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居仁
(北京華夏山川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53)
國家“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事業的必由之路。從1991年6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到2011年3月1日實施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從1998年5月1日水利部頒布實施行業標準《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到2008年7月1日這一標準被升格為國標,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事業在依法遵規、創新發展的大道上走過了20多年不平凡的歷程。
回顧走過的20多年,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第一,理念不斷創新。人與自然和諧,以水土資源的承載力為前提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第二,水土保持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強。面對水土流失這一我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既是治理江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又是生態建設的主體。第三,調整了工作思路。再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把事后防治轉變為從源頭綜合防治。第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通過調研,我們確立了“向環保學習,走工程系列,創水保新路,促事業發展”的思路,推出了依法實施水土保持方案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等新舉措。第五,管理體制有突破。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不僅明確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是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獨立行政許可事項,而且擴大了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適用的區域和項目范圍。第六,技術路線切合實際。狠抓開發建設項目前期和設計階段的工作,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及時實施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在開發建設和防治水土流失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部,建設的同時采取措施把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在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搞好服務的同時,逐步走向工礦企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方位,水土保持進入了新的更大的領域,市場廣闊,前景看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各個行業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牢牢把握戰略大局,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大目標,深化改革,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執行“三同時”制度方面的自覺性逐步提高,不斷創新理念、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實施了一系列新舉措,出現了可喜的局面。
各行業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了新的貢獻。國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是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目標是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年均減少3.7%,2015年比2010年減少17%;碳匯和碳循環產業產值達3250億元,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總量15億~20億t。國家對節能環保的投資成倍增長,“七五”期間投資476.42億元,“八五”達到 1306.57億元,“九五”為3447.52億元,“十五”突破7000億元,“十一五”期間更是達到了13750億元。煤炭系統實施關停并轉,煤炭大省山西2009年率先開展煤炭資源重組整合,轉變煤炭產業發展方式,大進小退、優進劣退,煤礦數量雖少了,煤炭產量卻高了,2010年煤炭產量超過7億t。煤礦通過與化工、建材等行業聯營,利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制建材,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的熱能,減少碳排放。山西等省區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門工作認真負責,重新審批重組后的煤礦水土保持方案并嚴格實施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
首先,逐步優化電源結構,火電比重逐步下降,水電、風電以及核電等清潔能源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年底,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達8.74億kW,其中火力裝機占總裝機比例降到74.6%,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占總裝機的比例上升到25.4%。其次,轉變觀念,調整結構。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淘汰產能落后的,開展節能減排、“上大壓小”,同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第三,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粉煤灰、爐渣。以山西同煤國電王坪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為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4500 t/d)每年需要粉煤灰60萬t;免燒標準磚生產線(17萬塊/日)每年需要爐渣23萬t、粉煤灰10萬t;墻體承重磚生產線(2億塊/年)每年需要灰渣40萬t、粉煤灰15萬t;生態墻板生產線(200萬m2/年)每年需要電廠的脫硫石膏47萬t。第四,電力行業認真履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并嚴格開展水土保持監理和監測工作,重視植樹種草、綠化美化工作,以發揮植被吸碳固碳作用。國內5大電力集團和2大電網集團公司所屬的不少企業,均委托相關部門進行了水土保持設施專項驗收,如華能的浙江玉環、海南東方,大唐的黑龍江七臺河、內蒙古托可托,華電的山東鄒縣、福建可門,國電的云南宣威、江蘇諫壁,中電投的徐州闞山、安徽蕪湖,還有重慶電網、云南電網、華北電網等,其中華能海南東方電廠等工程被水利部評為2011年全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對于核電發展的態度由過去的“適度發展”轉為“積極發展”。近年我國在建核電規模2067萬kW,占世界在建核電機組的30%以上。中國核電系統的兩大集團(廣東核電集團、中核集團)所屬大亞灣、嶺澳一期及二期、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廣東的陽江及臺山、廣西防城港、湖北咸寧、浙江的秦山二期及三門、江蘇田灣、福建福清等核電項目,均按要求編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并嚴格實行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正在建設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的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被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評為水土保持先進單位。
一座100萬kW的核電站每年用鈾180 t,但一座同等規模的火電站,每年要燒260萬t標煤,而且還會排放600萬t二氧化碳和7萬t二氧化硫,核電的優勢可見一斑。核電也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未來的核電發展不僅是能力、數量的問題,更要注重安全、品質、效能等。
風力發電的優勢,一是將荒漠變為寶地。如地處甘肅河西走廊的酒泉市瓜州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千百年來土地大多荒蕪。目前全縣可用于風能開發的土地面積約4000 km2。二是風力可提供大量能源。瓜州縣風電規劃區60 m高度年平均風速8.14 m/s,平均風能密度為667 W/m2;70 m高度年平均風速8.30 m/s,平均風能密度為703 W/m2;年風能利用小時在2300 h以上,風能總儲量在200億W以上,是全國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規劃區瓜州縣核準裝機38億W,占全酒泉市總裝機規模的73.6%,2010年已經完成并由甘肅省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門主持如期進行了水土保持專項驗收。二期規劃區瓜州縣裝機58億W,到2015年瓜州全縣風電累計裝機96億W。另外,風電規劃區還預留三期裝機36億W。
過去5年,我國風電裝機量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至2009年年底,國內風電裝機容量已達250億W,2010年年底裝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風力發電也面臨著一些諸如上網、電價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中國水電從1910年8月21日修建昆明市滇池出口處的石龍壩水電站(480 kW裝機)開始,走過了100多年不平凡的歷程,目前已建成了水電站4.5萬多座,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kW。
已故兩院院士潘家錚曾指出:水電站有著巨大的綜合效益,水電對生態環境有巨大的正面效益(如防洪、減排),應正面宣傳。泥沙、水質污染和其他生態環境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建設一座電站,振興一方經濟,富庶一方人民,美化一方環境。水電站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電力的同時,在水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節能減排、改善大氣環境,促進西部大開發,發展區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防洪、航運、灌溉、供水、養殖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認為:水電是我國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規能源,更是目前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中資源最明確、技術最成熟、最清潔和最經濟的能源,水電對我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和效果將日益顯現。
100多年來,我國累計利用水力發電72990億kW·h,相當于替代了27億t燃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億t,節能和環保效益十分顯著。
三峽工程于1994年開工,在2003年5月三峽二期工程樞紐工程蓄水(135 m水位)及船閘試通航驗收階段,業主補做了水土保持方案大綱;隨后于2005年11月主動編報了《三峽壩區三期工程(含右岸地下電站)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在施工中對茅坪溪副壩右壩頭棄渣場進行了植被恢復;將棄渣場平整后綜合利用,如對大壩左壩頭的185平臺進行了綠化、美化、園林化等。2010年10月26日三峽蓄水首次達到175 m高程,在水土保持專項驗收前,業主按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技術規程》要求,組織編寫了設計、施工、質量評定、監理、監測等總結報告,又委托相關單位編制了驗收技術評估報告。水利部劉寧副部長于2011年11月14日主持了長江三峽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會議,水土保持工作受到普遍好評。
黃河萬家寨、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內最早開展水土保持方案、實施“三同時”制度的大型生產建設項目,項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各具特色。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項目,統籌規劃,用棄土棄渣修建了蟒山公園。瀾滄江景洪水電站經水土保持專項驗收后,被水利部評為2011年全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1)神華集團神東億噸級煤田,重視礦區土地復墾和沙化、退化土地的治理工作,大范圍實施防沙治沙和土地復墾工程,卓有成效。神華集團神東煤炭分公司以“產環保煤炭,建生態礦區”為企業環保理念,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保企業”為企業環保工作目標,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方針,在陜西大柳塔、內蒙古上灣等8個礦區實施了6項關鍵新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的3項與水土保持密切相關:①礦區采前生態功能圈構建技術。在生態脆弱地區的礦業開發中,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煤礦開發特點,首次提出并進行了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三大生態功能圈的劃分,創建了一整套構建生態功能圈的技術措施。②礦區采后生態循環利用系統構建技術。該項技術具體包括井工開采沉陷區生態系統優化及循環利用技術、露天采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水凈化及循環利用技術。在露天礦采取回填方式,復墾土地;在井采區,對地表有裂縫、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的區域,采取回填處理、異地造田、修建水利設施、移民搬遷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綜合利用棄土、石、渣,如作為建筑、公路及其他建設用料等。③井下無巖巷布置與矸石處理技術。采用矸石分類與利用技術,實現了矸石地面零堆放,杜絕了矸石堆放帶來的占用土地、矸石山崩落、矸石山淋洗水、矸石自燃等影響和污染環境問題。以年產煤能力1億t的煤礦為例,若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開采,則每年將至少排放矸石1000萬t,壓占土地60多hm2,而采用了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后,節省了大量土地。
(2)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長達522 km的沙漠公路上,科研人員用了10年時間,研究出沙漠公路防治流沙和風暴吞沒的生物防沙技術,即在公路兩側種植幾十米寬的由紅柳、梭梭、沙拐棗等耐旱沙生植物組成的綠化帶。為了養護沙漠公路綠化帶,聘用200多人常年對綠化帶進行養護管理。該沙漠公路和沙漠公路綠化帶均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并被列入世界基尼斯記錄。
在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中,推進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推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努力建設“無煤城市”,降低碳排放水平,越來越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的重視。
中石油在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中,從新疆到上海,在長達4000 km的管道線路上,采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植被恢復措施,保護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為了繞過新疆7萬km2的阿爾金山—羅布泊野生雙峰駱駝自然保護區,將管道原來的線路進行了調整北移,僅此一項就多花了近2億元。中石油在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在長達500多km的沙漠公路兩側,建成了年產2000萬t級的油氣田,通過管道工程把天然氣送到了北京、上海和沿途各地的億萬家庭。長達8000 km的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水土保持設施已經驗收,當前正在進行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建設。
中石化在川氣東送、榆林—濟南等管道工程建設中,重視水土保持工程和林草植被建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保障管道安全,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不僅給管道沿線增添綠色,改善環境,而且喬、灌、草具有吸碳固碳放氧氣的功能。
(1)高鐵車輛在高架橋上飛奔,林草在橋下相映生輝。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已投入運營的高鐵運營里程達4674 km。鄭州—西安高鐵線路的隧道、橋梁長度占線路總長的77%,僅“以橋代路”一項就節省了1130多hm2土地;京滬高速鐵路全長1318 km,橋梁工程約占鐵路全長的80%。“以橋代路”除可少占用耕地外,橋下還可實施植被綠化、邊坡綠色防護等措施,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又綠化美化了沿線環境,同時還有利于發揮林草植被吸碳固碳的作用。
(2)在青藏鐵路施工中,業主方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工作,千方百計地保護表土和極其珍貴的高原植被,專門設置了草皮移植養護區。青藏鐵路運行至今,其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工作仍在持續加強與推進。西寧—格爾木段完成了470多km的植樹綠化,累計植樹1244萬株;對唐古拉山以南路基坡腳、邊坡進行了全面補種補值,累計種草120萬m2。
(3)高速公路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靚麗風景線。公路建設部門重視水土保持方案,認真執行“三同時”制度。對于無法利用的棄料,合理布置排土場,采取擋土墻、攔渣壩、攔渣堤等攔擋工程,防治水土流失。高速公路兩側的邊坡綠化,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一些路段設置了高邊坡工程防護與綠化生態綜合治理樣板工程,改善了沿線的環境。
(4)機場建設項目飛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入機場新建和改擴建高潮,各地新建機場將達82個,改擴建機場將達101個。廣州、深圳、西安、成都、海口等城市機場要改擴建,一大批地市級城市要新建機場。北京新機場建設在預可研階段就重視水保、防汛排澇、水資源和水利工程問題,云南昆明新機場已經通過了水土保持專項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