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美青 衛新 徐萍 孫永朋
推進浙江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
文/王美青 衛新 徐萍 孫永朋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模式,走經濟高效、產業循環、資源集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新型開發利用道路

農業資源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浙江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稟賦不足,隨著全省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農業資源約束趨緊狀況將進一步加劇,尤其是長期沿襲的資源粗放式利用和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生態高效現代農業建設。要保障全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而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將更加有賴于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實行有效保護,推進農業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
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因地制宜、強化基礎、綜合開發、循環利用”的基本原則,緊緊圍繞“貫穿一條主線、把握四個突出、構建三大體系”的總體架構,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資源要素配置,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資源節約利用、集約利用與循環利用,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模式,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走經濟高效、產業循環、資源集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新型開發利用道路,提高農業資源的集聚、整合與轉化力,推動全省農業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
——貫穿一條主線:就是要更新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解決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之間,不同產業之間及農業各環節中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改變過去對農業資源的簡單保護與粗放利用為可持續開發利用與高效節約集約利用,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集約經營水平,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把握四個突出:突出節約集約,從浙江農業資源緊缺的實際出發,不斷加大資本、技術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發展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作制度創新,走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之路,大幅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集約度;突出循環,推進各類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實現農業生產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目標;突出高效,運用現代經濟生態理論,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更新發展理念,廣泛采用節能低耗農業技術,推廣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力,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突出多功能,以打造創意農業為目標,突破農業資源的傳統范疇、屬性與功能,深入挖掘農業的社會和文化內涵,拓展農業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生態保護等功能,用無限的創意突破有限的農業資源約束,推進農業資源深度轉化。
——構建三大體系: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包括農業生態循環利用技術、農業資源集約經營和節約利用技術等,使之符合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高效的農業生態環境體系,包括對農業資源、要素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治理保護以及形成科學的監測管理系統,通過對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變化趨勢進行不間斷地監控,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平衡的農業生態體系;建立農業資源管理體系,包括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措施,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措施,充分發揮宏觀政策調控與經濟手段對農業資源高效節約集約利用的位能作用。
走生態循環利用型道路。運用生態循環理念,以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為目標,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生態化為原則,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為特征,緊緊圍繞高效、生態、循環主題,按照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耗排放低碳化、產品產出綠色化的要求,注重物質流動多重循環性、資源利用高效性和產業發展可持續性,系統整合農業園區化建設、農作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環境修復等舉措,重點建設以寧海東海岸、蕭山江東為代表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及一批以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的生態循環示范縣、示范點。通過示范區(示范縣、示范點)的建設與試驗推廣,加快形成現代生態循環型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發展、產品循環開發、功能循環組合以及農業經濟、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統一。
走節約集約利用型道路。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及集約利用農業資源為目標,發展節水農業、節地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為基礎,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等技術,建立平原、丘陵山區、海島等不同區域的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型農業發展模式,重點在現代農業綜合區內建設一批省級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示范區(基地),在丘陵山區、海島建設以節水農業為特征的“微蓄微灌”、“集雨旱作”等示范區(點),在現代農業精品園以發展節能型農業為抓手,探索引進太陽能玻璃溫室和光伏智能化農業溫室。通過示范區(基地、點)的示范帶動,合理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系統內部結構,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緩解全省農業資源短缺和社會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
走立體復合利用型道路。充分利用浙江農業自然資源的多宜性、多用性,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高效利用農業生產空間(土地、水域、時間等)為導向,導入現代精耕細作理念,強化技術支撐,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技術、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發展技術、資金密集型的集約經營,實行多形式的間作套種、復種輪作、立體種養等農作制度,推進種養結合、糧經結合和農牧漁結合,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產業協調發展的復合立體型模式。尤其要按照浙江省不同區域農業資源特點、比較優勢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創新農作制度,積極探索具有浙江區域性特色的多元立體復合利用模式,其中北部平原區域重點發展稻田立體種植模式、農牧漁復合共生模式,中部丘陵盆地重點發展低山丘陵“圍山轉”農林牧結合的立體種養模式,西北部及西南部山區重點發展山區農林立體經營模式和高山臺地立體農業經營模式。
走深度加工利用型道路。圍繞構建農業全產業鏈,以深度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為目標,打造特色農業塊狀經濟為契機,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基地為平臺,依靠科技進步,改變傳統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全面開展農業資源的深度加工轉換,充分挖掘資源開發潛力,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同時,結合各地的農業資源特征和特色主導產業,抓住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鼓勵當地龍頭企業積極與省內外科研院校開展科技合作和交流,以不斷開發出新工藝、新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農產品附加值、產品產出率和綜合效益,多層次、多環節、全方位實現農業資源的多級深度加工增值,將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走功能拓展利用型道路。切實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思維,依托浙江農業資源、科技、文化、產業、產品優勢以及杭州、寧波等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結合全省農業“兩區”、“美麗鄉村”、休閑觀光農業基地、農家樂項目等建設,按照“接二連三進四”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資源,開展農業資源與文化開發利用等實踐應用研究,加快農業文化、技術、資源相互交融、滲透,充分發揮生態文化、農耕文化在資源高效利用中的核心價值作用,大力提升農業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現有基礎上,做好整體發展規劃,選擇基礎條件好、創新意識強的區域,重點打造一批創意農業產業示范區和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及相關品牌,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發展,展示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既提高農業附加值,又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其中衛新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