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額古樂
(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蒙醫傳統噴酒按摩法是指在骨折復位、固定后,在骨折愈合之前固有時間段,在骨折特定部位實施噴酒,配合蒙醫按摩手法的一種治療方法,它不僅促進骨折愈合的進程,也加快骨折動態復位的進程。是蒙醫正骨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中醫骨傷學科,也有別于現代醫學的一種獨特療法。噴酒按摩法是“血受養于食物精華;血隨氣行”〔1〕的觀點而創用的,既能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恢復。筆者認為在促進骨折愈合方面具有以下幾點機理及其作用。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都發現微動能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Moorcroft等[2]對單純脛骨干橫行骨折患者進行隨機的前瞻性研究,證實骨痂在骨折早期能大量吸收微動應力所產生的能量,而后期骨痂的粘性成分減少,彈性成分增加,導致其吸收的能量減少。在早期骨痂的機械特性及骨痂的晚期塑形受應力與骨痂變形的影響,其對成骨的刺激甚為重要。盡管在臨床實踐中適當的微動應力對長骨的骨折愈合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而蒙醫傳統噴酒按摩法能對骨折斷端產生微動應力,因此,了解蒙醫傳統噴酒按摩法微動應力作用機制對骨折愈合的影響尚待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不論是髓內釘固定還是夾板外固定都屬于相對穩定,彈性固定,骨折端的應力-應變能刺激機體對骨折創傷的全身反應,誘發全身的內分泌活動,參與骨折的修復。Oka-zaki等[3]用克氏針對老鼠的股骨骨折進行髓內固定,讓其自由活動;取1、3、7、9、14天的骨痂,應用免疫組化和 RT-PCR檢測甲狀旁腺相關肽(PTHrP)、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D的表達。結果顯示:在新形成的骨小梁和軟骨內骨化的礦化前沿中,IGF-1受體、IGF-1與PTHrP的mRNA在骨痂間充質細胞、成骨細胞及骨細胞水平都有表達。這說明骨折端及周圍的組織在應力下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產生IGF-I與PTHrP,刺激成骨細胞、骨細胞的增殖與膠原、基質蛋白的合成,在局部調節著軟骨內骨化的進程而促使骨折愈合。另有學者通過體內與體外實驗發現機械應力能增加IGF-I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達,IGF-1在缺乏應力刺激時對骨的生長有抵制效應。Sakata等[4]將侏儒老鼠(避免其他激素對骨骼生長的干預)分為實驗組(給予應力)與對照組,外源性應用IGF-1(2.smg/kg/d),2周后檢測血清中IGF-1的濃度,結果兩組無明顯差異;實驗組有大量的骨膜骨形成,且具有較高的骨礦物質密度及礦化速率,堿性磷酸酶活性也明顯增強;骨髓的先質細胞(boneTnar-rowosteoprogenitor,BMOP)在體外培養7天與12天后,實驗組細胞數分別為對照組的4倍與3.6倍。這表明在應力作用下,IGF-I對成骨細胞的增殖、骨痂的形成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可能是機械應力促進骨折愈合的又一機制。蒙醫傳統噴酒按摩過程中明顯對骨折斷端產生應力刺激效應,使骨折端及周圍組織在應力下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產生IGF-I與PTHrP,刺激成骨細胞、骨細胞的增殖與膠原、基質蛋白的合成,在局部調節著軟骨內骨化的進程而促使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的血管形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血管形成是骨骼發育和修復的基礎,骨折愈合的血管形成包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淋巴系統的形成。骨折部位微血管重建可分為3個階段:初期(骨折后~2周):骨折部位形成血腫,為炎癥滲出液所浸潤,骨折部位周圍血管擴張充血,而包圍骨折斷端的血腫內無或僅有少量新生血管;中期(骨折后約2~4周):隨著血腫機化,骨折部位血管形成達高峰;后期(骨折5周以后):骨折部位血腫被原始骨痂替代,骨折進入相對穩定的修復階段,新生血管數量減少并逐漸轉為正常形態[5]。骨折后局部血管損傷形成血腫,同時,體內兒茶酚胺分泌明顯增加,導致全身血管收縮,肢體血流量下降,組織產生缺血、缺氧,乳酸蓄積,自由基大量產生,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6],這些均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在噴酒按摩方面照那木拉等[7]認為:骨折早期噴酒按摩有利于改善骨外膜增生血管的血液循環,促進纖維骨痂的形成。中期噴酒按摩療法有助于激活骨骼內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使生成骨痂的細胞不斷侵入骨折部,不斷增殖、鈣化,而形成中間骨痂,加快骨折愈合。后期噴酒按摩有利于激活骨骼內血液循環,從而加速骨折愈合,恢復正常功能。可見,噴酒按摩使缺血的骨折斷端有良好的血液供應,從而起到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
骨折局部鈣磷的沉積加快是促進骨折愈合的基本條件。微量元素 Zn、Cu、Mn、Fe等在骨的形成、生長、發育及再生中均有重要作用,缺乏這些元素可使骨骼發育障礙,甚至發生畸形,對于骨折患者則可影響骨痂的形成[8]。張俐等[9]在對骨折家兔進行針灸治療后,發現針刺和艾灸組比對照組動物血清和骨痂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并分析針灸促進骨折愈合的途徑之一可能是促進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在骨折的愈合過程中,肌肉及骨痂局部的微量元素(Zn、Cu、Mn、Fe)均有明顯變化[10]。筆者認為蒙醫傳統噴酒按摩過程中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加快骨折局部鈣磷的沉積及代謝,有待進一步動物實驗研究,證明促使骨折愈合依據。
現代醫學認為,骨折后由于應激等反應使腎上腺功能亢進,睪酮降低,皮質醇大量分泌促進蛋白質分解,阻礙細胞分裂,抑制成骨細胞活動,而按摩可降低血清中皮質醇的含量,提高生長激素的含量,因此促進骨蛋白的合成,增加骨基質[11].雌激素對骨折愈合也有重要促進作用。張華龍等認為針灸按摩能夠調節內分泌系統,改善自主神經功能,并消除全身或局部的不適合的癥狀,按摩在骨折后一定時間內解除骨折對甲狀腺功能的抑制作用,調節機體的垂體-甲狀腺軸功能,調節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提高血清中T3、T4的含量,從而促進骨折愈合。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赤峰: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87
[2]Moorcroft CI,Ogrodnik pj,Thomas PB,et al,Clin Biomech(Bristol,Avon),2001;16(9):776 -782
[3]Okazaki K,Jingushi S,Ikenoue T,et al,JOrthop Res,2003;21(3):511-520
[4]Sakata T,Halloran BP,Elalieh HZ,et al.Bone,2003;32(6):669-680
[5]蘇佳燦,王家林,張春才.骨折愈合過程血管形成的影響因素〔J〕.中國骨傷,2002,15(3):187.
[6]梁鹿章,王亞章,孔祿生.骨折病人血液流變學觀察〔J〕.中國骨傷,1994,7(3):38.
[7]照那木拉.蒙醫噴酒捋撫按摩療法的生物力學原理〔J〕.民族醫藥報,,2(3):1
[8]劉獻祥,許書亮,王和鳴,等.麥飯石促進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2):5.
[9]張俐,移平,張安禎,等.針灸對骨折家兔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7,5(6):1.
[10]沙因,劉平生,章佩祥.骨折愈合過程中金屬元素含量的變化〔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4,11(1):1.
[11]祁曉華,黃曄,沈梅紅,等.針刺對骨折家兔血清皮質醇、生長激素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6(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