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涌
(衡南縣水土保持局,湖南 衡陽421101)
(責任編輯 趙文禮)
生態自我修復的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消除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干擾與破壞。近年來,衡南縣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及時總結工作經驗、調整治理思路,在積極開展人工治理的同時,狠抓生態自我修復工作。在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流域內廣大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大力加強條件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建設,確保了封禁成果的有效鞏固和可持續維護。生態修復實施2年來,共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117 hm2,建封禁碑212座,使生態修復區林草覆蓋度由過去的36.4%迅速增至62%,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20.5%上升到38.7%,物種豐富度指數得到極大提高,水土流失量明顯降低,顯著改善了全縣生態條件。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水保意識,而且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當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當地群眾年人均收入由原來的2 110 元增長到3 067 元,既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又使修復區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我們的主要做法如下。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是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必要條件和前提。我縣十分注重水土保持宣傳,近年來更加重視對生態修復工作的宣傳,在治理流域中提出了“少燒一根柴,留得青山在”、“幾年不挖蔸,山中聞鳥叫”、“幾年不放牧,山中自有黃金屋”、“山上搞封禁,山下水碧清”、“搞好生態自我修復,你我世代享幸福”等通俗簡明、朗朗上口的宣傳口號,特別是在“長治”工程實施流域內向人們宣傳挖樹蔸、刨草皮和砍柴放牧以及毀林開荒等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宣傳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演變和再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旦破壞想要恢復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認識到,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保護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保護人類的財富。這樣的宣傳與教育,為順利開展封禁封育鋪平了道路。
在實施生態修復中,縣水土保持委員會負責大的協調工作,“長治”工程指揮部負責生態修復的日常事務及技術工作,并確定了首長負責制,制定了生態修復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案。同時縣與鄉、鄉與村組、村組與封禁管護責任人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將責任落實到人,為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組織與人員保障。
人為破壞是造成生態惡化最直接、最危險、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實現生態自我修復并鞏固好修復成果,我縣加強了生態修復區的預防監督工作,主要是制止“亂采亂挖、亂堆亂放、亂倒亂棄、亂砍亂伐、亂墾亂牧”等人為破壞水土資源的行為,特別是防止大面積開發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2011年10月,一個體老板不聽村水保員的勸阻,要在花田小流域封禁區內非法開山采石,我們得知情況后,與縣檢察院瀆偵局和縣公安局馬上趕赴現場,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和處罰,及時制止了一起嚴重人為水土流失事件的發生。
為把生態修復工作做好做實,我縣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作為搞好生態修復工作的基礎,具體做法是從完善生態自我修復的配套措施入手,加大條件建設力度,這樣做不僅流域內群眾樂于接受、積極性高,對生態自我修復工作相當支持與配合,而且為鞏固生態修復成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實施生態修復所需的最起碼的條件。在農發項目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雙林與花田小流域過去曾因水土流失造成大部分塘壩淤積、溝渠損毀嚴重,當地不少群眾迫切希望政府提供幫助,通過多修塘渠來改善灌溉條件。我們充分尊重群眾的這一意愿,積極引導,精心組織,充分發動,在當地開展了大建水利水保工程的熱潮。2011年冬、2012年春僅在雙林小流域的洪山鎮太和村與觀田村,縣水保部門就投入了5.4 萬元啟動資金用于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當地群眾自愿每戶集資200 元,共集資6 萬多元,并踴躍義務投勞3 000 多個,修復塘堰4 座、硬化塘壩7 口,對14 口塘壩和2 條灌溉水渠清淤達3.8 萬m3,修圍山圳4 000 m,同時還修建了一些蓄水池、谷坊和沉沙池等水保工程,初步達到了攔沙蓄水的作用,形成了通過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形成“集雨蓄水,以水滋生植被,植被的生長反過來又可涵養水分和固土”的良性循環。水利水保工程建設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而且為生態修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生態自我修復給觀田和太和村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出現了“泥在山腰不下塘,水灌池塘不下河,口口塘壩蓄滿水,農田豐收有保障”的景象,老百姓無不打心眼里高興。
過去,我縣農民做飯習慣以木材作燃料,這樣既不衛生,又造成了植被破壞和大氣污染,影響著生態環境。目前,雖有部分群眾開始以煤代柴,但多數人限于經濟條件,仍然沿襲著過去的生活習慣。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除加強宣傳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幫助群眾解決生活能源問題。鑒于此,我們在一些地方推行了“以電代柴”、“以氣代柴”的能源工程建設。在實施“以電代柴”工程中,縣水土保持委員會多次請示縣政府,同縣電力局、縣地方電力公司等單位多次召開協調會,積極爭取國債資金農網改造項目支持,把項目引進到治理流域范圍內,鼓勵農戶集資,地方財政配套支持,從而加快了地方農網升級改造步伐。通過“兩網一改”實現“同網同價”,大大降低了農民用電成本,1995年以前我縣不少農村電價超過1.2 元/度,通過逐年調價,現已穩定在0.6元/度,降幅達50%。目前我縣許多地方農村電價與城市電價基本持平,結束了農民用不起電、不敢用電的歷史。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小流域內,不少農家除了購置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外,還使用了電飯鍋、微波爐和電熱水器等家庭電器,用農戶自已的話說是“現在用電很劃算,既方便又干凈,還省心省力,比燒柴好多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的變化、好的兆頭。
“以氣代柴”工程是我們同縣農發辦、縣沼氣辦、縣畜牧局等單位合作,通過整合資金與技術,在泉溪、咸塘等鄉鎮的一些村組推廣沼氣技術。通過推廣逐步探索出“豬—沼—果”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即以豬糞和稻草秸稈為原料經過無害處理成有機肥再回施林果的生態循環模式,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和牲畜糞便的排放,減輕了面源污染,又較好地發展了生產,讓農民用上了清潔的能源,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也為生態修復減輕了能源壓力。在我縣一些“以氣代柴”工程推廣區,出現了“花果飄香,豬滿欄、魚滿塘,山水田林路相輝映”的生態示范基地,并涌現出“長治”工程先進個人葛明亮等典型人物,社會反響良好。
近年來,在“長治”工程小流域治理中,治理區不少群眾向我們表達了這樣一個愿望,即迫切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搞些開發性治理,栽植一些優良樹種,如良種綠化樹種和優質經果林。從過去的一些經驗看,農戶庭院式治理雖有它自身的不足,如過于分散、難于集約經營、不易形成規模效益等,但也有它的優點:一是產權明晰,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高;二是便于管護,除草施肥無需出遠門,管護成本相對低廉;三是在生態自我修復區庭院式經濟發展好的,可以美化居家環境,改善生活條件,反過來還可以減少群眾墾荒,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林區植被的人為破壞。針對此,我們一方面積極引導,將發展農戶庭院經濟與開展大規模成片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群眾治山治水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農戶加強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幫助農戶克服盲動性,使流域內群眾對此十分滿意。如2011年冬,在雙林小流域洪山鎮麥坪、白田等村,我們為農戶提供的苗木剛一發完,他們就興高采烈地立即行動起來,男女老少齊動手,挖坑覆土的、挑提澆灌的以及端茶送水的,忙得不亦樂乎,當天就把苗木全部栽完了。經過他們的精心呵護,現在他們房前屋后栽植的楠竹、扁柏、樟樹以及香柚、碰柑、美國油桃等苗木,已經全部吐綠發芽,長勢喜人。由于各家各戶忙于在房前屋后搞綠化,精心管理果樹,發展自家的庭院經濟,因此毀林拓荒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
我們還結合縣林業部門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積極開展了生態自我修復工作。退耕還林工程本身就為生態修復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抓住這一難得的時機,趁熱打鐵,與林業部門緊密配合,對一些疏殘林進行及時補植,有效加快了生態修復速度。如2001年在栗江小流域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縣政府與縣林業局為當地群眾提供退耕還林補助,我局提供部分補植苗木并修建一些塘堰和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取得了好的效果。
我縣在開展生態自我修復工作中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探索和實踐,主要是在強化條件建設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生態自我修復實踐中,我縣逐漸認識到,要切實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創新思路,認真領會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興國戰略、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著力解決好流域內群眾的實際困難,通過我們積極“有為”的措施,實現生態修復區群眾的“無為”而居,實現封禁區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