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毛塔 貢保昂杰
(甘肅省甘南州藏醫藥研究院,甘肅 747000)
高血壓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病,世界各國的發病率高達10% ~20%,并可導致腦血管、心臟和腎臟的病變,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國高血壓病的患病率由20年代5.8%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1.88%。尤其是干旱、低氧高原地區高血壓病的患病率遠遠超過了其他地區和民族,因此在藏醫《四部醫典》中記載了甚多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其中金針療法對高血壓及中風疾病的防治均有著重要臨床意義。
金針療法是藏醫學的一種傳統的針刺特效療法。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調和氣血、鎮痛降壓的作用。藏醫臨床醫師經常應用此療法治療高血壓病引起的頭痛、眩暈、視力模糊。也可用于中風所致的口眼歪斜、四肢麻木、知覺障礙、體溫下降、神經衰弱,以及藏醫上行氣(隆)病變導致的胸悶、憋氣、吞咽困難、打嗝等疾病。其特點是操作簡便、療效明顯、作用迅速、無副作用,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實踐當中。
本技術尤其獨特的治療作用和特點,并且方法簡單、療效顯著、易于推廣,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患者愿意接受這種療法。隨著這種療法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一定會為廣大的高血壓病患者緩解痛苦,并能解決經濟條件薄弱的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西醫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和臨床分類及危險性分層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病治療指南中制定的相應標準來確診。
藏醫診斷標準:參照藏醫《四部醫典》,主要證侯為頭痛、眩暈、面紅目赤、視力模糊、言語不清、煩躁易怒,脈象浮數而緊,尿液呈紅黃色,蒸汽、泡沫大而氣味濃臭等。具有5項主癥者,即可辨為氣血上亢證。
輔助檢查:具備條件時可進行血常規、凝血四項、心電圖、CT或磁共振檢查,使能及時了解并發癥及預后情況。
本療法適應年齡在35歲以上中、老年患者,屬于高血壓2及低、中、高危險層,并且有藏醫氣血上亢癥狀明顯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也可用于中風及神經衰弱和藏醫上行氣(隆)病變等。
此療法禁忌應用于孕婦和嬰幼兒及青少年,也禁用顱內出現及昏迷或煩躁病人,并且身體特別虛弱及有出血傾向者不能進行此治療方案。
4.1 應用條件:患者診斷明確,決定能否進行藏醫金針治療后根據藏族天文歷算學選擇治療時間,并且及時完善金針、靠椅、艾、酒精棉球、止血鉗、備皮刀、兩條細線、圓形帶孔厚紙一張、橡膠手套、酥油、火柴等術前準備工作。
4.2 操作步驟:患者取靜坐靠椅,上體直立,即而從鼻尖到枕骨凹陷處用一條細線連接,然后另一條細線兩側耳孔相連。在頭頂部形成縱橫線交叉點取為金針穴位。但由于個體差異,穴位應定在頭頂部壓痛最明顯,可觸及凹陷的部位為宜。之后穴位周圍毛發剃光,并采用酒精棉球反復多次嚴格消毒穴位處,隨即圓形帶孔厚紙覆蓋于頭頂后,鉗夾帶有艾團的金針由厚紙圓形小孔中穿入直刺穴位,其次點燃艾團尖端,并緩慢燒毀艾團,最后針眼處涂抹酥油即可。
4.3 治療時間及療程:每周治療2次,8次為1個觀察療程。
4.4 關鍵技術環節:針刺前要先對病人的頭頂部進行適當揉按,使其局部麻痹,可避免針刺時劇痛。注意進針的深度,進針過淺則針體不易直立,過深則創傷顱骨及顱內組織,以刺入頭皮1~1.5cm深為宜,盡量使其艾團自然燒毀,不宜大火及吹氣快速燃燒,避免周圍組織燒傷。
4.5 注意事項:醫生手指(止血鉗)和病人治療部位嚴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療時患者靜坐靠椅、上體直立,助手正面扶住患者,防止發生暈針致傷。術前頭顱頂部揉按時用力不能過重,盡可能減輕或消除疼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4.6 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在治療過程中若患者心慌、胸悶、暈針等意外情況發生時,立即停止治療,繼而讓患者平臥后,藏藥三十一味沉香散焚煙熏鼻而癥狀逐漸消失。另外進針點出血或血腫時應立即拔出金針,用消毒干棉球按壓出血點或血腫部位數分鐘,以防止繼續出血或血腫變大,一般血腫會在2~3天以后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