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中國夢”凝練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新階段的時代主題和理想追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堪稱新時期我們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員令。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實踐呼喚并產生偉大的中國精神,偉大的中國精神支撐并推動“追夢”的時代實踐。
習近平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兩個有機統一的方面。所謂“民族精神”,概言之,就是“民族魂”,即某一民族依據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生產實踐,在建構自身生活方式的歷史性進程中所形成的總體性世界認知圖景和人生價值選擇;它體現一定民族的內在特質、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為民族廣大成員所共識和實踐,并推動民族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構成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集數千年歷史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它既植根于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秀革命傳統相融合,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精神靈魂,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所謂“時代精神”,實質是某一民族、國家在發展的當下階段之特殊國情和歷史使命的精神凝結。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時代精神體現社會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思想品質與實現當代中國民族復興偉業相結合的精神升華;它深深融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融相生。一方面,時代精神離不開民族精神,需要從民族精神中汲取養分。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具有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傳統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數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大一統”起來,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傳統。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傳統,賦予時代精神的成長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民族精神也離不開時代精神,需要用時代精神豐富自身的內涵。中華民族精神本身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構成中國社會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精神文明創造和再創造的密碼。時代精神本質上是中華民族精神對當代社會實踐主題的理論回應,它賦予民族精神以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體現民族精神的時代性特征。當代中國正以改革開放為實踐載體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的時代主題,又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源泉和價值實現的對象化形式。中華民族精神必須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主題,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以不斷發展和更新自身,實現偉大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統一,不斷書寫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偉大精神品格。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雖歷經磨難而永葆青春,靠的是這種精神;從現實來看,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靠的同樣是這種精神。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我們要把培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使中國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萬眾一心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夢”的精神靈魂。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習近平指出:“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征途上,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關鍵是弘揚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精神。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最深厚、最純潔、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它在歷史上突出體現為以家國為本位的整體主義意識。中國文化歷來重視群體,強調以個人之“小我”成全社會之“大我”,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成就“大我”人格。魯迅認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是這些志士仁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既表現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態度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意識,又表現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志情懷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精神。它歷來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我國歷史上,越是在外敵入侵、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的危急關頭,中華民族精神就愈發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激勵著民族兒女萬眾一心、救亡圖存,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不懈奮斗。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它以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為實踐載體,賦予中華民族精神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長青的生命之樹,在新時代的發展大潮中展現出勃勃的生機,并發揮“精神黏合劑”的作用,成為最廣泛地團結全民族成員、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維護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的巨大能動力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使中華民族打破近代以來的封閉落后狀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并迎來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同時,也大大推動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作為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精華,改革創新凸顯了我們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理性自覺,具有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凝結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中,反映在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崇尚和諧的發展理念中,滲透在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政治追求中,體現在效益意識、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創業精神的不斷增強中。在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中,它具體突出地凸顯為一種突破陳規、大膽探索、勇于創造的思想觀念,體現為一種不甘人后、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改革創新精神繼承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傳統,體現當代社會發展進步要求,貫穿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成為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最強音。35年的改革創新實踐帶來了社會生產力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解放,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改革創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活力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拓前進的不竭動力。它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民蓬勃向上、振興中華的主體性精神風貌,堪稱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
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必須落實到強國興國的實踐中去,實現“中國夢”與弘揚中國精神表現為一個相同的歷史過程。習近平強調:“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塑造強健的精神靈魂,自覺以中國精神引領“追夢”之旅,進一步堅定自信、增強自覺、實現自強。
以中國精神引領“追夢”之旅,要自覺以推動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現階段,愛國主義的最突出表現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創新事業作貢獻;而改革創新實踐的目標指向,就是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一方面,通過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營造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在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增強民族凝聚力,激活民族創造力;激勵每個中國人煥發愛國熱情,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引導人們心系民族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建成強盛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另一方面,通過培育與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激發改革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增強創新能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要把弘揚時代精神貫徹于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著力回答時代對改革提出的新課題,著力解決體制轉軌過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得到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把弘揚時代精神貫徹于加快發展的實踐中,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解決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科學發展。要把弘揚時代精神貫徹于推動創新的實踐中,敢于爭先領先率先,精于創業創新創優,讓全社會的創造性活力充分發揮,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中華民族“追夢”實踐中的交融互渉,賦予古老的“東方龍”以自強不息、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展現了“中國夢”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時代風采。
以中國精神引領“追夢”之旅,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要珍愛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發揚五四運動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深刻領會民族精神的價值精髓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偉大和光榮。要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善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以我為主,兼容并包,為我所用,不斷用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思想觀念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里,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化,進而使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現實歷程中“一體化”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制度特質和歷史進步性的中國精神。從根本上說,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精神順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主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所必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它既不是“全盤西化”,又不是傳統思想和現代意識的簡單相加,而是時代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是以傳統的民族精神為基礎的自我更新和發展。在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的現代化同樣是以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為實踐載體的,它賦予傳統民族精神以諸如創新精神、民主觀念、科學精神、主體獨立意識、效率意識、競爭—協作觀念等嶄新的時代內容,并要求民族精神適應中國現代化實踐主題的需要,以科學思想體系培育廣大社會成員,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這無疑是一項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靈魂”建設工程。為此,我們一方面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化的辯證關系,在繼承與發展的有機統一中創新出兼容偉大傳統和時代新風的現代化了的中國精神;另一方面,要發揚光大這種兼容傳統與現代化的中國精神,使之真正掌握群眾,成為中國人民的主體精神,以確保廣大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以中國精神引領“追夢”之旅,要堅持國家與個人的有機統一。“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要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奮斗之中,在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的“中國夢”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正確處理好國家和個人的關系,自覺以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在改革創新的多樣化社會實踐中,增強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提升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本領。要立足于干好本職工作,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化為勵志創新、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