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外文獻,常會在文中看到最后一句:“The researcher claims no conflict of interests”以作為自己的研究客觀公正的保證性聲明,表示結果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不會發生類似“只要你出錢,我就能出陽性結果”的現象。是一種對于科研人員自身行為規范的約束。同時如果研究涉及企業的資助,也會公開聲明,但并不表明這樣的研究結果存在“偏倚”,更多的也是一種履行行為規范和表示感謝的方式。
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利益沖突,主要包括研究者責任、出版者責任、資助者責任以及監管者責任。
1、研究者責任:研究者有責任向監管機構公開自身與資助單位的財政利益關系,并保證研究的獨立性和科學性,必要時還應向公眾公開。
2、出版者責任:出版者在出版生物醫學研究結果時,有責任將待發表論文轉交與發表者無利益沖突的同行進行匿名評議,保護匿名評審者隱私,并保證自身在同行評議過程中的中立、客觀立場,以保護發表者與評審者的權益。
3、資助者責任:目前國內由企業資助的生物醫學研究相對較少,規模也較小。在資助過程中,企業有義務尊重研究者的獨立自主權,不干擾研究者的研究進程。有責任向監管機構公開其資助研究的細節,必要時有責任向公眾公開。
4、監管者責任:監管者應定期對所管轄資助者和研究者的利益沖突關系進行監督,有權要求資助者和研究者向公眾公開其利益沖突關系;監管機構還應制定一系列規范,以防止涉及利益沖突關系的不良事件發生,包括但不限于對研究結果的故意造假、篡改,以及利用利益沖突關系損害研究者、資助者或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
目前國內對此還不夠重視,雜志上文獻的末尾很少見到有關“利益沖突關系”的聲明,故建議作者在發表有利益相關的論文時附上“利益沖突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