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歸國
(福建省環保廳,福州 350003)
我國環境應急管理起步較晚,2006年頒發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08年撰寫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污染應急預案指南》的征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頒發;2010年出臺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預案管理辦法》,同年頒布的《石油化工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的適用范圍有限;而同期頒布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監測技術規范》,其中的附錄,也只是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的編寫提出了基本要求;2011年頒布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以下簡稱《信息報告辦法》),重新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分級進行了調整并明確了不同級別事件報告的時限。
除了上述規范規定以外,我國關于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方面的研究報道并不多見,文獻[1]就《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予以解讀,李巍等[2]針對應急預案在應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進行評述,孟揚[3]、沙雪梅[4]和成然[5]等指出了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所存在的一般性問題,于文娟等[6]對石化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予以淺析。作者在多年從事環境應急管理和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評估的基礎上,對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寫的原則性問題開展研究,并提出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方法。
有的企業往往側重于生產安全事故的防范和處置,而對如何有效防范和積極應對生產安全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疏于關注,“企業抄部門,部門抄政府,下級抄上級”,應急預案千篇一律,影響了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2]。而部分中介機構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導致很多企業的應急預案都是流于形式[7]。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中事件分級主要有沿用《國家環境預案》分級標準、引用《信息報告辦法》新標準、企業自定分級標準三種類型。《信息報告辦法》中的新標準已經替代了原《國家環境預案》老標準,但可操作性不夠強。而企業自定分級標準雖然增強了可操作性,但不符合《應對法》第三條的規定。
部分企業是自定的預警級別,不符合《應對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其適用性和規范性較差。
相當一部分企業應急響應分為部門級(三級)、公司級(二級)和地方政府級(一級),有的還分個人級,但是與國家規定的(Ⅰ)、(Ⅱ)、(Ⅲ)、(Ⅳ)響應不符。部分企業僅擬定響應分級而沒有具體的響應工作,預案沒有可行性。
相當多的中小企業現場應急處置不具體,在綜合預案中泛泛而談,個別曾發生重大污染事件的企業甚至沒有編制專項和現場處置預案。
安全生產預案、危險化學品應急預案、火災消防預案、職業衛生評價等以及政府(市、縣、區)、周邊企業、下風向和上、下游敏感目標等應急預案是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基礎,至今能與各種預案有機銜接和協調的環境預案仍難得一見。
預案編制小組成員應來自企業相關職能部門和專業部門,包括環保、安全、消防、衛生、生產工藝等。預案編制人員應由應急指揮、環境評價及環境風險評估、環境生態恢復、生產過程控制、安全、組織管理、醫療急救、監測、消防、工程搶險、防化等和企業內部、外部專家所組成。應熟悉本企業的管理和生產技術,掌握國家應急管理、環境應急管理等法律、法規,以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指南、標準。
風險環節:應根據企業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生產裝置、危險物質儲存方式的實際情況,經過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和環境風險評估,說清風險環節。同時對本企業和國內、外同類企業曾經發生的各種安全生產和突發環境事件情況、風險事故概率、所采取的應急方法及效果等進行全面分析,準確辨識企業的風險環節。
風險物質:詳細說明企業的主、副產品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中間體的名稱及日產量,原材料、燃料名稱及日消耗量、物料最大貯存量和加工量以及理化和毒理性能,重點是列為2.3有毒氣體類和6有毒物質類的危險化學品。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簡稱《重大危險源辨識》)9類78種、《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簡稱《風險評價導則》),3類98種以及《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征求意見稿)(簡稱《風險評估指南》)的化學物質及臨界量清單254種評估企業所含有的風險物質。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次生污染物,如由廢舊輪胎熱解時產生的氰化氫、揮發酚等[8]。分析中間產物,如使用三氯甲基碳酸酯作原料釋放出光氣[9]。評估代謝和衍生物,如李、桃、杏、梅等果仁中的氰甙,在酸性條件下產生氰化氫[10]。
做什么?即任務和工作:主要包括六個環節[11]:一是預防,主要包括制定預案,排查消除隱患,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演練,落實人員、資金、物資和通訊保障措施,組織研發應急技術和裝備,建立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的社會動員機制等。二是預測預警,主要是完善預測預警機制,開展風險分析。根據預測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進行按級別依次預警。三是信息報告,必須又快又準,不得遲報、緩報、瞞報和漏報。四是信息發布,要按規定程序在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隨后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等,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五是應急響應和處置,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處置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平息事態。六是恢復重建,在事件得到控制或消除后,要立即組織評估,盡快恢復正常秩序,制訂恢復重建計劃,查明事件發生經過和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改進措施等。
誰來做?即崗位職責:企業能否有效地防范和處理環境污染事故,領導是關鍵,中層是核心,員工是基礎[12]。必須明確領導機構、指揮機構、工作機構、專家組、應急救援隊伍(搶險搶修組、消防組、警戒疏散組、環境監測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信息處置組、善后處理組)等,應責任到人,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
怎么做?即實施方案:企業應按自己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預防、預測預警、信息報告、信息發布、應急響應和處置、恢復重建等環節的具體措施。重點是在環境突發事件現場應急處置中切斷污染源的基本方案;防止污染物向外部擴散的設施、措施及啟動程序,特別是為防止消防廢水和事故性排放廢水進入外環境而設立的環境應急池的啟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應急閥門開合和事件應急排污泵啟動的相應程序;減少與消除污染物的技術方案;事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次生和衍生污染(如消防水、事故廢水、固態、液態廢物等,尤其是危險廢物)的消除措施;應急過程中使用的藥劑及工具;應急過程中,在生產環節所采用的應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藝流程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事件發生時緊急停車停產的基本程序;控險、排險、堵漏、輸轉的基本方法;污染治理設施的應急措施等[4];以及封閉和隔離、應急監測、安全防護、醫療救援、人員疏散等。
必須嚴格按法律、法規要求編寫應急預案,在事件分級、預警級別、應急響應和信息報告等方面保持統一,這是預案是否具有規范性的根本。
事件分級:《應對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突發事件的分級標準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制定。參照《國家環境應急預案》,具體內容見《信息報告辦法》附錄,分別為特別重大(Ⅰ)突發環境事件、重大(Ⅱ)突發環境事件、較大(Ⅲ)突發環境事件、一般(Ⅳ)四級突發環境事件。并結合企業實際,將詳細內容歸類到國家事件分級中。
預警級別:《應對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預警級別的劃分標準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制定。參考《國家環境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顏色依次為紅色(Ⅰ)預警、橙色(Ⅱ)預警、黃色(Ⅲ)預警、藍色(Ⅳ)預警,分別對應于特別重大(Ⅰ)突發環境事件;重大(Ⅱ)突發環境事件;較大(Ⅲ)突發環境事件;一般(Ⅳ)四級突發環境事件。并結合企業實際,將詳細內容歸類到國家事件預警級別中。
應急響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是對應于特別重大(Ⅰ)、重大(Ⅱ)、較大(Ⅲ)、一般(Ⅳ)四級突發環境事件和預警級別,劃分為特別重大(Ⅰ)響應;重大(Ⅱ)響應;較大(Ⅲ)響應;一般(Ⅳ)四級響應。應結合企業實際,將詳細內容歸類到各級響應之中。
信息報告:《信息報告辦法》規定,對初步認定為較大(Ⅲ)突發環境事件和一般(Ⅳ)突發環境事件的,應當在4小時內向當地政府包括環保、安監、消防等部門報告。對初步認定為特別重大、重大突發的環境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向當地政府包括環保、安監、消防等部門報告。對于一時無法判明的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響的,居民聚居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和敏感人群的,涉及重金屬和類金屬污染的,有可能產生跨省或者跨國影響的,因環境污染引發群體性事件或者社會影響較大的,地方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報告的其他突發環境事件,應按特別重大、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報告程序報告。企業對外報告的時效應參考并嚴于《信息報告辦法》規定。明確內部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內部信息報告的形式和要求,以及事件信息的通報流程;明確事件信息上報的部門、方式、內容和時限等內容;明確事件發生后向可能遭受事件影響的單位,以及向請求援助單位發出有關信息的方式、方法。
科學縝密的評估程序和專家評估是確保預案編制科學性的重要判斷依據。
預案的實用性:預案必須實事求是、實際管用,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雖然緊急措施的可行性受科學技術、法律限制、有關人員素質和財物保障的制約,但是擬定的緊急措施能夠減少突發環境事件不良影響的作用及程度,這是基本原則。
基本要素的完整性:要素是預案的核心,缺一不可。但不同的預案,其要素要求也不同,必須將要素是否完整作為檢驗預案質量的試金石[13]。突發環境應急預案的共同要素包括:總則、應急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預防與預警機制、應急處置、后期處置、應急保障、監督管理、附則、附件九項。企業應急預案特殊要素包括:本單位概況、周邊環境情況、本單位環境危險源情況、應急物資儲備情況四項。
內容格式的規范性: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求預案必須結構規范,規范要件完整,條文內容和體系符合邏輯規范,用詞準確、嚴密、通俗。在滿足《預案管理辦法》和相應的行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要求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參考《監測技術規范》、《信息報告辦法》等規范、辦法對相應的內容予以細化、明確。
應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分別對人力資源保障、財力保障、物資保障、醫療衛生保障、交通運輸保障、治安維護、通信保障和科技支撐等方面,是否滿足應急處置需求進行全面評估。重點是應急物資儲備情況,主要對其應急儀器設備和應急物資兩部分進行評估,核實單位危險源數量和性質、應儲備的應急物資品名和基本儲量等。
相關預案的銜接性:企業環境應急預案應吸收本企業內部的環境影響和風險、安全、職業衛生、危險化學品、消防等評價和預案的精華,明確各種事件發生直接產生或次生、衍生的污染的處置辦法。并與外部的縣(區、市)、周邊企業、下風向和上下游敏感目標的環境應急預案有機結合,實現聯防聯動,盡可能地杜絕或減小事件的影響范圍及程度。
現場處置主要有六個程序[14]。
警戒與警示:消防部門和環境監察人員可根據調查、偵檢情況確定警戒區域,劃分為重危區、中危區、輕危區和安全區,并設立警戒標志。在安全區視情況設立隔離帶,嚴格控制各區域進出人員、車輛、物資,并逐一登記和檢查。進入現場必須正確選擇行車路線、停車位置、救援地帶等。對易燃液體泄漏,必須嚴防爆炸,嚴密監視液體流動情況,防止災情擴大,注意風向變換,適時調整部署。對易燃氣體泄漏,應嚴格控制危險區域火源,嚴格控制進入重危區應急救援的人員數量,嚴禁在泄漏區域內下水道等地下空間頂部、井口處滯留。
救生與救護:組成救生小組,攜帶救生器材迅速進入危險區域,采取正確的救助方式,將所有遇險人員移至安全區域(上風向無污染地區),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和標識。注意呼吸道和皮膚的防護,對昏迷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擠壓,采取心臟復蘇措施并輸氧。脫去污染服裝,皮膚及眼的污染用清水徹底沖洗,對易損傷呼吸道及黏膜的化合物應注意呼吸道是否通暢,防止窒息或堵塞,對消化道服入者應立即催吐,嚴重者送醫院觀察治療。
控險與輸轉:研究制定嚴密的堵漏方案,并采取防爆措施。對非溶于水且比重小于1的易燃液體,可向罐內適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墊層,緩解險情配合堵漏;關閉前置閥門,切斷泄漏源;啟用單位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固定和半固定滅火設施,選定水源、鋪設水帶、設置救援地帶有序展開。設置水幕墻或屏封水槍,稀釋、降解泄漏物濃度或設置蒸汽幕,防止污染物向敏感目標擴散,視情使用泡沫充分覆蓋泄漏液面。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等圍堵導流,防止泄漏液體向重要目標或危險源擴散。利用工藝措施倒罐或放空,轉移受威脅的桶、箱、瓶、袋等至安全地帶和場所。在撲救石油化工火災中,消防、環保部門應根據現場實際,組織人員對產生混有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水進行筑堤堵截,將其引入消防污水池和應急池。如污水量過大,則及時關閉通向外環境水體的排放口閘閥,未設置閘閥的應用泥沙袋封堵,再將污水導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如污水已經進入小溪、小河,還可使用活性炭等吸附性較強的物質筑成攔污壩,防止水體污染擴大,并及時采取理、化和生物方法處置圍堵的污水。
關閥與堵漏:根據現場情況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嚴格實施。當泄漏物易燃時,必須采取防爆措施,確保安全,關閉前置閥門,切斷泄漏源。石化裝置生產的連續性很強,一處著火牽動整個生產系統,燃燒的猛烈程度、火情的發展態勢,以及火災的撲救時間都由物料泄漏量或流出量的多少決定。因此,處置石化裝置火災,控制火勢發展的最基本措施,就是關閥斷料。在實施關閥斷料時,要選擇離燃燒點最近的閥門予以關閉[15]。堵漏過程中隨時監測泄漏點周圍的氣體濃度[16],以監控堵漏效果。
監測與偵檢:分析監測泄漏污染物種類、濃度、范圍,測定風速、風向、污水的流向、流速以及對鄰近環境敏感目標的污染程度,及時將結果上報政府和環保、安監、消防、衛生等相關部門并通報可能受其影響的相鄰單位和居民。對具有重大風險的泄漏源,應必須在消防部門的配合下,重裝防護,開展監測。
洗消與清理:在危險區和安全區交界處設立洗消站,洗消的對象為:輕度中毒人員、在送醫院治療之前的重度中毒人員、現場醫務人員、消防和其他搶險人員以及群眾互救人員、搶救及染毒器具。使用相應的洗消藥劑、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須經過環保部門的監測,以防造成次生災害。用噴霧水、蒸汽、惰性氣體清掃現場內事故容器、管道、低洼和溝渠等處,確保不留殘物。清點人員、車輛及器材,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離。少量液體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做技術處理或安全掩埋。對與水反應或溶于水的也可視情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釋污水,導入廢水系統處理。在污染地面上灑上中和或洗滌劑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掃現場,洗消和清理污水必須達到相應的環境標準方可外排,洗消污水排放必須經過環保部門監測,以防造成次生污染。
對于重大風險源、事故隱患多、危險性較大的重點崗位,或曾經發生過重大環境事件的企業,除了綜合預案以外,還必須編制現場處置預案和專項環境應急預案。應深入分析國內、外同類事故應急處置的方式方法、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綜合預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具體的應急處置措施。
危險性分析:其主要風險有:安全機制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安全設施不達標;產品質量低下;生產工藝落后,高消耗、 高污染產業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衰竭;保障員工權益和促進社會就業力度不夠,難以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阻礙企業健康發展和全社會的安定[17]。進行危險性分析時通常應考慮下列因素:歷史情況,本單位及其他兄弟單位所在社區以往發生過的緊急情況,包括火災、危險物質泄漏、極端天氣、交通事故、地震、臺風、龍卷風等。地理因素,包括單位所處地理位置,如鄰近洪水區域,地震斷裂帶和大壩鄰近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貯存、使用和運輸企業。技術問題,指某工藝或系統出現故障可能產生的后果,包括火災、爆炸和危險品事故,安全系統失靈,通信系統失靈,計算機系統失靈,電力故障,加熱和冷卻系統故障等。人的因素,包括可能因培訓不足、工作沒有連續性、粗心大意、錯誤操作、疲勞等種種因素導致工作失誤和疏忽。物理因素,考慮設施建設的物理條件,危險工藝和副產品,易燃品的貯存,設備的布置,照明,緊急通道與出口,避難場所鄰近區域等。管制因素,徹底分析緊急情況,考慮由于出入禁區、電力故障、通信電纜中斷、燃氣管道破裂、結構受損、空氣或水污染、爆炸、建筑物倒塌、化學品泄漏等引起的后果[18]。
可能發生的事件特征:應分別對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交通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自然災害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企事業單位違法排污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四種不同類型,以及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屬污染、溢油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尾礦庫污染等進行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和危險性分析;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或裝置的名稱;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前可能出現的征兆等。為及時預警、快速響應與妥善處置提供有力支持。
主要污染物種類:根據《重大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導則》和《風險評估指南》確定污染物種類,重點是毒性較強的原輔材料和產品,以及可能產生污染次生、衍生物和中間產物等。
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在綜合預案的基礎上,針對特定污染物和污染源,進一步明確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提高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推進企業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卡片式管理”,使每一名領導和員工熟悉自己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中的職責和任務,保證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各司其職[3]。
預防措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防有兩層含義,一是事故的預防工作,即通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等手段,盡可能地防止事故的發生,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本質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發生的前提下,通過預先采取的預防措施,達到降低或減緩事故的影響或后果的嚴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離,工廠選址進行安全規劃,減少危險物品的存量,設置防護溝墻,以及開展全員安全教育等等[18]。具體的預防措施一是建立完善企業環境風險管理體系,如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應急預案要注重于政府部門和相鄰單位環境應急預案的銜接,定期進行修編和演練。二是全面落實風險防范職責和風險防范監控體系,如在危險工段、危險化學品儲罐區、排污口等重點位置安放遠程監控裝置,進行實時監控和報警;在儲罐區、車間建立圍堰和污水收集池;通過降低危險物質存量、提高風險防范設備的維護頻次,切實降低事故發生率的規避能力等。三是提升企業事故處置能力,如組織專項培訓,提高工作人員職業技能,普及設備安全使用方法等減少風險的有效措施;定期組織開展環境應急演練,提高事故中實際處置能力;建立完善的應急物資儲備,定期進行維護更新,以滿足應急處置的需求[19]。
應急處置程序:包括警戒、救生與救護、控險、排險、洗消和清理六個程序。
應急保障:主要有八項保障。
人力資源保障:建立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應急處置的常備應急力量,明確各類應急響應的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應急隊伍、兼職應急隊伍的組織與保障方案。
財力保障:根據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預防、預警、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的需要提出項目支出預算,編制相應的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規劃,明確應急專項經費來源、使用范圍、數量和監督管理措施,保障應急狀態時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促進應急工作的開展。
物資保障:根據企業風險環節和風險物質的實際,主要對其應急儀器設備和應急物資兩部分進行評估。應急儀器設備主要包括在線監控和便攜式監測儀器、應急車設備、應急處理處置設備、污染場地凈化與修復設備。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消防裝備、遷移/擴散阻斷裝備、個人防護裝備、急救器材與藥品、急救車輛、應急通信設備[20]以及消除或消減環境污染的如中和、沉淀、氧化還原、絡合、吸附等反應藥劑、材料及數量。由于突發環境事件具有不確定性,大量儲備應急物資可能造成浪費,同時突發事件的情況十分復雜,儲備種類繁多的各種應急物資也存在相當的難度,因此有效整合區域內各單位現有一切可用的應急物資,組建應急協作網,最終形成應對突發事件的整體合力,可以達到使用有限的資源完成艱巨任務的可能[21]。
醫療衛生保障:組織醫療救護隊伍實施醫療救治,并根據危險化學品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特點,組織落實專用藥品和器材。醫療救護隊伍接到指令后迅速進入事故現場實施醫療急救,重癥患者送醫院進行后續治療,視情況請求醫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醫療救治力量支援。
交通運輸保障:保證緊急情況下應急交通工具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依法建立緊急情況社會交通運輸工具的征用程序,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和人員能夠及時、安全送達。根據應急處置需要,對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治安維護:組織事故現場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防范保護,維持現場秩序,及時疏散群眾。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群防聯防,協助做好治安工作。
通信保障: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處置聯動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充分發揮12369環境舉報電話作用,確保預案啟動時環境應急指揮部和有關部門及現場應急隊伍的聯絡暢通。
科技保障:研究開發用于突發環境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總結分析本企業及國內外同類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和應急處置情況及效果,建立事件案例庫。根據事故發生的最基本原因以及遵循全面治理的原則,對人的不安全行為 (Man)、機器的不安全狀態( Machiery)、環境的不安全條件(Medium)、管理的不安全因素(Management)等進行“四M”綜合分析評估,以及采取技術(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管理(Enforcement )等事故預防“三E”對策的研究,實行全過程的控制,對事故隱患進行全面排查,才能有效地實現預防事故的目的[18]。建立科學的環境應急指揮技術平臺,實現信息綜合集成、分析處理、污染損害評估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加強應急專家信息庫的建設,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環境應急預案應該形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綜合與單項相配套、管理人員與一線人員相銜接的預案體系。企業應針對每一道生產工藝、每個風險源和風險物質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形成直接、具體、可操作的“卡片式管理”體系,并落實到每一名工作人員。應借鑒發達國家“自己的生命自己守護”、“自己的城市自己保護”、“公救——共救——自救”、“誰污染誰負責”、“基層向上級負責”的經驗[22,23],認真做好企業突發環境應急預案。
[1]環境保護部應急辦.規范預案編制強化預案管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解讀[J].環境保護,2010,(20):13-14.
[2]李巍,范娟.規范應急預案管理發揮應急預案核心作用[J].環境保護,2011,(22):22-25.
[3]孟揚,范娟.新時期加強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對策[J].環境保護,2012,(10):32-35.
[4]沙雪梅. 淺談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中應注意的問題[J].能源與節能,2011,(7):61-62.
[5]成然,冉苒.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與實施[J].環境教育,2008,65-66.
[6]于文娟,沈海嘯.石化企業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淺析[J].科技向導,2012,(18): 274.
[7]李廣茹,張國祥,楊仝鎖等.我國石化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及其改進方向的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1,(7):351-352,328.
[8]邊歸國,廖屹.一起由廢舊輪胎火災引發次生環境污染的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10, 4(2):49-51.
[9]邊歸國.我國首例固體光氣分解污染中毒事故的調查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4,(11): 40-41.
[10]邊歸國,甘健彪,陳泓.一起因清理廢棄青梅腌制池導致中毒事故的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6,23(3):254-255.
[11]華建敏.我國應急管理工作的幾個問題[J].中國應急管理,2007,(12):5-9.
[12]周志雄.淺談建立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體系[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30(增刊):137-138.
[13]寧資利.淺談應急預案編制與管理[J].中國應急管理,2007,(11):46-49.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消防局,國家化學品登記注冊中心.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速查手冊[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15]周俊良.淺析石油化工企業火災爆炸事故的原因和處置措施[J].化工安全與環境,2009, (3):12-14.
[16]賈寧.燃爆類危化品公路運輸事故消防救援[J].應急救援,2010,(3): 32- 35.
[17]夏艷.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J].經濟視角,2012, (3): 31-33.
[18]張寶平,田紅,趙青.企業如何編制一個實用的事故應急預案[J].化工安全與環境,2011,(50):11-12.
[19]唐征,常衛民,吳昌子.江蘇省環境風險特征分析與管理對策研究[J].環境科技, 2012, 25(4):45-48.
[20]郝吉明.典型工業集群區環境污染事故防范與應急系統的總體架構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10,(11):32-38.
[21]李鈞.環境事故應急中企業作用的探究[J].中國應急管理,2010,(9):40- 42.
[22]桂林.主導與協同——日本環境應急管理及其啟示[J].環境保護,2011,(8):67 - 69.
[23]魏巖.健全環境風險防范機制建立統一調度的應急管理指揮體系——赴意大利參加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及損失評估學習啟示[J].北方環境,2011,23(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