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聶學軍,劉 飛,楊偉超,喻 斌
(1.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0003;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投資項目評審中心,北京 100036;3.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北京 100083)
三亞市地處我國南方山地丘陵區的海南及南海諸島臺地丘陵區,全市總面積1 915.21 km2,海岸線長209 km,是我國著名的生態旅游勝地。由于水土流失面積相對較小、土壤侵蝕強度低,所以其水土流失往往會被人們忽視。近年來,熱帶特色農業、旅游業及房地產業快速發展,造成了山坡原生植被及海岸線防護林植被的嚴重破壞,降低了原生態旅游品位,導致山坡坡面及海岸地帶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危害呈愈演愈烈的趨勢。本研究在分析三亞市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和水土流失現狀、水土保持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該區水土流失的防治對策。
(1)地形地貌。三亞市處于華南褶皺系南緣,地形北高南低,北面環山,南面瀕海,從北至南分布著北部山地、東部平原和南部平原、丘陵及西部丘陵、平原等地貌,自東而西由萬福嶺—黃嶺—云夢嶺連成一條橫向山系,將南部沿海的丘陵、臺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開,山地、丘陵、平川大體各占三成。2010年三亞市山地面積674.92 km2,占總面積的35%;丘陵面積654.04 km2,占 34%;平川面積 586.25 km2,占 31% 。
(2)氣象。三亞市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長夏無冬,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年均氣溫25.4℃,年極端最高氣溫37.5℃,年極端最低氣溫5.1℃,≥10℃的活動積溫9 300.7℃,年均降水量1 476 mm,最大年降水量1 871 mm,最小年降水量747 mm,一年中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92%左右,年均蒸發量1 950.7 mm,年均風速2.6 m/s。
(3)水文。三亞市河流眾多,共有獨流入海的河流20多條,其中集水面積在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寧遠河和藤橋河,集水面積在100~500 km2之間的河流有燒旗水、三亞河和大茅水。三亞市水資源雖較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且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年際變化大,80%以上的水量集中分布在東西兩側的藤橋河和寧遠河,中部腹地的三亞河和大茅水僅占18%;汛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5%以上,豐枯水年的水量之比達4倍。
(4)土壤。三亞市母巖母質類型較多,形成了多種土壤類型,從南至北依次分布著濱海沙土、燥紅壤、磚紅壤、赤紅壤和山地黃壤,非地帶性土壤有水稻土和潮沙泥土。濱海沙土分布在海拔0~10 m的區域,為濱海沉積物所形成,土壤質地偏沙,有機質含量低,土質較瘦瘠;燥紅壤分布在梅山至荔枝溝金雞嶺沿海地帶海拔10~15 m的區域,土層深厚但肥力較低;磚紅壤分布在荔枝溝金雞嶺至藤橋海拔50~100 m的區域,土層深厚,自然肥力較高;赤紅壤分布在海拔400~750 m的區域,主要分布于高峰、育才、雅亮、梅山、崖城、林旺和田獨等部分山地;山地黃壤分布在海拔750 m以上的山地。
(5)植被。三亞市地處熱帶季雨林區,植被多樣。山地頂部為山地雨林,低山丘陵區為熱帶雨林和溝谷雨林,沿海丘陵區為常綠季雨林和落葉雨林,濱海地區為沙質草地,臺地平原為農作物植被。
(6)主要自然災害。三亞市主要自然災害是干旱、熱帶氣旋和臺風。旱災年份缺水十分嚴重;熱帶氣旋主要出現在每年5~11月的夏秋季節,平均每年發生2.5次,最多年份達6次,每次持續時間1~3天;在三亞登陸有強烈影響的臺風,平均每年0.5個。熱帶氣旋和臺風具有較大的破壞性。
《海南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五”計劃及2015年遠景規劃報告》和2000年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資料顯示,三亞市水土流失面積為42.2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其中風力侵蝕面積23.36 km2、水力侵蝕面積13.84 km2、人為侵蝕面積5.07 km2,土壤侵蝕強度以輕度侵蝕為主,占侵蝕面積的82%。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比例小、強度低,但臺風頻繁,降雨強度大,日降水量超過300 mm的特大暴雨屢見不鮮,地表徑流易產生較大的沖刷。此外,部分地區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和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經濟建設,忽視水土保持工作,“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眼前利益”的行為仍然存在,陡坡開荒、毀林毀草破壞天然植被的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都在加大。
筆者2010年對三亞市水土流失調查時發現,水土流失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局部區域流失嚴重,特別是近年來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坡大量芒果園、香蕉園等熱帶特色農業強度開發,使自然植被破壞嚴重。崖城、育才等鄉鎮芒果園土壤侵蝕調查的結果顯示,15°~20°的園地侵蝕模數達 1 500 t/(km2·a),20°~25°的園地達3 000 t/(km2·a),大于25°的園地達5 000 t/(km2·a)以上。
由于三亞市侵蝕強度以輕度侵蝕為主,因此人們容易忽視區內的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區內的水土保持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圍繞大隆科技示范園和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開展了一些水土保持工作。工作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主要是從配套法律法規建設入手,以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為契機,以控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為重點積極開展工作。
針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的問題,三亞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6月10日下發了《關于三亞市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列入項目報批程序的通知》(三府〔2008〕89號),對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規范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加強水土保持防護工程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筆者對三亞市近幾年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情況進行的調查,2007—2010年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分別為3%、23%、41%和57%,水土保持新增投資分別為440萬、4 247萬、15 149萬、9 195萬元。目前,大多數基本建設項目都能按照要求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并依據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此外,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危害,使廣大群眾有著強烈的改變環境的愿望,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帶來的成效,使干部、群眾充滿了希望,信心倍增,要求治理的積極性很高。
(1)部分地區水土保持意識淡薄,人為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由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和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不到位,部分地區關注經濟建設,忽視水土保持工作,“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眼前利益”的行為仍然存在,陡坡開荒、毀林毀草破壞天然植被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三亞市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確立了以芒果、香蕉、檳榔等熱帶水果為主導的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以沿海和熱帶雨林為主的旅游產業,使三亞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但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果園建設中為了提高單株果樹產量,種植密度較小,地表草本植被缺乏,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林下水土流失”,致使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土地變得瘠薄,果品產出率嚴重下降。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日漸枯竭,加之土地、水等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相對減少,資源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用更加明顯。
(2)缺乏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不顯著。據調查,三亞市開展退耕還林已達10年之久,每年都投入資金開展森林植被恢復,也積極開展農田建設,常年從事公益林保護的專職人員達200余人,但由于缺乏以小流域為單元系統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出現了下游開展農田建設而上游缺少坡面植被保護致使已建工程遭到水毀,或上游植被建設較為完善而下游缺少農田建設及河道整治工程,整體工程建設效益不顯著等現象。
(3)人居環境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三亞市工礦企業較少,區域內污水主要為當地居民及游客產生的生活污水。通過對崖城、天涯、海棠灣等相對集中的旅游景點及城鎮調查,發現污水排放相對集中且布設有相對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但沒有發展旅游條件的村莊,特別是位于水庫庫區內的村莊污水橫流,對流域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以村民生活垃圾、柴草、糞肥、建筑廢棄物為主的垃圾部分堆積在排水溝道和閑置的場地內,未能得到有效處理,雨季影響正常的排水和行洪,人居環境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4)水土保持管理機構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三亞市水土流失以人為水土流失為主,近年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人為水土流失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但是,由于三亞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與管理難度大。通過對開發建設項目調查發現,雖然項目建設前期報批了水土保持方案,但是施工及工程運行中,隨意傾倒棄土棄渣、地表裸露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三亞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尚未展開,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分布、流失特點等都缺乏第一手資料,影響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
(5)科技對水土保持的支撐不夠。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配合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必須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但近期實施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較少,對于不同類型區水土流失規律研究不深入,缺乏適合規模化治理的系統方案及相應的集成技術,缺乏以生態經濟帶動生態建設,以水資源合理配置、科學利用來促進生態系統建設的統籌規劃的技術與方法,現有的科技水平還不能為大規模、高效益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6)其他問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對果品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公害果品和綠色食品已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化肥、農藥施用量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果品的品質;灌溉仍以大水漫灌為主,水資源浪費嚴重;部分地塊林木稀疏、建筑垃圾亂堆且長期裸露,環境面貌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
(1)搞好水土保持規劃。2010年海南省國際旅游島獲得國務院批復,海南省對保護生態環境越加重視,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指出了“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的發展原則,搞好三亞市水土保持規劃是貫徹這些精神的重要內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規劃應先行,水土保持規劃應作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依據,應積極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方式和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生態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對策。
(2)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三亞市地形變化較大,地貌的差異使得生產方向、經濟條件及水土流失特點各不相同。因此,必須在充分了解區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各區域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導因子,對流域進行水土保持治理分區,結合地方對各區生產發展提出的方向,確定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防治中,必須以保護、恢復植被為主,實行水土保持與環境綠化、美化相結合,堅持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盡量采用植物或封禁措施,增加綠地面積,綠化美化環境。以鄉鎮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突出坡耕地和園地改造,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陡坡耕地和園地退耕還林(草),植被覆蓋較好的林地實施封山綠化,重點溝道建設護岸工程,配套小型水利工程,提高土地產出率,結合城市規劃和沿海旅游開發規劃加強海岸生態建設,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
(3)把預防水土流失放在首要位置,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完善監督管理體制。針對三亞市人為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實際,把預防水土流失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強化治理,將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以高新技術為依托,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監控網絡體系,及時、準確、科學地預測水土流失,為監督執法提供技術支撐。
(4)加強水土保持科學研究,以科技支撐促發展。加強水土保持基礎理論研究,積極開展熱帶、海岸帶植被建設與水土保持、強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河道岸坡穩定及護坡形式、經濟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關系等研究,提高土地生產力,以科技促進三亞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開展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區建設。為加快三亞市生態建設步伐,為全市乃至海南省生態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樣板,須創建典型地貌或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區,旨在總結熱帶地區、海岸帶水土保持治理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快熱帶地區、海岸帶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探索發展經濟、改善環境、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途徑和模式,推動水土保持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