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心血管成像協會(EACI)和美國超聲心動學會(ASE)近日發布的多模圖像評價成人放射治療引起的心血管并發癥專家共識建議,應當對接受放療的癌癥患者進行基線心臟功能檢查和心臟疾病常規篩查。該指南7月16日在線發表在《歐洲心臟雜志:心血管影像》上〔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3,14(8):721-740〕。
比利時列日大學醫院心臟病學教授、推薦指南工作組組長Patrizio Lancellotti博士在在聲明中指出,10%~30%的放療患者在放療后10年內出現放射性心臟損傷(RIHD),包括慢性心包炎、心肌纖維化、冠心病、主動脈鈣化以及瓣膜關閉不全或狹窄。Lancellotti博士稱,雖然放療的靶向性日益提高,且劑量也比以前有所降低,但患者的RIHD風險仍在增加,特別是心臟位于照射野之內的患者。這種情況見于淋巴瘤、乳腺癌以及食管癌放療患者。頸癌放療患者也有風險,因為病變部位可能在頸動脈,從而增加卒中風險。工作組認為,避免和保護心臟照射的靶向放療和照射野輪換,仍是心臟并發癥最重要的干預保護措施。建議病史和身體檢查確認無心臟病證據的高危患者應當每5年接受1次超聲心動圖篩查,每5~10年接受1次無創心臟負荷測試;低危患者應當每10年接受1次超聲心動圖篩查。一旦發現心臟損傷,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成像或頸動脈超聲等常規監測。高危患者包括接受放療的年輕患者、具有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已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以及接受大劑量放療(>30 Gy)、同時接受化療、放療時未采取防護措施、接受前胸或左胸放療的患者。
工作組成員是在綜述分析大量文獻后提出上述推薦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