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修進地壩頭,山坡地用上鐵耕牛,好莊稼不怕水沖走,富日子可以年年有。”筆者在資陽市簡陽玉成鄉松林村二組的一片臺地邊,看見村民們有的忙著砌水渠,有的忙著澆灌水泥路面。村民陳翠英一邊攪拌水泥砂漿,一邊扯著嗓子跟大伙兒朗誦自己編的順口溜。
“雖然編得不咋好,但絕對都是咱心里話。”見大家都笑得很開心,陳翠英放下手中的鐵鍬,喝了一口水后向筆者介紹說,他們現在修的是排水渠,地邊的水泥路是耕作道,這些都是2012年實施的水庫移民區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
“這片地以前跑水跑土,既不方便耕作,也影響莊稼收成。”陳翠英告訴筆者,20 多hm2的土地原來多數是坡地,由于地勢高低不平也不成片,加上這些年農村勞力基本上都出門打工去了,家里邊就剩下婦女、老人和小孩,讓他們感到耕作起來很吃力。如果遇到下大雨,順勢而下的雨水還會把耕地沖刷成一道一道的溝壑,既毀了莊稼,也帶走了土和肥料。
“現在已經不一樣了。”陳翠英介紹,今年在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門的幫助、支持下,村民們投工投勞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原來的坡地變成了臺地,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小型機械的耕作條件。等排水渠建好,也不用再擔心雨水沖毀土地和莊稼了。“而且地邊修好耕作道以后,我們‘三八部隊’都可以開著鐵犁去種莊稼了,還是黨的政策好啊。”陳翠英笑著說,“我說的是心里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