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鎮炎 葉婷婷
[案情]1999年3月底,羅某伙同他人搶劫出租車,致出租車司機林某輕微傷,涉案金額達1萬余元。2011年12月,羅某到公安機關投案,并表示其具有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經審查,1994年間,張某伙同他人在國道324線上搶劫大客車旅客錢財兩起,涉案金額約2萬余元。在公安機關出具的張某投案證明中,證實了羅某有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
本案的爭議焦點,羅某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能否認定為立功。
[速解]本文認為,羅某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立功。
本案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羅某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有利于司法機關盡快破案,屬于立功的“其他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范疇,應認定為立功。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刑法》第68條對立功做出明確規定,而羅某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不應當認定為立功。我們認為,羅某的行為應該被認定為立功。
首先,將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認定為立功符合立法本意。
立功制度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落實寬嚴相濟政策的重要方面,是我國刑法重要的刑罰裁量制度之一。我國《刑法》第6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均對立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立功包括5種表現:一是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發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經查證屬實;二是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三是阻止他人犯罪活動;四是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五是具有其他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解釋》的第五種情形“具有其他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將司法解釋未窮盡列舉的立功表現情形做出了兜底規定,即對立功做出了擴大解釋。這打破《刑法》第68條對立功表現的限制,鼓勵犯罪分子以檢舉揭發以外的其他形式將功贖罪,實現立功的多樣化,切實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
在本案例中,張某伙同他人在國道324線上搶劫大客車一案,案發時間距今十多年,抓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難度較大。羅某動員羅某投案的行為,有效節約了國家司法訴訟資源,同時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維護了社會穩定,這完全符合了法律“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突出的表現”的要求,應認定為立功。第一,該行為提高了張某涉嫌搶劫罪一案的辦案效率,盡早抓獲在逃犯罪分子,節約司法資源;第二,該行為促使張某盡早落網,接受法律的制裁,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的穩定;第三,該行為體現了羅某對犯罪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和改過自新的認罪態度,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較好地起到了懲罰和預防犯罪的作用。
其次,與“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相比,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更符合立功制度的立法精神和價值,應將其認定為立功。
第一,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除了能讓犯罪分子盡早落網,瓦解犯罪勢力,還能夠體現其認罪服法的態度,能夠積極地帶動其他犯罪分子棄惡揚善,通過立功而爭取法律的從寬處罰,充分發揮刑罰的懲罰與教育的功能,實現了刑罰的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的目的。第二,從效率的角度來看,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免去了抓捕環節,更加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了司法效率,更具有效益性,促進司法經濟性。第三,從效果的角度來看,動員他人投案的行為是在對他人教育勸導的過程中,讓其他犯罪分子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自動向公安機關投案,交代犯罪事實,避免犯罪分子出現拒不認罪、抵抗、推脫等對抗性情形,這有利于犯罪分子改造思想、消除犯罪意識。基于功利主義、效率、效果三個方面的考慮,將本案羅某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認定為立功,更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更有利于實現刑罰的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的目的,更有利于實現刑法的目的。
綜上所述,從立功制度的立法本意、與“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相比等方面分析,應將羅某動員張某投案的行為認定為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