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曉棟王振峰
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這一目標,必須在“變”字上下功夫,必須在“高”字上做文章
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28年位居各省區首位。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全國領先的位置應是浙江主攻方向,這既符合中央導向,也是“兩富”現代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
據測算,2020年實現居民收入翻番,2013-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需年均增長7%和7.5%,低于“十二五”規劃綱要目標以及本屆政府目標,反映浙江按期實現“四翻番”具備較好的基礎,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扭曲等系列結構性問題有待破解。
一是潛在經濟增長水平下降。2000-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9.7%和7.9%的增速,是在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4%的基礎上實現的。未來一段時期浙江潛在增長水平下降至8%左右,如果不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按照過去十年城鄉居民收入低于GDP2.7和4.5個百分點計算,那么2013-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下降至5.3%和3.5%,離“翻番”年均7%和7.5%的要求相距甚遠。
二是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偏低。2011年全省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為40.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列全國各省市區第25位,比2000年降低8.6個百分點,低于歐美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10-15個百分點。盡管2008年后,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勞動報酬占比有企穩回升的跡象,但這是一種恢復性、暫時性的變化,還是趨勢性、長期性、根本性、歷史性的變化,尚需跟蹤觀察。
三是工資支付水平低。從城鄉居民收入結構看,工資性收入占主導地位,是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重要因素。而浙江以傳統低端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企業難以支付高工資,2011年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5731元,其中城鎮制造業平均工資僅為35266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99元,與美國(44500美元)、日本(41000美元)、韓國(22000美元)差距甚遠。
四是城鄉人口結構變動對城鄉居民收入翻番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反映的是4450戶城鎮居民、4700戶農村家庭的收入平均水平,其不受城鄉人口結構的影響。但隨著農業轉移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其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日益凸顯。對于城鎮而言,短期內農業轉移人口的收入水平難以跟上城鎮平均水平;對農村而言,轉化為城鎮居民的農業轉移人口往往是農村居民中的高收入群體,這批人群的轉移會在短期內降低農村居民的總收入水平。如何在提高原有城鎮人口收入水平的基礎上,對沖農村人口進城后的收入差距,彌補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是實現“四翻番”需要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翻番”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5500萬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對“兩富”現代化浙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更好、更快地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變”字上下功夫,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在“高”字上做文章,推進高端化的產業、高效率的創新、高質量的城鎮化、高含金量的改革。
一是圍繞打造有能力支付人均年工資1.5萬美元的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轉變,培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高地和高技術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二是圍繞勞動報酬占GDP年均提高0.3個百分點,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職工的社會保障支出納入企業與職工集體協商機制的內容,使收入分配更多地向一線勞動者傾斜,實現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通過改革限制壟斷性利潤和某些行業過高收入,加快結構性減稅,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三是圍繞破解農村人口轉移帶來的收入對沖問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是保護好農民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利益,土地增值收益應該更多地向農民傾斜;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構建起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長效機制。加強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讓農民工能夠享受城鎮職工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