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軼清,現任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
吳錦堂墓碑對聯為其生前自撰:上聯是“為愛湖山堪埋骨”,下聯是“不論風水只憑心”,意境深遠,顯示了其赤子之心
27歲還在豆腐坊做幫工的吳錦堂,是在異域東瀛創業成功的“早期海外寧波幫代表人物”。30歲才東渡的吳錦堂白手起家,成為日本關西財閥,財富排名日本第13位。吳錦堂長期資助孫中山,也曾經擔任過革命政府的水利顧問和交通部長。
1855年11月14日,吳錦堂出生在慈溪東山頭的一戶普通農家。吳錦堂本性善良,對待后母孝順如生母,聞名鄉里。由于他的好名聲,鄉鄰介紹其去寧波的一家豆腐坊打工。到1882年,已經27歲的吳錦堂在事業上仍然沒有突破,還在豆腐坊幫工。有位鄰居見他能吃苦耐勞,又有些文化,不忍心他就此埋沒,就設法把他介紹到上海一家名叫萃豐油燭店當幫傭。
吳錦堂30歲那年,老板想派一個人去日本駐點做貿易,別人都很畏難,吳錦堂主動請纓。在友人資助下,他帶了1000兩銀子來到日本長崎。吳錦堂審時度勢,在長崎、大阪、神戶等日本主要城市間開展物資貿易,很快給他帶來第一桶金。由于經營得法,一年后吳錦堂的資本額就猛增到白銀5000兩。1887年,資本積累初具規模的吳錦堂,與人合伙在大阪開設了第一家商行“義生榮”號,其業務范圍在日本逐漸拓展。
1889年,吳錦堂開始定居神戶。當時神戶有華僑1400多人,“寧波幫”在神戶有很大的勢力。吳錦堂涉足的領域有貿易、航運、實業、投資業等:他把日本生產的火柴、陽傘、水泥出口到中國及東南亞,又從中國進口棉花、大米等供應日本市場,他還投資火柴廠、水泥廠、針織廠等實業。經過十多年的奮力開拓,吳錦堂由一個小商人,逐漸成為日本阪神地區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同時也成為神戶華僑領袖。
在《浙慈吳錦堂先生六旬榮壽錄》一書里,具名江義所寫的《壽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以火柴為祖國日用品,創辦紅衣商標。以棉花為日本紡織品,購鐘淵股份,開設行號,兼營實業,握販運之權勢,遂獲資數百萬。”這恰是對吳錦堂那個時期經營活動的最好概括。
吳錦堂的商海生涯中,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鐘淵紡織”股票大戰是其中的突出一例。1901年和1905年,吳錦堂分別購入“鐘淵紡織”股票4萬多股。190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風云人物、證券投資商鈴木久五郎突然加入到爭奪“鐘淵紡織”股票的行列中來。他在證券市場上趁勢操作、大量買入,使已經暴跌到27元的股票一下子突破60元,最后甚至到了100多元。吳錦堂與人聯手積極應戰,但終因財力不足,被迫放棄。“鐘淵紡織”最終被鈴木久五郎收購。但鈴木久五郎不是實業家,沒有好好經營的打算,接盤后股票猛跌1/3,鈴木被迫破產。而擁有大量股票的吳錦堂審時度勢,果斷將之前手中的股票全部拋掉,最終化險為夷。這次股票大戰,載入日本證券史。
此后,吳錦堂調整了自己的事業,將資金調回祖國,投資實業和公益事業。他投資浙江商辦鐵路,入股當時全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等。吳錦堂在家鄉捐資興辦的錦堂學堂,被譽為“浙江私立學校之冠”;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是為浙江職業教育之肇始。他一生花在教育上的投資高達20余萬銀圓,遠遠超過他在水利上的投入。黃炎培曾把吳錦堂與陳嘉庚、聶云臺并稱“辦學三賢”。吳錦堂生前多次申明,他捐贈給學校的一切動產、不動產永遠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后代均不得借故干預。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因病在神戶逝世,享年72歲。鄉人遵其遺囑將遺體運回家鄉,安葬于慈溪鳴鶴的杜湖、白洋湖畔。吳錦堂墓碑對聯為其生前自撰:上聯是“為愛湖山堪埋骨”,下聯是“不論風水只憑心”,意境深遠,顯示了其赤子之心。