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娟
根據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208條之規定,檢察機關對于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符合監督條件的,可以提出抗訴或者檢察建議啟動再審程序,由此形成了監督生效法律文書的雙通道;同時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抗訴制度源于 《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通過一系列的條文構建了以抗訴為手段的審判監督程序,嚴格限定了提起抗訴的主體、對象、期限及效力。我國抗訴制度幾經變遷,并不斷得以增強和完善,一直是民訴法所確立的唯一監督職責。修改后的民訴法六個檢察審判監督條文,均圍繞抗訴制度及抗訴程序的構建而展開。抗訴對象是符合200條抗訴條件的判決、裁定及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抗訴主體是所作出生效裁判文書的人民法院的上級檢察院及最高檢察院,抗訴效力為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
再審檢察建議是我國司法實踐所創立,此次修法所新增加的監督方式。除監督對象不變外,再審檢察建議在抗訴制度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調整,監督主體變為原生效裁判文書的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監督效力無明確的規定。該方式促使人民法院自行啟動再審程序,糾正違法行為,也彌補了基層檢察院沒有抗訴監督權及檢察機關無法實現同級監督的不足,建立監督范圍更廣,監督主體更平衡的檢察審判監督制度,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監督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程序監督檢察建議是我國檢察機關各項檢察業務所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但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程序檢察監督無論是監督對象還是監督方式均是全新的。民事訴訟中程序監督檢察建議適用的對象不是裁判文書,而是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且無論該違法行為是否導致判決錯誤。審判人員在整個審判階段均需依法辦案,由于審判具有過程性,程序多、層級雜,審判人員在作出判決前,不嚴格依照程序,不嚴格適用法律的情形更容易發生,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更加注重審判中審判人員的要素,從源頭保證裁判的公正性,防止、減少人為的裁判錯誤的發生。
除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上述三種監督方式外,相關的司改文件和規則還確立了工作檢察建議的方式,主要是適用于在履行民事訴訟監督職責過程中發現的人民法院或有關單位存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缺陷需要改進的情形。此次修法未將其納入民事訴訟法,在實踐中可根據其他文件和規定執行。
從1991年民事訴訟法確立抗訴制度以來,抗訴已運行二十余年,抗訴案件已累計數十余萬件。法律規定了抗訴的條件、抗訴主體、抗訴的效力等內容,特別是必然引起再審的效力為檢察監督制度的不斷發展發揮了最有力的保障。同時,檢察機關也專門制定抗訴辦案規則,從受理、立案、借調閱原審卷宗、建、提抗、抗訴書的制作、送達、出庭到抗訴案件的跟蹤均作了詳盡的規定,構建了完備的抗訴制度。實踐中,抗訴制度已被當事人及代理人所熟知并大量運用,法檢兩家的配合也較為流暢,實踐中的調卷難、改判難等問題也逐步得以遏制。
再審檢察建議在2001年的辦案規則首次規定,在檢察系統實際運行十余年,事實層面上實現了同級監督。但由于其目的在于促進法院自行糾正錯誤,效力較為柔性,極大地依賴于法檢兩家的溝通和配合,在全國不同省市,及同一省市的不同基層院發展均不平衡,效果不甚理想。此次修法亦未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另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為科學地構建裁判結果監督體系。在再審檢察建議效力不足的情形下,監督對象和適用條件完全一致,最終只會導致再審檢察建議的發展止步不前,數量、質量和效果均讓人堪憂。
程序監督檢察建議,特別是針對審判人員的檢察建議,在實踐中適用得極為有限。程序監督檢察建議的開展面臨三重張力,包括效力較柔、監督到人及要求檢察人員具有更豐富的實踐經驗。首先,程序監督檢察建議與再審檢察建議的效力一致,均不能直接引起人民法院對監督事項的重新審查。其次,該監督直接針對審判人員自身,必然面臨更大的阻力,對監督水平和技術均是巨大的挑戰。最后,該監督不僅需要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更考驗監督人員的實踐經驗,包括對法院訴訟規律的把握,法官審判風格和心理活動的了解以及證據的固定和調查經驗的把握。
檢察審判監督作為民事檢察監督的首要職責,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能達到監督多元、層次立體,既糾正法院錯誤裁判,又促進人民法院審判程序自身良好運行的效果。這首先需要監督者克服畏難情緒、消除消極心理,攻克薄弱環節,忠實履行各項檢察職責。運用抗訴方式時,要特別著力解決借卷難、改判難、抗訴質量不高及抗訴后跟蹤不到位的問題。運用檢察建議方式時,效力不足要靠勤于溝通協調來解決,實踐經驗不足要靠善于學習善于積累來彌補。審判監督根據制度的完備程度、新舊之別和對監督人員要求的不同,難易不同,越是困難、阻力大的,越是需要下大力氣,薄弱環節各個擊破。“打鐵尚需自身硬?!睓z察人員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始終強化自身監督,杜絕一切違法違紀的行為,也要自覺接受法院、律師和當事人的制約。
針對不同的監督對象和條件,運用恰當的監督方式,是取得良好的監督效果的前提條件。第一,抗訴與再審檢察建議的選擇與配合。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的適用條件相同,但兩種監督方式的適用主體和效力不同,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的同級檢察院在決定是提請上級檢察院抗訴還是向同級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時,應區分不同的情形選擇不同的監督方式。例如,案件比較重大火勢裁判確實明顯不公,發生了重大錯誤的情形,一般應采用抗訴,而生效裁判雖有錯誤,但實體裁判錯誤并不嚴重或突出,辦案程序有瑕疵等,采用檢察建議的方式更能取得最佳的監督效果;對于裁判事項缺乏明確法律規定,只是認識存在分歧的,更適合采用檢察建議的方式;一審生效的裁判的監督,盡量使用檢察建議的方式監督,從嚴掌握抗訴方式的采用;對于沒有違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可以采用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促使人民法院自行糾正。同時,人民法院對檢察建議不予采納、錯誤裁判或違法情形未得到糾正的,檢察機關根據情況可以進一步跟進監督或向上級檢察機關及相關主管部門反映情況,保證監督實效。第二,程序檢察建議與裁判結果監督的選擇與配合。在裁判過程中發現的程序違法行為,及時發出程序檢察建議,該違法行為得到糾正,不影響裁判結果的,不需要進行裁判結果監督;在裁判結果監督中發現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應當在監督裁判結果的同時,發出程序檢察建議。
一要嚴把質量關。檢察機關辦理抗訴案件,應當從嚴把握證據采信、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堅決防止為了片面追求抗訴數量而放松抗訴質量的現象發生;對于再審檢察建議,要按照抗訴的質量標準,不能降低審查標準;對于程序檢察建議,要依據事實和法律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加強檢察建議的說理性,提高檢察建議的監督效果。二要嚴把程序關。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并且未違反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應當嚴格依照 《民訴法》第209條的規定,已向人民法院申訴并作出處理的才予以受理。法律法規或司改文件對辦案程序有規定,要嚴格依照其規定,規定不明確的,要從嚴把握內部審批程序,防止檢察監督的濫用。三要嚴把效率關。修改后的民訴法明確貴定檢察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需要高度重視辦案效率,確保在法定期限內辦結案件。四要嚴把效果關。盡量避免再審檢察建議和抗訴方式的重復使用,節約司法資源,控制糾正成本。注重與人民法院的協調和溝通,把主要精力放在監督糾正通過法院審判監督和自我糾錯程序未能解決以及審判中存在嚴重錯誤的問題以及申訴人反映激烈的問題上,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