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城宏
(臨汾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山西臨汾 041000)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黃河中游,轄17個縣市區,東倚太岳山與長治、晉城相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地區毗鄰,南與運城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0 275 km2,水土流失面積14 374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70.9%,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6 439 t/km2,最高達1.6萬t/km2,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全市總人口4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6萬人。全市耕地面積509 545.79 hm2,其中坡耕地192 426.62 hm2,占37.76%,包括5°~15°坡耕地101 555.08 hm2,15°~ 25°坡耕地 68 070.51 hm2,25°以上坡耕地228 01.03 hm2。
近年來,臨汾市在水利部、山西省水利廳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全市“六水興臨”戰略,扎實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規范工程項目管理,深入開展監督監測工作,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治理規模、治理進度、工程質量、工程效益、科技應用、監督力度、投資力度、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實現了治理任務大跨步,工程質量大提高,治理效益大發揮,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大增強。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治理面積72.55萬hm2,其中基本農田22.06萬hm2,水保造林41.77萬hm2,種草0.79萬hm2,封山育林7.93萬hm2,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基層群眾的好評。
多年來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使全市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嚴峻的自然生態條件和落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嚴重制約著全市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對山區農民而言,實現溫飽、致富和奔小康的基礎是糧食問題,糧食的基礎是耕地問題,而耕地生產力的突破口在坡耕地,坡耕地整治的越多,農民的溫飽就越有保障,致富就越有希望,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就會越好。基于此,多年來,該市始終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水土保持措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解決農業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重要途徑,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來大力實施,創造條件,爭上項目,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多措并舉,持續進行坡改梯。目前,按照國家確定的人均0.133 hm2基本農田計算(按農業人口計算),我市基本農田還有很大缺口。由此看來,我市基本農田的建設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要從根本上實現農村脫貧致富、農民全面小康,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持續進行基本農田建設,持續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永和縣作為臨汾市國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地處呂梁山脈南麓,境內三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全縣耕地面積2.38萬hm2,其中坡耕地面積達1.67萬hm2,占到耕地總面積的70%,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該縣堅持“窮縣出精品、小縣辦大事、千方百計謀跨越”的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民生水保”戰略,不僅使全縣窮山惡水的貧困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且探尋出了一條貧困地區“水保富民、生態興縣”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一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新機制,塑造出了一種善打硬仗、勇創佳績的水利人新精神,有力地助推了全縣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大膽探索,科學規劃,精心施工,投資1 487萬元實施了白家崖、劉家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完成坡改梯833.3 hm2,同時整合林業、交通、水利等部門資金2 600萬元,發展地埂核桃林1 033.3 hm2,完成壩灘聯治58.7 hm2,栽植水保林2 100 hm2,打生產壩102座,挖排洪渠12 km,修生產道路65 km,使昔日的荒灘爛溝變成了今天的高產田、生態溝,成了臨汾市坡耕地綜合治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立足臨汾市情,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大舉措,更是促民增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選擇,按照水利部“改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的工程建設要求,科學規劃,做到了三融合。
2.1.1 與改善生態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為生態工程來抓
臨汾市屬于農業大市,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基于此,在工程規劃上,總結和借鑒我市多年來淤地壩建設、壩灘聯治精品工程的成功經驗,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坡耕地改造的首要目標,注重從根本上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2.1.2 與改善民生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為民生事業來抓
堅持把民生理念貫穿始終,優先選擇坡度較緩,近村、近路、近水的地塊實施坡改梯工程,著眼于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做到當年規劃、當年完工、當年受益。
2.1.3 與促民增收相融合,把坡耕地治理作為致富項目來抓
結合項目區域內有栽植核桃的傳統,群眾種植積極性較高的現實,采取林糧間作的方式,重點發展核桃經濟林和高效農作物,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效益,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臨汾市坡耕地綜合治理重點縣多屬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財力狀況捉襟見肘,因此我們十分珍惜國家的每一分投入,靠提升質量獲得最大效益,靠創建精品贏得發展機遇。我們成立了工程建設領導組,高位推進,嚴把兩關,確保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
2.2.1 專業隊伍施工,嚴把施工關
“工程當景點建,全市當景區建”是臨汾市精品化思路的具體體現。工程建設中,該市選用技術過硬、實力雄厚、設備先進的專業施工隊伍,精心組織施工,動用各類機械2 000臺次,施工人員1萬余人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跟蹤指導、現場監管,確保了工程建設出精品、創一流。
2.2.2 群眾參與監督,嚴把驗收關
實踐證明,能否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是水利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坡耕地治理工程上,該市把建設的目的、意義和建設標準告訴群眾,做到“誰的地塊誰監督,每個環節都驗收”。施工隊首先向群眾交賬,再讓專業技術人員驗收。通過群眾的積極參與,確保了工程質量,實現了讓群眾滿意。
按照“建設一個園區、改善一片環境、壯大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綜合治理為原則,以整合項目為抓手,整合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等工程,實行田林路配套建設、垣坡溝綜合治理、糧果牧合理布局,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彰顯的總體目標。
2.3.1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項目實施最直接的成效是生態效益。監測數據顯示,項目區內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30.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70%以上,流域內水土流失狀況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3.2 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項目實施最明顯的成效是農民增收。梁峁起伏的陡坡地變成了平坦良田,改善了耕作條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以白家崖小流域為例,坡耕地治理后每公頃平均增收4 500~7 500元。地埂核桃經濟林的栽植,更為農民長期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3 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項目實施最深遠的成效是社會效益。坡耕地治理精品工程的打造,使臨汾市的整體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2011年5月20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到臨汾市視察,對該市坡耕地的治理模式和發展生態水保精品園區的思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年6月,全國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運用現場會在臨汾市永和、隰縣召開,臨汾市的典型經驗得到了與會領導和代表的高度贊譽。
民以食為天,在臨汾市的山區經濟建設中,農業是基礎,糧食是根本。作為水土流失的易發地,坡耕地不僅單產低,而且隨著土壤中氮、磷、鉀等有機質的不斷流失,其地力也會持續下降。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僅可以增加梯田面積,增產糧食,同時還可以攔蓄泥沙,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理化性質得到明顯改良,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損失和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促進了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恢復,對保障糧食安全、幫助農民致富、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今后一段時間,該市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強領導,扎實做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這項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將繼續發揚苦干、實干、大干的精神,以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為龍頭,整合項目、連片治理,重點建設臨汾市東西山1 500 km2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用3年時間,完成坡耕地改造3.33萬hm2,實施地埂核桃經濟林3.33萬hm2,完成溝壩地治理0.33萬hm2,營造水保林8萬hm2,打造出規模更大、標準更高、效益更優的生態水保精品園區,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成效更多地惠及貧困地區的百姓,成為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