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利
(隆化縣水務局,河北 隆化 068150)
隆化縣地處河北省北部,屬半濕潤半干旱季風型冀北山地氣候,是京津主要水源涵養區和風沙源水土保持治理區。全縣總面積5 47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 370.92 km2。全縣現有耕地面積5.73萬hm2,其中坡耕地1.2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0.9%。2010、2011年,該縣牢牢把握被列為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的大好機遇,緊緊圍繞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三大目標,在認識上高起點,在規劃上高定位,在施工上高標準,在管理上高要求,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進行了坡耕地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對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了促進作用。
隆化縣2010、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涉及該縣張三營鎮、尹營鄉、廟子溝鄉、八達營鄉共4個鄉鎮的11個行政村,試點期間完成新修水平梯田1 480 hm2,新修施工道路5 110 m、截排水溝1 920 m、土谷坊65道、鉛絲石籠谷坊60道,新打井27眼,建蓄水池4座,新購置15臺柴油機組,配套輸水管路1.1萬m、維綸軟管0.3萬m,全面完成了試點建設任務。工程總投資3 332萬元。
坡耕地治理牽涉到項目區群眾的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相關工作人員深入村組、農戶耐心細致講解坡耕地治理的目的、意義、政策、措施等,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讓老百姓認識到坡耕地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今蔭及子孫的惠民工程,大大提高了廣大群眾支持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為更好地把國家惠民政策落實好,把重點項目實施好,隆化縣水務局進行了深入調查和認真規劃。
一是在項目建設管理上,縣政府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縣水務部門和項目區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規劃初期多次深入項目區進行調研,確定了“規模開發,集中治理”的規劃方案,選擇群眾積極性高、田地土質好、土層厚、集中連片的項目區進行治理。
二是項目規劃做到“三結合”,即與提高糧食產量結合,擴大全縣玉米種植基地規模;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建設以小米為主的生態雜糧基地和山地綠色時差蔬菜基地;與當地養牛產業相結合,提供充足的農家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
三是確保規劃合民情、順民心、得民意。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每村、每戶、每一地塊,認真傾聽當地群眾意見和建議,使工程規劃更科學、更準確、操作性更強。
一是在工程建設管理中,嚴格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標制、工程監理制、質量監督制、資金報賬制。
二是在工程建設中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下設規劃組、督導組、環境組、宣傳組,明確責任和分工,實行水務人員包技術、鄉鎮人員包環境、施工人員包質量的“三包”責任制,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縣水務局抽調20余名骨干技術人員常駐施工一線,對工程施工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嚴格按技術規范指導施工,并充分發揮當地群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大大提高了工程質量。
三是在工程施工中采取機械作業與人工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合理調配施工力量,努力克服秋季多雨、冬天封凍早和春季解凍晚等不利因素,保證了按時完工,不誤農民春耕播種。
為充分發揮精品工程的示范帶動作用,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在坡耕地治理中,通過組織參觀學習和召開現場會等形式,宣傳推廣典型工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坡耕地治理工程更加深入人心。試點期間,老百姓對國家投資進行坡耕地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主動出工投勞,更希望為所治理的坡耕地配套充足的水源、節灌工程,以保證工程更好發揮效益。
隆化縣每年都組織農林技術人員深入坡耕地治理項目區,對利用坡耕地進行項目開發的農戶給予全程技術指導,督促他們嚴格按照技術要求種植、管理,保證開發成果。各鄉鎮政府和涉農部門也定期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使其基本掌握農業實用技術,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并大面積推廣了玉米高產新品種和合理密植等先進技術,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確保了豐產豐收。
廣大群眾雖有通過坡耕地治理增加收入的強烈愿望,但缺乏主動意識、風險意識和投入意識,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全縣各涉農部門都積極主動地幫助百姓選項目、找市場,避免盲目性,降低市場風險,引導農戶建立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競爭理念,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對大面積進行坡耕地治理和開發利用的農戶給予資金、物資、技術方面的扶持,鼓勵規模種植、專業經營,充分發揮各級干部職工的領導、指導、服務作用,為治理坡耕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供有力保障,保證了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隆化縣2010、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共完成坡改梯1 480 hm2,使項目區人均增加基本農田1.4畝(15畝=1 hm2,下同),并配套相應水源、節水工程,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證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程實施后,年可實現保土效益4.56萬t,年增經濟效益506萬元,使當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張三營鎮羅鼓營村通過坡耕地治理,進行大面積蔬菜種植,充分利用配套的水源、節灌工程,保證蔬菜用水需要,年可實現經濟效益120萬元,畝均產值較治理前的800元增加9 200元。尹家營鄉是隆化縣的小雜糧生產基地,所產小米有“貢米”之稱,通過治理,坡耕地由原來的“三跑田”變成“三保田”,群眾進行雜糧種植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地還建起了三家雜糧加工基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結合溝道工程、水源工程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有效地攔蓄了地表徑流,改善了土壤水肥條件,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豐收,并使項目區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結構更趨合理,后續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林、副等各業發展步入規模化、產業化軌道,拓展了勞動市場,安置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了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北方山區坡耕地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