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軍
(湖南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湖南 長沙410007)
(責任編輯 孫占鋒)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二期工程實施期間,湖南省共建成24 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包括綜合觀測場及控制站3 個、坡面觀測站11 個、利用水文監測觀測站10 個,2011年5月通過長江委初驗。從2012年運行情況來看,當前全省水土保持動態監測還存在如下問題。
(1)運行管理經費渠道不暢。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二期工程,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委托湖南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負責湖南的24個監測點的建設管理和資金管理,工程完工后移交到各監測點所屬監測分站或縣水保(利)局進行運行管理,但運行管理辦法相對滯后。在實際的運行管理中,各分站和縣水保(利)局因本身經費極為緊張,無法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監測點的運行,即使省廳安排經費到部分縣水保(利)局,也多因無明確規定,所以被挪作他用的情況時有發生。
(2)運行管理責任不清。現有站點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一期工程(2002年)和二期工程(2009年)建設的,是針對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布設的,代表的是全省某個流失區,其成果是省和國家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公告和預報的基礎數據,并不是設在某個市縣就是該市縣的工作,因此市縣財政一般不可能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全國的或全省的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同時目前所有站點均是以工程建設方式下達任務,也沒有正式的規劃批復文件,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雖然再三要求加強運行管理,但是由于無相應行政職能,相關經費也不由總站控制,因此從實際效果看,動態監測的管理并不理想。
(3)監測設備穩定性較差,實際設施與理論要求有較大差距。二期工程所采購的監測儀器設備雖然是經過層層篩選、專家確認的,但實際運行時仍存在穩定性差的情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西米徑流場監測小區泥沙觀測采用的是LTW-1 型水土流失自動監測系統,該系統自安裝后一直不能穩定工作,廠家多次來人維修調試仍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衡東龍堰徑流小區的3 臺自記水位儀全部損壞,聯系廠家也解決不了問題,最后只能改為人工觀測。采用分流桶監測的小區,因建設或安裝原因,部分存在分流孔不在同一平面、孔口被淤堵等問題,導致分流系數不準確,另外還有徑流小區圍埂坎頂坡度不夠、集流槽集流效果不佳等問題。
(4)人員技能問題。目前全省的監測機構人員中有水土保持專業文憑的不足80 人,且大部分還在長沙,多數縣市專業人員不足人員總數的一半,到監測點開展監測運行的很少是水土保持專業畢業的。雖然2007、2011年加大了全省水土保持專業培訓力度,但專業人員仍顯不足。例如,永州市水土保持監測站編內人員3 人,在監測點開展監測工作的人是聘用的高中生;湘西自治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分站,人員少、任務重,永順西米徑流場聘用附近農民守護。
美國、日本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開展得相對較好,不論是機構建設、人員配置,還是經費保障、技術應用等都有比較系統、完善的做法,國內森林資源監測、國土利用調查、水文監測等也有較成功的經驗。
美國開展全國性的水土流失動態調查已有50 余年的歷史。總體來講,美國的土壤侵蝕調查走過了以專家勘測和資料收集為主,到計算機收集、計算,再到1987年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對30%的樣點進行調查的發展之路。從經費和人員來說,1973年第一次有了預算和全職人員進行數據收集,每次預算在1 000 萬~2 000萬美元之間,1992年改為由每個州提供資金設立全職州資源調查專家職位。
從日本的沙防體系來看,日本比較重視調查與監測,每年的政府預算中有專項調查費用和監測監視費用。許多指定區域都設立了自動監測裝置,有24 h 不間斷的觀測數據和錄像信息。國家歷年的政府預算、許可發放、沙防工程建設情況都建有系統的檔案,每5年開展一次全國性的泥石流普查和《土沙災害防治法》要求的指定區域的調查工作。
我國是建立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體系較早的國家之一,清查方法不斷完善,從單一走向綜合。強化和規范了地面實測調查,例如第七次清查中實測固定樣地41.50 萬個,判讀遙感樣地284.44 萬個;全面采用RS與GIS 技術,開展森林資源空間信息分析;利用GPS 自動采集樣地坐標和調查航跡,并通過GIS 與數字地圖疊加,減輕了外業工作量,提高了樣地定位精度和復位率;集成采用PDA、“3S”、數據庫、模型等技術,增強了數據采集、傳輸和校驗的效率,提高了調查數據綜合處理與分析評價能力。
從水利行業內部來說,水文監測機構健全,從事定位觀測工作時間長,有完善的隊伍和制度,有明確的經費保證,形成了水利部水文局—重要江河流域水文局—省水文局—水文站等構成的水文監測體系。
(1)從經濟技術層面實行垂直到點的運行管理模式。將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運行管理與水土保持公報發布整合為一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項目,通過保證經費、加強培訓、強化責任,促進全省水土保持動態監測點的運行管理,有效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具體步驟:先將湖南省水土保持動態監測與公報發布列入省級財政預算水土保持常規專項項目,在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為自收自支性質事業單位階段,由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委托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實施(因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為“三定方案”明確的監測總站的行政職能);再由總站與各參與單位簽訂協作合同,開展現場監測;最后依據監測數據,分析確定成果,并明確成果質量保證主體為湖南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該模式首先把所有的動態監測站點以技術合同形式,統一任務,統一技術要求,統一數據成果表格,統一收集審查分析程序,統一設施設備管理制度,確保動態監測成果的質量。其次是從經濟上予以充分保證,以公益項目形式,有固定的經費渠道,保證基層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第三是以合同的形式明確各相關單位、人員的責任,同時也激起各單位參與監測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四是保證成果質量。整合的水土保持動態監測與公報發布項目明確要求按時提供監測報告,包含了技術培訓,通過逐級分析、審查,動態監測成果質量有充分的保證。第五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將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運行管理與水土保持公報發布整合為湖南省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和公報項目,形成經費渠道固定、監測行為規范、數據成果標準的常規性工作,為全省水土保持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各級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的考核提供可信的基礎數據。
(2)出臺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運行管理和獎勵等辦法,加強監測點管理、規范監測數據收集整理。按照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運行管理辦法,結合湖南省實際,出臺《湖南省水土保持監測運行管理辦法》,明確各級機構職責職能,監測設備設施運行維護要求,數據觀測、收集、分析、報告制度,監測點報廢、遷建報告程序等,加強和規范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管理,推動全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
(3)分層級推進不同的監測手段,省級推進高科技監測手段,監測站(點)盡量使用成熟、傳統的監測方法。考慮到當前水土保持監測理論與實踐的情況,大范圍推進先進、高科技的監測手段會存在較大風險。因此,建議集中力量組建省級水土保持遙感工作室,通過高技術含量的遙感解譯工作,從整體上開展全省面蝕、溝蝕、水文要素等的監測,進行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水土流失危害預測,并深度開發全省土壤侵蝕地理信息系統,完善中尺度的水土流失現狀監測(1∶5萬~1∶10 萬),為流域或省級水土保持中期規劃提供依據,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提供可行性研究資料、為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或監測提供本底數據、為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基礎資料,也為開展大尺度宏觀監測、國家級或大流域級水土保持評價奠定基礎。監測站(點)作為地面有代表性的監測徑流場或控制站,則依據傳統、可靠性高的監測技術,采用成熟、有效的監測方法,收集地面定點監測數據為遙感工作室提高地面調查精度服務。
(4)及時完善已有站點基本建設,逐步有序地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由于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二期工程建設標準偏低,上級撥款過少(一個點基建費用僅3 萬~5 萬元),而實際造價都在20 萬元以上,且工期較緊,受技術水平限制,監測設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造與完善。另外,監測設備先進性有余,而穩定性和可靠性嚴重不足。在能保證水土保持監測運行經費足額到位的前提下,安排適當資金用于已有站點設施設備的維護與更換。另外,全省國土面積近22 萬km2,只有24 個監測站(點),顯然過少,因此需逐步有序地補充各分區水土保持監測站(點),以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