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偉平,陳金德,謝志國,陳芳華
(攸縣水土保持局,湖南 攸縣412300)
(責任編輯 李楊楊)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轄21 個鄉鎮(街道辦事處)、304 個村(居委會、社區),土地總面積2 648.65 km2,人口79 萬人。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是江南最大的億噸級煤田和全國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主要礦種有煤、鐵、石灰石等,分布在攸縣東部山區的黃豐橋、鸞山、柏市、湖南坳、蓮塘坳和西部山區的桃水等鄉鎮。煤炭地質儲量4.06 億t,含煤面積144.4 km2,鐵礦石地質儲量8 170 萬t。全縣有礦山企業134 家,其中煤礦企業102 家、鐵礦企業32 家,年生產原煤560 萬t、鐵40 萬t。自2005年起,攸縣開展了以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使全縣的礦山開發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軌道。
攸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十分重視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2005年,攸縣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作出了《關于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決議》,將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明確了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的主要內容,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各產礦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縣礦綜辦),具體負責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管、技術指導等,并從環保、水保、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煤炭、財政等職能部門抽調了業務骨干組成專業技術組,具體負責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各產礦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需要,相應地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安排專人負責本鄉鎮的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縣水土保持局作為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主力軍,從礦區生態環境預防保護入手,為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為促進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和礦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縣礦綜辦根據礦區地形、地貌和地質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的方針,搞好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前期規劃。縣人民政府出臺了《攸縣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和《攸縣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詳細規劃》,制定了《攸縣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確了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目標、原則和內容。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組織有關部門編制了礦區水源地保護區管理辦法。在實施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過程中,根據項目的特點和技術要求,制定了《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技術規范》,并以文件形式發至各鄉鎮和項目建設單位,對項目建設的選材、場地、施工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四制”,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縣礦綜辦作為項目管理者,更是嚴監細管,力創精品,把專業技術人員分成兩個小組,跟蹤檢查全縣8 個產礦鄉鎮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把質量控制貫穿在計劃、布置、組織、實施、驗收、總結評比等各個環節。
攸縣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建立了“政府引導、人大監督、村企投入、縣鄉聯管、獎勵配套”的工作機制,以小流域為單元,突出三大措施,建成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示范項目。根據礦區水土流失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防治:一是攔擋措施,修建攔矸墻、攔渣壩、攔渣堤等,就地攔擋開礦企業生產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渣、棄土、棄石等,避免在暴雨作用下造成流失;二是護坡措施,對開礦形成的挖方、填方邊坡或棄渣、廢土堆積形成的邊坡,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植物護坡(種樹、種草)、工程護坡(漿砌塊石、干砌塊石)、綜合護坡(砌石草皮、格狀框條)以及削坡開級等措施,防止在暴雨作用下造成水土流失;三是土地整治措施,對礦山開采過程中形成的深坑、淺凹,采取土地復墾等綜合治理措施,用機械或人工進行平整覆土,恢復排灌系統,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改造成池塘或農、林、牧業用地。項目治理資金是在征收的礦產資源費中拿出2 元/t,在各職能部門每年征收的規費中列出20%的經費,每年投入1 000 多萬元用于礦區綜合治理。2005—2011年,在全縣8 個產礦鄉鎮共組織實施215個項目,共投入治理資金19 250.9 萬元,其中縣、鄉、村三級配套獎勵資金6 421.68 萬元,企業投入12 829.22萬元;劃定水資源保護區3 處,共建成攔渣壩、攔矸墻110處11.1 km,漿砌塊石28.16 萬m3,新修和加固防滲水庫11 座、山塘32 口,疏通河道26 條19.8 km,塊石護堤15.6 km,防滲排灌溝渠39 條45.75 km,治理山體滑坡1 處,建設污水處理站9 座,日處理廢水23 853 t,并進行覆土植綠和河堤綠化。全縣一大批水土流失嚴重和污染環境的項目已經得到了治理。
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需要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攸縣環保、水保、國土資源、安監、煤炭、林業、農業、財政、稅費辦、公安等成員單位和相關鄉鎮,積極履行各自職責,相互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全力確保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加強各職能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嚴格生態環境執法,通過一手抓執法、監管服務,一手抓環境建設,做到兩手并用、雙手出擊,控制礦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新建、擴建、改建的礦山企業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水土保持方案列為立項、建設和竣工驗收環節必須審核的內容,凡未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書和環保標準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批準立項、建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堅決關停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后、安全性差、資源浪費大、生產規模小、環境污染重的小煤礦、小鐵礦等礦山企業,借助市場之手逐漸將落后產業和工藝淘汰出局,實現礦山生產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
通過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全面開展礦區的開發秩序整治,包括:嚴厲打擊無證非法勘查和開采的違法行為;規范持證礦山開發秩序,遏制亂采濫挖、浪費破壞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集中對破壞性、掠奪性開采,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存在安全隱患等的礦山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建立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的長效管理機制。通過整治,有力地打擊了礦山違法行為,徹底消除了安全隱患,鞏固了治理整頓成果,維護了全縣礦業開采健康有序發展。
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示范項目涉及礦區生態保護、建設、治理和礦區民生、民安等各個方面。7年來,該項目解決了8 個產礦鄉鎮40 個村305 個組4 032 多戶、2 所學校19 740 多人的飲水困難和2 300 多hm2農田灌溉的用水難題;6 個組74 戶275 人徹底告別了有房不能住、有房不敢住的日子,實現了安居樂業;68座煤礦由廢渣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9 座煤礦含硫采礦廢水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通過實施礦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示范項目,改善了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有效控制了煤矸石、棄土、棄渣和廢水對植被、林地、農田、水源、交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改善和保護了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推廣作用。
一方面,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示范項目,加快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和綠色礦山建設,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礦地和諧等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突出資源效益,提高產能和延長服務年限,突出成熟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礦產資源開發最優化和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提高礦業經濟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增強礦產資源的持續供應能力。另一方面,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攸縣礦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山區,這一區域既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又是酒埠江國家4A 級風景旅游區,極具保護價值。開展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既可改善礦區百姓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還可以發展攸縣旅游產業。若干年后礦區礦產資源逐步枯竭,但青山綠水還在,礦區的“綠水青山”必將成為攸縣新的“金山銀山”,從而有力地促進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