看,在小作坊從事制造和機械維修等工作的農民工20例(51.29%),學齡前兒童11例(28.20%),中小學生7例(17.95%),其他1例(2.56%)。從發病地點來看,發生在農村的外傷性眼內炎36例,發生在城鎮的眼外傷性眼內炎3例。
2.2 就診時間及致傷因素 傷后1-12h就診者11只眼(28.20%),傷后12-24h 就診者5只眼(12.82%),傷后1-3d就診者5只眼(12.82%),傷后>3d就診者18只眼(46.16%)。成人中致傷因素以球內磁性異物(8例)和金屬絲扎傷(7例)為主,學齡前兒童以注射器扎傷(6例)為主。
2.3 病原學檢查 39例外傷性眼內炎患者中檢出病原菌18例,總檢出率為46.15%(18/39),涂片檢查結果中Gram陽性(G+)球菌12例,占66.66%(12/18),G+桿菌4例,占22.22%(4/18),G-菌1例,占5.56%(1/18),真菌1例,占5.56%(1/18)。細菌培養陽性者17例,陽性率為43.59%(17/39)。細菌培養結果表皮葡萄球菌最高共8例,占細菌培養陽性結果的47.06(8/17)。
外傷性眼內炎從性別角度來觀察,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男∶女=35∶4,而此4例患者均為少年兒童。主要由于高風險職業往往由男性從事,另外在少年兒童中考慮因男孩的天性好動,喜歡冒險和刺激的游戲,從而有較高發生外傷性眼內炎的幾率;從年齡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年齡階段發生外傷性眼內炎的幾率及致傷因素亦不相同。相關文獻結果中眼內炎患者學齡前兒童及青壯年患者所占比例較高,分別為35.7%和47.1%。1本組中可見,學齡前兒童及青壯年患者所占比例為主,分別為28.20%和53.85%。而且本組外傷性眼內炎患者年齡分布從2歲到49歲,與感染性眼外傷的年齡分布有所不同。主要因為老年人參加工作及生活中體力勞動較少,而且往往不參加風險較高的活動有關。不同年齡階段因工作特點,生活生產環境不同致病因素亦有差異,青壯年主要為球內磁性異物傷及金屬絲扎傷,兒童傷中主要為一次性注射器傷所致,此結果與以往相關報道相一致。另外,外傷性眼內炎城鄉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比例為農村∶城鎮=36∶3。考慮與以下因素相關:①農村的生活環境與城鎮相比較差,病原微生物繁殖較多;②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自我保護意識淡漠;③農村的小工廠小作坊內無正規的防護措施;④農村的小工廠小作坊沒有規范的崗前培訓,在操作規范的情況下易出現意外;⑤農村的兒童因無人看管發生意外的可能性較高;⑥在廣大的農村,醫療垃圾無規范的管理,從而導致學齡前兒童被注射器針頭扎傷的比例極大。
B超檢查作為一種輔助檢查,具有簡便、快捷、無創傷、無并發癥、可重復檢查等優點,能時實動態檢查和多方位掃描的特點。外傷性眼內炎因屈光間質往往較混濁,后節的觀察受到限,因此無創的B超檢查即可發揮它的優勢。外傷性眼內炎玻璃體取材部位不同培養率不同,而B超檢查對于穿刺部位的選擇有指導作用。另外,外傷性眼內炎患者多伴有球內異物及視網膜脫離,B超的定位可以在術前對手術的復雜程度有所了解[2]。
在外傷性眼內炎的診斷中眼內液微生物學檢查時最有價值和最可靠的方法[3]。相關文獻報道眼內炎病原菌培養陽性率為49%4,53%[5],本組結果46.15%與文獻報道數據相比略低,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患者就診時間由2小時至60天不等,平均5.3天;②患者在當地醫院多已用抗生素,對微生物有一定的殺滅作用;③相關報道認為在玻璃體及房水標本的培養陽性率方面存在差異,玻璃體培養陽性率高于房水,[6,7]而本組標本33%為房水標本。相關文獻報道:化膿性眼內炎的致病菌主要是G+菌,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5,8],本組結果與之相同。
外傷性眼內炎一旦發生對視力及視功能的影響是極重的,對患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保留眼球搶救殘余視功能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對于高危人群,高危職業,高危致傷因素應有所認識,并利用B超CT等輔助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另外,眼內炎一旦發生,即使及時,有效的治療,視功能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嚴重者甚至失去視力,更有甚者喪失眼球,所以防患于未然,外傷性眼內炎重在防治。對于學齡前兒童,家長應加強管理,提高意識,使兒童遠離危險器具;對于基層的醫療機構應進行教育監督,對于醫療垃圾進行規范處理,避免其流入社會傳播疾病和造成意外傷害。對于青壯年,企業應改善勞動保護措施,加強從業人員教育培訓,提高勞動保護意識。
[1]田 芳,畢春潮,孫鵬銳.眼內炎52例的臨床觀察與病原學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9,9:70.
[2]李立新,主編.眼部超聲診斷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6-139.
[3]龐秀琴,王文偉.同仁眼外傷手術治療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7-189.
[4]張穎栩,葉潤才,李銖燕.開放性眼外傷并發眼內炎高危因素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1627.
[5]盧嘉彪,林振德,鄒玉平.304例化膿性眼內炎細菌培養結果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00.36:355.
[6]Barza M,Pavan PR,Doff BH,et al.Evaluation of microbilolg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in the endophthalm it is vitrectomy study[J].Arch Ophthalmol,1997,115:1142.
[7]Gupta A,Srinivasan R,Gulnar D,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endophthalmitis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intraocular cultures[J].Eur JOphthalmol,2007,17(4):642.
[8]趙長霖,魏琳,經 媛.化膿性眼內炎病原菌菌譜的變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