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固原市水務局,寧夏 固原 756000)
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茹河流域固原二期項目(以下簡稱茹河二期項目)是茹河一期項目的擴展外延項目,2005年5月由黃河水利委員會批準立項實施。2005—2010年經過5年的綜合治理,項目區新增治理面積146.55 km2,累計治理面積166.35 km2,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9.43%提高到治理后的69.94%,林草覆蓋度由5.32%增加到19.60%,治理措施保存率達98.5%,有效保護了流域內的水土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重點支流項目綜合治理探索出了成功的治理模式。
茹河二期項目區地處寧夏東南邊緣,位于涇河一級支流茹河流域上游,與茹河一期項目區北界毗鄰,距固原市約50 km。項目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位于典型的多沙粗沙區,涉及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的4個鄉鎮16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53.33 km2,共劃分為10條小流域,以水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面積237.8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93.88%,主要發生在坡耕地和部分荒地,侵蝕模數6 600 t/(km2·a),年土壤流失量達157萬t。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項目區生態環境惡化,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土壤貧瘠,土地單產低,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貧困。治理前項目區總人口17 686人,其中絕大部分為農業人口,年糧食總產量6 746.77 t,年農業總產值2 238.3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886元,經濟與產業結構不合理。
針對流域內海拔高、坡面陡峭、溝壑縱橫、土質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等特點,在梁峁、坡面、村莊道路、溝道層層設防,綜合應用工程、生物、耕作和管護措施,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綜合配置,項目區整體推進,形成了從山頂到山腳、從坡面到溝道全方位、多功能、系統化的綜合防治體系。
(1)梁峁防護體系。梁峁立地條件較差,因此項目區梁峁的綜合治理應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采取“88542”水平溝整地與魚鱗坑整地相結合,實行沙棘、檸條與山桃混交,沙棘、檸條與山杏混交。同時,在陡坡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隔坡帶播種紫花苜蓿保護坡面,大力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既為畜牧業提供飼草基地,又能減輕山頂徑流對坡面的沖刷。
(2)坡面防治體系。項目區在坡面防治體系布局上,以改變小地形生態環境和增加植被為主要手段,形成不同的防治模式:一是在15°以上的坡地及荒山荒坡營造水保林,形成了塊狀、網狀、帶狀坡面防護林區;二是在溝坡地帶、地坎及坡度20°~25°的陡坡退耕地隔坡帶上種植多年生牧草,形成人工草地防治區;三是在距村莊較近的15°以下的緩坡地帶,以行政村為單位,集中連片建設水平梯田,提高耕地產量,實現高產穩產的目標,同時在梯田地埂上種植高效經濟作物或優質牧草,既保護了地埂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四是在溝緣線以上、坡度較緩、背風向陽、有灌溉條件、交通便利的緩坡地帶進行人工整地,集中連片栽植優質經果林,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區域經濟,以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生態環境。
(3)村莊、道路防治體系。在項目區支毛溝、道路兩側、居民點附近植樹造林,適當布設溝頭防護、澇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以收到控制、利用徑流的效果。
(4)溝道防治體系。在項目區溝道治理中,本著先易后難、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溝后主溝的原則,在支毛溝內營造以沙棘為主的溝底防護林,在小支溝修筑溝頭防護工程,在主溝道出口處建設控制性的水土保持骨干壩,在支毛溝修建中小型淤地壩,形成小流域壩系,既攔蓄了流域內的徑流泥沙,又解決了交通、人畜飲水和小片地灌溉問題,對于有效控制溝道下切、溝頭延伸和溝岸擴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項目區各小流域的特點,在總結過去治理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和創建了符合項目區實際、綜合防治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應好、有特色的不同模式的精品小流域,充分發揮治理成效,實現了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1)綜合治理型。四家陽洼小流域位于彭陽縣交岔鄉,總面積27.55 km2。針對當地自然條件差、水資源短缺、經濟基礎薄弱和水土流失嚴重等特點,從防治水土流失、夯實農業基礎、改善生態環境入手,有效攔蓄地表徑流,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一是高標準整地營造水保林306.95 hm2、新修水平梯田304.11 hm2、人工種草45.95 hm2、封禁治理998.24 hm2,有效改善了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二是在治理開發中,立足于徑流調控、開發和利用,把實施“壩、池、窖、田”聯用體系和“窖、池”結合的集雨工程作為促進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設施來抓,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把節水微灌技術推廣應用于設施農業生產中,發展流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還建成攔沙澇池12座、大型蓄水澇池1座,配套輸水管道700多m,新建水窖10眼,硬化集雨場2 980 m2,解決了158人和260頭家畜的飲水問題,發展節水灌溉5.1 hm2,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三是在主溝道修建淤地壩3座,在溝道兩側適宜地段布設生物措施,營造防沖林,有效控制溝岸擴張和溝頭前進,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草、路、封的綜合防治體系。
(2)綜合開發型。馬家岔小流域地處彭陽縣交岔鄉,流域面積22.24 km2。在治理中針對流域內草地面積相對較大、群眾養畜積極性較高的特點,把治理水土流失與養畜開發有機結合。新修高標準梯田214.54 hm2,造林 257.19 hm2,種草 34.38 hm2,封育 755.73 hm2,新建、改造養畜暖棚20棟,引進良種牛40頭、羊100只,確定養畜示范戶20戶、生態示范戶10戶,綠化道路2 km,培訓養畜能手8人,舉辦科技培訓班3期共培訓300人次。目前流域內已初步形成了生態建設與養畜開發為一體的建設與發展模式。
(3)溝坡兼治型。官廳小流域地處原州區官廳鄉,流域內山大溝深、溝壁陡峭,溝道坍塌與重力侵蝕頻繁,直接威脅村莊和學校安全。在該流域的治理布局上,一是在上游通過中小型淤地壩與溝頭防護工程建設,形成了溝頭防護體系,遏制了溝道侵蝕,解決了溝道坍塌對附近村莊及學校的威脅,為原州區溝道治理創造了新思路、樹立了新樣板;二是通過坡改梯、造林、種草等措施的實施,改變微地形地貌(梯田類)或植物冠層、地表枯枝落葉層(林草類)來攔截降水、減輕濺蝕和增強地表入滲能力,吸納降水和地表徑流以達到蓄水減沙的效果和溝坡兼治的長效目的。
項目區侵蝕模數由2004年的6 600 t/(km2·a)下降到2010年的3 382 t/(km2·a),各項新增治理措施年減沙85.7萬t,減沙效率48.8%;年攔蓄地表徑流量由38.55萬m3增加到464.96萬m3,各項新增措施年攔蓄地表徑流426.41萬m3,蓄水效率70.1%;地表徑流狀況顯著改善,水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減輕了水土流失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洪水泥沙對下游人民生命財產、道路、工礦企業等的危害。
將梯田建設作為項目區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堅持集中連片、上退下推、遠退近推、逐條流域、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合理配置的原則,采取規范實施、優質建設、規模治理,變“三跑田”為“三保田”,變中低產田為穩產高產田,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經營。項目區共新修梯田2 309.46 hm2,使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達到3 226.22 hm2,人均梯田面積由治理前的0.05 hm2增加到治理后的0.17 hm2,糧食單產由765 kg/hm2增加到1 126 kg/hm2,增產幅度達47.2%,同時配套田間道路92.8 km,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減輕了群眾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2010年,項目區共完成綜合治理面積146.55 km2,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42.3%提高到治理后的67.0%,土地生產力水平由0.176萬元/hm2提高到0.300萬元/hm2,年增產糧食405.47萬kg,年蓄積枝條3 146.75萬kg、飼草928.21萬kg,糧食總產量由738.34萬kg增加到845.9萬kg,在耕地減少2 620.8 hm2的情況下,人均產糧由418.2 kg增加到450.9 kg。
項目區農業總產值由治理前的1 209.52萬元增加到治理后的1 905.31萬元,年人均純收入由886元提高到2 209.7元。農、林、牧、副業得到全面發展,用地比例分別由38.07%、4.48%、0.64%、56.81%調整為27.73%、14.88%、7.23%、50.16%,占總產值的比例分別由54.00%、5.20%、25.17%、15.63%調整到39.00%、18.20%、17.16%、25.64%。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項目區逐步形成了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體,種植、養殖、加工和勞務各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現代農業的雛形已形成。
項目區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9.43%增加到治理后的69.94%,植被覆蓋率由5.32%增加到19.6%,加之封山禁牧及封禁治理措施的實施,植物種類趨于多樣化,植被覆蓋率大幅增加。同時,生態環境的好轉也帶動了生物種群狀況的改善,多年不見的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多,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茹河二期項目實行了項目捆綁的建設機制,治理速度之快、標準之高、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寧夏水保建設中獨樹一幟,其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充分肯定,區內外參觀者絡繹不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